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1988年5月10日,一位中国作家去世。


国内却悄然无息,作家巴金连续好几日翻遍报纸,都找不到他的名字。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 巴金(右一)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核实,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却说从未听过这个人,这令他感到震惊。


他说:“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自己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


这位作家,正是曾被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坛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如今说到沈从文,我们总会想起那部清澈写意、让一座无名小城纯净浪漫的《边城》;想起他与妻子那段被人闲谈的师生爱恋。


但少有人知的,是他的一生,以及他作品的真正精彩之处。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陈丹青说,沈从文就像现在的北漂一样。


是啊,他就像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努力拼搏着梦想。


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湘西少年,历经军旅生活的动荡与血腥,是好不容易在死人堆、活地狱里爬出来。他却内心火光不灭,只身前往北京,在陋室里读书、写作、被退稿、再写作……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当他的作品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出版,成为许多人的必读范文。


殊不知,他却又在晚年再到被边缘、被遗忘,在清冷的博物馆文物中,孜然坚守、硬是成为了中国服饰史学科奠基人。硕果动人,却未被重视。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如今,凤凰县城南边沱江畔,一块石头上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沈从文的墓志铭,也是“为何今天我们还要再读沈从文”的最佳答案——动人、识人。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汪曾祺赞沈从文写景“如同目遇”,但凡识字的人都会被引入其中。


“……从那个小寡妇一双明亮、温柔、饶恕一切也带走了爱的眼睛中望去,所看到的那一片温柔沉静的黄昏暮色,以及两个船桨搅碎水中的云影星光。”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


他的文字,就如溪流下的鹅软石明净诗意,又亲近得能触摸那石上古老的青苔。


“木叶微脱,红花萎悴,水清而草乱。猪耳莲尚开淡紫花,静贴水面。阳光照及大地,随阳光所及,举目临眺,但觉房屋人树,及一池清水,无不如相互之间,大有关系。”


让忙碌的人们,窥见匆忙生活之外的美景与诗意,充盈又畅快。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贾平凹说,好的小说都是有神性的。


若论“激起千层幻想,抚平万种忧伤”,许多作品都抵不过这个善良灵敏、隐忍静虑的老头。


在沈从文看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讲述人性。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希腊小庙”,供奉的便是他一直追求的“真美感觉之外,引人向善的力量”。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 1986年《湘女萧萧》,电影改编自沈从文小说《萧萧》


他写底层人物的日常,不同其他作家暗藏批判意味,而是纯粹探寻关于人性的真、爱、美。


士兵、职员、妓女……每个角色孤弱或顽强,皆有其可爱与体谅之处。看似红尘滚滚的孤独和悲凉,也隐伏着向善的希望。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 1994年《村妓》,电影改编自沈从文小说《丈夫》


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欣赏到平日忽略的美,还能从无数种人生景象里,窥见人生、生命的意义。


沈从文曾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潜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沈从文的文字,无不是美文。


豆瓣9.6分的短篇小说《虎雏》、经典感人的《边城》、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阿黑小史》、传记《从文自传》......


《边城》是奠定沈从文文学地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看的人多、懂的人少的作品。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 1984年《边城》,电影改编自沈从文的同名长篇小说


只念过小学,却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凭什么?

▲ 汪曾祺与沈从文


看沈从文,亦是在看自己。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传》里说:“总有一天人们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