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東北地區第五大城市,是一座具有2000餘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82年,中原西漢政權即在把東北軍事行政管理機構玄菟郡設在這裡。

公元276—406年,高句麗政權同燕和後燕經歷了百年戰爭後,新城(撫順高爾山城)進入裡百年和平時期,隨著隋唐復土,結束了高句麗政權,新城進入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統一和繁榮的時期—唐朝,這也是遼東文明得到空前輝煌時期,它也使得中原文化和遼東文化得以相互交融。

1384年,明朝在高爾山下興建撫順城,明成祖朱棣諭賜“撫綏邊疆,順導夷民”,“撫順”一名由此得來。

近代建制

1915年撫順縣公署由撫順城移至千金寨之後.這裡又成為撫順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1928年"東北易幟",次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撫順縣屬遼寧省管轄。

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為了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對撫順煤礦進一步擴大開採,1936年強令千金寨居民搬遷至新撫順,撫順城市的中心開始轉移。按照當時日偽的"部邑計劃",撫順南站一帶開闢為重點商業區:望花、新撫順成為一般居民區和中等商業區:南北臺、東公園和新屯、望花部分地區為日本人專用區.城市的基礎設施畸形發展。

1937年日偽統治者決定劃撫順縣部分地區設撫順市,成立偽撫順市公署,成為撫順設市的開始。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進駐撫順,分別建立撫順市、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21日,國民黨軍隊佔據撫順地區後,設置市政府和縣政府,在城市和農村設置了相應的統治機構。

1947年,國黨的行政院決定撤銷撫順市,將撫順市併入撫順縣。

當代建制

1948年10月31日.撫順解放,分別建立撫順市政府和撫順縣政府,歸當時的安東省領導。

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

1949年撫順市為中央直轄市,撫順縣屬遼東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撫順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遼東、遼西省合併為遼寧省,撫順改為省轄市。

1956年新賓、清原劃歸鐵嶺專員公署。

1958年新賓、清原改屬撫順市。

1961年復建撫順縣。

1964年新賓、清原改屬瀋陽專員公署轄。

1965年新賓、清原復屬撫順市至今。

撫順市地理座標為東經123°55ˊ,北緯41°52ˊ,東與吉林省接壤,西距省會瀋陽市45公里,北與鐵嶺毗鄰,南與本溪相望。距瀋陽桃仙國際機場40公里,距營口海港200公里,距大連海港40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相連,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

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夜景(2)

撫順地處遼寧東部山區,屬長白山系龍崗山脈,地勢較高,平均海拔400-500米,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撫順最高的山為號稱遼寧"屋脊"的鋼山。其頂峰"鷹嘴砬子"海拔高度為1346。7米。撫順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鋼山、大窯山、十長嶺、羅圈溝、三塊石、摩裡紅、西大嶺7座;海拔500米以上的有48座。撫順的土地結構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是撫順地貌的主要特徵。市區位於撫順西部渾河河谷沖積平原上,平均海拔65-99米,呈東西走向,南北為山地,渾河由東至西將市區分割成南北兩部分,成為撫順的一個獨特景觀。市區的南北寬約6-8公里,東西長約30公里,地勢從東向西逐漸降低,坡度為千分之一。

氣候概況

撫順市屬於中溫帶東亞大陸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5~7℃,≥10℃,積溫平均為2700~3200℃,無霜期為13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760~79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230~252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58%。無霜期145天。主要氣候特點是夏熱多雨,冬寒漫長,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撫順水儲量充足,年均降水量在750-850毫米之間。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渾河、太子河、清河、柴河、富爾江和柳河等12條,小流域1萬多個。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以上水庫63座,可利用的水域面積達6667公頃。全市水資源總量約39。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32。32億立方米,地下水約7。5億立方米,總供水量約16。5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1530立方米,僅次於本溪、丹東兩市,居全省第三位。撫順市最大的河流是渾河,最大的水庫是大夥房水庫(最大設計蓄水量為21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一)。每年為瀋陽和撫順及遼寧中部城市群提供水26億立方米。(數據截至2010年)

生物資源

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森林資源(2)

撫順森林資源豐富,林海中生長著野生植物133科970種、野生動物63科242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植物近300種,珍禽異獸近150種。全市林業用地面積81.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2.2%;有林地面積7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7.92%,森林綠化率68.9%,活立木蓄積量6953萬立方米,佔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的四分之一強,位居全省第一位。(數據截至2010年)

撫順是全國知名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同時還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山野菜供應基地。撫順哈什螞、清原馬鹿茸、撫順遼五味等三個地方知名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細辛、龍膽草、刺五加等中藥材和芹蕨菇菌等山野菜在國際國內市場享有盛名。

礦產資源

遼寧“撫順”概述

撫順礦產資源(2)

已發現礦產52種,佔全省已發現礦種的47.3%,現已開發26種,優勢礦產18種。主要礦種有:煤、金、銅、鐵、石灰石、泥炭、油母頁岩、煤層氣等等。初步形成了國有大型企業撫順礦業集團以煤炭開採為主,撫順紅透山銅礦以銅、鋅礦開採為主;新賓縣以煤炭開採為主,清原縣以金礦、鐵礦開採為主,撫順縣以鐵礦、菱鎂礦開採為主的礦業格局。

煤炭資源探明儲量14.15億噸;鐵礦資源遠景儲量2.34億噸,主要分佈在清原和撫順兩縣,已探明儲量0.89億噸;銅礦探明儲量為2975萬噸,到2004年底礦石保有量885.2萬噸;菱鎂資源遠景儲量約為3億噸,主要分佈在撫順縣。已探明儲量495.3萬噸,2004年底保有儲量227萬噸;油頁岩探明儲量43.94億噸,屬大型礦床,2004年底保有儲量38.77億噸。油頁岩主要分佈在東露天礦和西露天礦。(數據截至2010年)

人口狀況

《撫順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撫順市全市戶籍人口為2220545人,常住人口2138090人,常住人口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相比,下降了5.41%,平均每年下降0.55%。

遼寧“撫順”概述

迷人風光(2)

從公佈的統計數據看,撫順市全市共有家庭789563戶,家庭戶人口為208213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6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2人,減少了0.48人。撫順市人口男女比例趨向平均,在全市總人口中,男性為1080753人,佔50.55%;女性為1057337人,佔49.4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3.19,下降為102.21。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23416人。

全市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03159人,佔總人口的9.50%,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6.76百分點;15—59歲人口為1581041人,佔總人口的73.95%,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5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為353890人,佔總人口的16.55%,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4.1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為241225人,佔總人口的11.28%,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9個百分點,老齡化步伐加快。

遼寧“撫順”概述

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6411人,是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87倍;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7711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81,482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390,174人。文盲人口(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1,06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2,576人,文盲率由2010年的5.47%下降為2.39%,下降了3.08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增長明顯,人口素質逐年提高。

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撫順市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6397人上升為1199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5940人上升為1763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2648人上升為4590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4483人下降為18249人。

2017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210.7萬人,其中市轄區137.8萬人。在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46萬人,鄉村人口64.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3602人,出生率6.4‰;死亡人口42750人,死亡率20.1‰;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13.7‰。全年流入人口6006人,流出人口17084人。

2017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3%,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2]

民族分佈

撫順市是多民族雜散居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較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撫順市共有39個民族。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個民族。漢族人口為1559382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72.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78708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27.1%。

撫順是多民族雜散居地區,民族總數為34個,其中少數民族33個。在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佔72.9%,少數民族佔27.1%。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滿族(555761人)。其次是朝鮮族(43583人)、回族(14881人)。人口在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020人)、錫伯族(3053人)。其餘壯、苗、土家、侗、白、達斡爾、藏、瑤、維吾爾、畲、高山、俄羅斯、布依、鄂倫春、赫哲、鄂溫克、土、黎、彝、納西、佤、撒拉、景頗、傣、布朗、塔吉克、塔塔爾、仡佬等28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均不足千人。此外,還有其他未識民族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40人。(數據截至20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