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喪偶以後,老年人只剩活著”,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你好,我是河北小喬,很榮幸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現在我來說一下“”人老了,喪偶以後,是否只剩下了活著”。

這個話題很沉重,但又是我們每個人終究都要面對的現實,很值得深思。

首先,我們先想幾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幾十年的人生,我們該如何過得更有意義”,如果這些問題都能想清楚,那我們似乎就能回答“人老了喪偶以後,是不是隻剩下了活著”。

我們為什麼回來到這個世界,好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人類的文明發展來打工的。人終其一生,什麼也不屬於你的,什麼也帶不走。我們曾來過,又走了。

所以,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貢獻自己的價值,創造價值為人類的發展貢獻力量。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其實你的人生價值就越大。因此,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要想著,我是否在盡我所能貢獻價值。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只要你勞動課就有價值。哪怕,撿一片樹葉碰到垃圾桶都算。

人生不只是勞動,還有一定的精神生活。這樣才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工作之餘,就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要對身體健康的,能使你愉悅的都可以。防止,到我們年老了,沒有愛好而無聊。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大腦就會遲鈍,身體容易出現問題。

人生的伴侶,陪伴了我們大半生,一起經歷風風雨雨,幾十秒的感情,短時間內割捨不下。但是,我們一定要看開、想開。我們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更何況他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壽限不同,既要他到了該走的時候,就隨他去吧。走了,也不再被病痛折磨。所以,不要太傷心💔,要為他祈禱。我們自己也是要走的,只是晚幾年。所以,你的親人還在的時候,一定要對他好些,因為他陪不了你太多年就走了。不要等人不在的時候,在後悔莫及,為什麼當初不對他好點。

如果,我們還年輕對於我們的父母,一定要去多陪伴多孝敬他們。人歲數大了,更容易感到孤單,需要年輕人給與更多的關愛和陪伴。這樣他們才能安度晚年。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一些,加油。


河北小喬


人老了,就只剩活著!有的活著還不如死了。

現在我聽到越來越多的言論,說什麼“我要是以後老了得病了,要死乾脆死快點”、“不要活著超過70歲,要不活著也是負擔”等等,為什麼會有這些話出來呢?

講一個我生活中的真實例子,我的外婆,今年88歲了,外公離開10多年來,前幾年外皮身體好,還能自己照顧好自己,有空到各個子女家小住幾天,生活也能如自己的意;但現在88高齡的外婆衣食住行基本靠別人服侍,沒有自理能力。

外婆是個極其愛整潔愛乾淨的老人,但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怎麼可能時刻乾淨呢?原先舅舅舅媽們還是會順著她的意,她說什麼就幫她做什麼,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而久之,便也失去了耐心。

外婆生活的很痛苦,子孫們照顧的也很辛苦,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我現在聽到外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怎麼還沒死?

每次去看她一次,她都要做一次臨終交代。看到她這樣,真的很心疼!


泥寶愛生活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親,中年喪子,老年喪偶!我已快知天命,沒有碰上三大不幸,算是幸運的!

但是,我的父親則是不幸的。他是生在新中國前夜,長在紅旗下的那一代人,一生苦楚,嚐遍了人生酸辣苦鹹,現在好不容易中國強大了,兒女出息了,可以品嚐甜頭了,5年前的一場車禍,卻無情奪去了他的老伴---我的母親的生命!那一刻,無法言說的苦痛湧上一家人的心頭,淚溼衣襟……那種痛,也深深地鐫刻在了父親滿是皺紋的臉上,難以撫慰!

我是軍人,忠孝兩難全。以前二老在四川老家,難報親恩。母親走後,我把骨灰帶到了我生活的城市,並選在了比較好的陵園安葬,目的就是能夠栓住父親,好好盡孝。

母親走後的前三年,很難看到父親露出一絲笑容。在我和妻兒的小心呵護下,這兩年慢慢有了好轉。無事可做最讓老年人難熬,父親是農民出身,熱愛土地是天性,為此我專門挑了幾十擔泥土到我家的天台上,讓父親種種小菜,既飽了我們的口福,也體現出了他的價值。為了活躍父親身體和思維,只要週末不下雨,我都陪他去爬爬山、逛逛公園、走走溼地;一有空就讓他講過去的瑣事,甚至無話找話,還時不時地與他“爭吵”,就是防止他患上抑鬱和老年痴呆。後來我選擇自主擇業退休在家,也暫時放棄了再找工作的機會,有很大的因素,是為了老年喪偶的父親,我得看著他、陪著他、護著他……曾經,他陪我慢慢長大;現在,我得陪他慢慢變老!

綜上,老年喪偶之後,絕不是“只剩活著”那麼粗暴!特別是過了古稀之年的老人,孤不孤獨,難不難受,精不精彩,很多時候他是有心無力,全看兒女子孫怎麼做!



劉半煙


自己的經歷:父親病故,家裡只剩下母親一個人。但母親的狀態不錯,原因是她有信仰。有時候信仰真的可以扛過孤獨。母親還喜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我放暑假一般也會帶著她出去玩。所以,雖然都是活著,但是活法不同。


喜冬厭夏的七帆


世間的家都是由配偶組成,再開枝散葉,結婚時都有美好的祝賀,百頭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正又有多少是白頭到老呢?什麼老年人喪偶之後只剩活著,那中年喪子之後,還不跟著自殺嗎?世上真正白頭到老的也不能同一天死去,總有前後,那麼多的老年喪偶的,古時叫末亡人,都只能坐等死去嗎?哀大莫過於心死,完全依賴對方,失去了後是會惶惶不可終日,真正無病自殺跟著走,怕還沒有人有那個勇氣。隨著時間流失,慢慢的也會恢復過來,人不會象纏樹的騰,樹死騰枯,我老伴出車禍走的,走時女兒還沒成家,要是喪偶後只等死,那未完成的事,一概不管了?後來兒子生小孩,女兒成家都是我一手操辦,本人是農村的,什麼都沒有,沒有別人那麼好命,有工作,城裡人,但就憑一顆不想示弱的心,孫子也大了,女兒也成家了,都有各自的房子,家,外孫女也要中考了,本人也苟活著,要是等死的話,那一切都更艱難加在兒女們身上,沒有不散的宴席,走了一半,只是更艱苦了,未完成的事要獨當一面去完成,背後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做到了問心無愧。。。。


藍星堂花卉本鋪


沒有過這種經歷,所以肯定沒有切膚的體會,但是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我們總是覺得電視機裡演的恐怖片嚇人,但往往是現實更會帶給人冰冷的,刺骨的和無法挽回的痛苦,但是經歷的多了,也就釋然了,或者說是無奈的釋然了。這時候就得往前看了,雖說我覺得我說的這句話是廢話,但就是這樣,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只有選擇往哪個方向去,而沒有退路,與其選擇活在無休止的思念和痛苦中,不如去做一些帶有生活氣息色彩的事情,比如去換個髮型,旅旅遊,養花,養鳥,和同齡人做一些群體活動,讓自己的生活時間充裕起來,身體慢慢強健了思想也就少了很多包袱,有的時候換一個環境對人的改變還是很大的






小車車大視界


不敢想自己老了以後會怎樣,夫妻之間肯定會有一個人會先走,的確是很殘酷,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象。所以在年輕時,就應提前規劃好自己養老的錢,既不給兒女們增加負擔,也給自己留下一份尊嚴,到時候不管去養老院也好,還是兒女家也好,給自己多留一條後路。

在經濟上不依附於子女,在生活上更要有自己的生活,活到老學到老嘛,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有有自己的生活,才能不干涉子女的生活。對子女絕不過多的干預,而且能幫的肯定幫。

媽呀,我太佩服我自己了,我肯定會是一個好婆婆。


喝醉的小酒窩子


在我看來,很多老年人身上會存在這種情況,但並不是全部。

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會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而進步,因此年輕的一代所接受的思想和老一輩的是不太一樣的,他們對人生的經歷體驗思考也是不一樣的,彼此不太會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老人喪偶之後,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他們失去了自己摯愛的人,失去了精神上契合的人,失去了靈魂。儘管一些老人們表面上看起來與往常一樣,雲淡風輕,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私底下翻過多少次老照片、有過多少次自言自語、流下了多少眼淚。而此時的大多年輕人會因為忙著自己的事業、忙著自己的小家庭,把孤獨的老人拋在腦後。或許年輕人們會偶爾打打電話,問問父母最近身體情況怎麼樣、缺不缺吃的、缺不缺衣服。但是我們想一想自己與父母打一通電話需要幾分鐘?一個月會有幾次通話?一年又有幾次通話呢?從本質上來講,難道老人缺的是你那一分鐘的寒暄?他們缺的是可以傾訴的人、缺的是陪伴!只有我們年輕人做到了這些,孤獨的老人才會覺得精神上富足、才會覺得自己並不是苟且的活著。

當然孤獨的老人並不能整天沉溺於失去另一半的痛苦悲傷中,而是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去做自己這輩子想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使自己對生活充滿熱情希望。老人們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覓尋不曾出現的答案


不怎麼看,厭倦了回答這種哀鳴式,叫苦式得提問。人生三大悲裡面沒有老年喪偶,生老病死誰也跑不了,只要活著就會老。我在頭條已經看到了很多賣老的提問,這是最後一次回答了。按這個提問,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都得馬上自殺。這種描述,是活得沒有自我,精神都寄託在別人身上。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不是老掉牙的話。人有生老病死,事有旦夕禍福,這是自然界不爭的事實。而我國的國情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夫妻雙方總有一個先走。這對另一方是殘酷的,也是不得不經歷的一段。“人老了葬偶後為了活著而活著”。我想從以下幾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這是對生活不積極的心態。上天賜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珍惜好每一分鐘,讓在世間的時光活的有意義。上天為了延續生命和豐富人生創造了伴侶。但伴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走緣盡。應該感謝他一生的陪伴和留下的美好回憶。幸運留下來的,要感受和回想過往去享受餘生。

其次,人生的目的是要活的豐富多彩,活的更好。人是活在整個社會中的,不是隻活在伴侶一人中。我們還有家人、孩子、朋友。

最後,葬偶老人需要自身調節和兒女及社會的關懷。我們的傳統觀念是夫妻兒女在一起就是個家,那怕躺著床上只喘口氣。也是一個完整的家,一旦走了一個,一個人回家望著空空的房間倍感孤獨,沒有了家的樣子。這就要我們儘快走出傳統面對現實。比如多豐富一下社交活動啦,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啦。還有就是作為家人、子女及朋友多陪陪葬偶老人使其儘快從失去老伴的痛苦陰影中走出來。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