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這種觀點對麼?

飛堯283


首先這句話是違反客觀實事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得好的。要不社會就不會有違法犯罪了,監獄裡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學校畢業的,只是層次不一而已。其次,學生教不好,與教師負責任並不是因果關係。大部分負責任的教師,教學效果應該成正比。但反過來,也有些教師管得並不多,而他的學生卻安排得井井有條,教學效果也十分突出,有時候跟教師的管理水平關係更密切。


教育蝦米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我贊同這種觀點。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以下原因:

我先說到底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大家知道:人與人的智力是非常接近的,沒有誰會比別人聰明多少,當然“天才”是多少普通人中的一個姣姣者,太為個例了,不為依據。那為什麼有的學習好?有的學習差?有的考入重點大學?有的考入普通大學?有的只能名落孫山?

優等生與差生

在班級裡,老師總是把學生分成兩個隊列,優等生和差生。優等生是學習用功的好管理的學生,差生是學習成績落後不大聽老師話的學生。每一個老師都喜歡優等生,而對差生有一種天然的頭痛感。

堅持與放棄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是學生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笨呀,學不會呀,總也學不好哇。對老師的引導及教育慢慢出現排斥的現象,久而久之就自暴自棄了。作為老師呢,信心也就逐漸減弱,由於班級學生多、任務重,這樣就容易任其發展了。有的是學生家長疏於對學生的管理,對老師提出的建議不能很好的去配合、去落實,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學什麼樣就什麼樣吧,這樣老師、家長的配合不默契也是教育孩子失敗的一個原因。

為什麼說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啊?

學校教育在整個學生教育過程中佔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當然首當其衝。學生學好了,老師只是面子上好看,也沒什麼功勞可言,都認為那是應該的;學生學不好,那是老師不會轟,或者老師教的不行,老師沒出力、沒用功,老師教育不到位!無論世俗也好,俗世也罷,教育學生,教育好學生,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責任。從前說,選擇了老師,就選擇了清貧,選擇了老師,就選擇了高尚。現在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讓老師沒有別的選擇,當了老師就毫不吝嗇地燃燒自己吧!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如果一個縣區的重點高中去年的考生最高考試成績為648分,普遍比其它縣區低的話,您說咋回事呢?這個縣區的孩子普遍比其它地方的孩子笨嗎?


見賢思齊之說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這種觀點對麼?

這句話在原話的基礎上做了稍稍的修改,從字面上來看沒什麼毛病,細品之下又感覺有點謬誤。最核心的問題在於,不好的學生和不負責任的老師沒有必然聯繫。

當下最多的情境是沒有好的學生,而特別有責任的老師只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什麼我會一開始就覺得沒毛病呢,仔細一想,原來還真是沒毛病,因為老師的概念是比較寬泛的,孩子的家長或教養者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的,這個老師不負責任的話,孩子真的很難被教好,自己教不好,其他老師也不可能教得好。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老師還是孩子的教養者,而不是學校的老師。

拆分來看,學生確實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是一紙白紙的,被什麼教養就習得什麼樣的習性,這一點相信不會有什麼人反對吧。教養者自律自強,生活非常有規律的話,孩子幾乎沒有機會養成不良的作習習慣,如果孩子沒有不良的作習習慣,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輕易的失敗或放棄,而教不好的學生一般特性是特別容易放棄,特別害怕付出努力。綜合上面所述,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沒有責任感,不注重自身的教養方式,孩子就會習得很多的不良生存方式,在這些不良生存方式的影響下,其他任何想幫助他的老師都會被拒絕被無能化。而這樣的第一任老師也多半會選擇不良的習性去指責不相干的人來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反之,如果一個第一任老師也就是孩子的教養者非常注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習慣養成,那孩子一定是非常有接受新事物能力和消化信息能力的個體,即使孩子成績達不到理想要求,有責任的第一任老師也不會去指責其他老師沒有教好自己的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影響孩子走各正途。

所以,被我自己延長思維後,我確定這句話是正確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努力變得有責任喲,不然你的孩子不會學好,你自己教不好,別人也會因為你的不負責任而教不好的。


造夢小兵


你好,我是珊姐,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來說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家庭教育才是第一教育,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課堂。孩子的自律性,自主性,包括學習能力更多的是來源於家庭,來源於父母本身,而非是學校和老師。一個遊戲成癮的父母;一個每天追劇不停的父母;一個從來沒有在家拿過書,讀過書的父母,如何能培養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呢?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愛學習的,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喜歡學習,而這更多的是來自於後天的影響和培養。雖然我也是媽媽,但這個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

另外,學校是孩子的第二課堂。遇到好的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優秀的學校,進入重點班,遇到負責任的老師。但“理想很豐滿,現實真的很殘酷”,孩子在學校的經歷和過程並非是完全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實現。遇到不負責任的老師無法避免,但這要看是什麼類型的,什麼程度的“不負責任”。如果只是工作行為上的怠慢,我認為不需太過擔心,如果是授課的態度,授課的理念,教學的觀點和觀念“不負責任”,甚至是翫忽職守,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對於某個學科的反感或者厭學現象,那作為家長的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下真實的情況,找到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時間去和老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孟母三遷”的道理想必我們都懂,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我認為家長應該去為此做點什麼。


以上兩點是珊姐站在家長的角度談的一些觀點,希望能幫到你。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完成的,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學校,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要為此而努力,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未來。


珊姐談擇校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對於這種觀點,我是同意的。

相信很多教師朋友看到我這樣說,會很嗤之以鼻,別急,請往下看。

我是一名從教九年的教師,不“新”也不“老”,剛好就卡在這種上不上,下不下的位置。有人稱之為“職業倦怠期”吧。

曾幾何時,我是非常厭惡說出這句話的“專家”們。確實,每個老師都有過這種經歷,全班四五十個學生,無論你教學水平再高,工作再怎麼認真,總有那麼幾個學生是你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無法教會他們。

有那麼幾年吧,我真的是對我的工作牢騷滿腹,負能量爆棚。日復一日的工作,一眼望到頭兒的日子,一茬兒又一茬兒的學生……這時候,甭管多大名氣的專家給我說標題那句名言,我都會想給他一個白眼自己體會。

“要麼,您來試試,站著說話不腰疼!”

然而,這樣的心態持續了一段時間,我發現, 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兒。畢竟我可能要做一輩子的工作,如果再不調整心態,那可怎麼熬過下半生?

不料,一旦心態轉變,竟覺得所有的一切都變了,工作認真了,更有耐心聆聽學生的需求了,因此與學生的關係也變得更好了,學生們看起來都那麼可愛,甚至班裡的後進生們的優點一個個都顯現了出來。

此時,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作因材施教。

而現在再看到題目上那句話時,才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我們印象當中的好學生是什麼呢?學習好,成績好,聽話,對嗎?其實,或許專家們所說好學生並非如此呢?

在接觸過大量學生之後,我現在理解的是,所謂好學生,是那些品行好,並且能夠把他自身天生所帶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如果把“好”的標準定為此,那專家所說並不為過,一個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勢,而品行是靠後天引導影響的。既如此,我認為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一個好學生。

既如此,確實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



三水一鑫


我的觀點:不對,不要把責任全推給老師們對吧!家長難道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有句話說得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家長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家長如果三觀不正,自私自利,強取豪奪,相信孩子也好不到哪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吧!當然也有不負責任的老師,教育孩子應該是家長,老師,社會共同的責任。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雄關漫道李磊


這觀點是錯誤的。

首先,明確下概念及教育的本質:

1.學生沒教好的概念是什麼?過程還結果?如果是指結果,那是學習成績不好?三觀不正?情商很差?。。。1995年聯合國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給出的答案----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生成長的結果顯然是個系統問題,不只是單純的學業成績;如果是指過程,那麼就涉及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教育合作;

2.老師的概念是什麼?同樣的不能單純指稱學校老師,須知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其責任、義務與意義是任何學校老師無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佔據孩子成長教育的60%以上,餘下才是學校與社會教育。現在不少家長一碰到孩子的任何問題,不問青紅皂白就理直氣壯地衝向學校跟老師較勁,無疑是忘了或根本不清楚自身是教育的最重要環節,屬典型的甩鍋行為。

3.不負責任是態度問題還是責任範圍問題?是事無鉅細包山包海成為學生的保姆?還是不用心教學或施教能力欠缺?

其次,邏輯有問題。即使單指學生成績不好,學校老師的態度只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學生的態度、身體心理狀況、家庭社會的影響等諸多因素都關涉其中。

最後,“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是理論上的假命題,落在複雜的教育系統工程裡,無論從先天條件、過程和結果來看,一定有成果的差異。老師應做到的是“有教無類”,家長和學校老師(甚至包括社會---比如遊戲公司有責任和義務嗎?)應共同擔起教育重擔,與學生的成長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而不是互推責任。



土樓的眼


我同意四川李鎮西老師的觀點:“如果這是教師的自勵,我對這樣的教師表達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我對這樣 的苛求者表示十二萬分的鄙夷。”


禪茶一味qiao


四川省特級教師李鎮西說:“如果這是教師的自勵,我對這樣的教師表達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我對這樣 的苛求者表示十二萬分的鄙夷。”

真的,這麼瘋狂無腦的口號,竟然有那麼多人信,這會害死人的,不僅是老師,還有學生和家長。

教育名言,不可否認,自有其合理之處,但其產生必然是有相應的具體的情景的,使用也是如此。

離開了這個條件和範圍,切斷與其相關因素的實際聯繫,名言就會變為“冥言”,其荒誕和可笑程度,不亞於一部荒誕小說。

誠然,如果教師自覺自律,自願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信條來鞭策自己,的確是對教師的嚴厲要求,但前提是自身認同、接受!否則,任何人都沒這個資格站在完美的制高點來指點苛責任何老師!如果真有這樣的情形,毫無以為,這就是苛責,是為難,也算是侮辱吧——對教師群體智商的一種侮辱。

哦,再補充一點,這句教育名言誕生的情景是這樣的: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給自己寫了一句自勉之語,便是這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本意在於鞭策自身追求教育教學效果;僅此而已。


詩燈老師


首先,我先說明自己的觀點:我同意這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負責任的老師。 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其實,人類生來都是有求知慾的,而且也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比如,很小的嬰兒在短時間內,可以系統分析語言,並且快速構成自己內在的語法結構。因此,孩童在1歲左右可以具備基本交流能力,並且迅速提升。所以,原則上,只要提供孩童感興趣的內容,並且進行引導,啟發,他們身上強大的學習能力就可以被激發出來,因此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但是,現實很殘酷,為什麼依然會有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所謂的“後進生”呢?


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擠佔了太多孩子自主探索的時間。 機械又枯燥的背誦內容,會逐漸驅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家長,老師以及考試的壓力,會讓很多學生的學習變成了被動強迫的行為,因此,會有很多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導致成績不佳,學習苦難。


我們需要給孩子們的學習更多自由的選擇和空間,才能夠讓他們的潛力浮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