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謂之修行,那麼是不是要堅持做善事才好呢

函谷對之二十七:為善自然

尹喜問:我們在修道中,要使心靈純淨,還要使自己的言行合道,謂之修行,那麼是不是要堅持做善事才好呢

老子答: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註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裡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鑑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我的理解:

這一章老子重點論述修行,真正得道的人,他的一切言行都合道,並不要刻意為之。如果說要刻意去做,那就是沒有得道。他舉了一些例子:最會走的人,不會留下痕印,最會說的人,沒有語病;會算的人,不要算盤就清楚;會關閉的人,不需要鎖具之類,會捆綁的根本不用繩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做這些事已達到了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聖人也就是得道的人,做善事也是這樣,並不是故意去行善,而是他的所有行為做出來就是善的,不會因為是故意為之而遺棄一些人,對所有的物也是一視同仁,沒有故意的偏好某一物,故無棄物。

這才是真正的明白,叫襲明。所以得道的聖人並不去教化人,而是以行為影響人,那些沒得道的人卻可以通過聖人的行為而向道,如果一個人既不能如聖人一樣自然而然的行善,又不能參照聖人的行為悟道而達到自然為善的境界,而是刻意去做某些自認是善的事情,雖然也很智慧,其實是很迷失道的根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