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經常說的兩京十三省,都是哪些地方?

西武1979


在經典燒腦劇《大明王朝1566》中,會經常出現一個地理名詞:兩京一十三省。

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後廢除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仍習慣稱“省”)、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並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遇大事由三司會商。宣德朝始有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景泰朝成為常制。

明朝有兩京加十三省,總共15個省級行政區,即承宣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15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省)”,布政司下轄府和直隸州。都指揮使司方面,共有16個都司、5個行都司、2個留守司。此外,在青藏地區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嘉峪關以西地區設“西北八衛”,這些都是羈縻衛所。

具體來說,兩京是北京和南京,即北直隸和南直隸。但在朱元璋時期,北京是指河南開封,現在的北京稱為北平,由燕王朱棣鎮守。南京所在地區,當時並沒有冠以“南”字,就是直隸。

北平等地,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設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這是北直隸前身。朱棣即位後,自然要提升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地位,升為行在,為遷都北平做準備。到了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修好後,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北平成了“京師”,原來的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就不能再用了。所以,原來南京地區所用的“直隸”,成了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專用。北直隸相當於一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東省的小部分地區,共8府2直隸州。

南京雖然不再是國都,但畢竟還是朱元璋孝陵所在,又是明朝龍興之地。南京的政治地位依然非常高,如果取消南京的直隸地位,等於割斷南京之於明朝建立的歷史。怎麼解決?好辦!在南京的直隸前面加個“南”字就行了。這樣,即承認了北直隸的國都所在的地位,也不影響南京的政治和歷史地位,兩全其美。南直隸,包括了現在的江蘇(含上海)、安徽兩省。經濟發達,賦稅居全國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數以上官員皆出自江南貢院,共轄14府4直隸州。

明朝設兩京,定都北京,以御北元;以南京為留都,控扼江南錢糧。從這層意義上講,在明朝,北京是政治中心,南京是經濟中心。“兩京一十三省”,兩京是必須排在最前面的。

兩京之後就是十三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一、夾在兩個直隸之間的是山東。明朝的山東面積非常大,除了現在的山東省區域,還包括遼東。明朝的“一十三省”是不包括遼東(遼寧大部)的,為什麼呢?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北元退回蒙古大漠,對明朝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明朝在遼東設有重兵,一來可以在側翼鉗制北元,二來可以通過遼東控制廣大東北地區,也就是努爾幹都司。遼東在明朝最關鍵的作用是軍事,設有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東人口較少,民政事務也不多,明朝就把遼東的民政劃歸隔渤海相望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轄。你看明朝地圖,山東這兩個字,“山”在遼東,“東”在山東。布政使司衙門駐濟南府,共6府。

二、浙江布政司:是明朝在太湖平原南部、錢塘江流域、曹娥江流域、甬江流域、椒江流域、甌江流域等地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杭州府。下轄11府。

三、福建布政司:明朝在閩江流域及附近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福州府,下轄8府1直隸州。

四、廣東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廣東省、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部分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廣州府,共10府1直隸州。

五、山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山西省地區和河北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太原府,共6府2直隸州。

六、河南布政司:是明朝在今河南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開封府,下轄共8府1直隸州。

七、湖廣佈政司:是明朝在今湖北省、湖南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武昌府,下轄共16個府。

八、江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江西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南昌府,下轄13府。

九、廣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廣西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桂林府。共下轄11個府和4個直隸州。

十、雲南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雲南和緬甸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雲南府,共下轄21府。由於雲南為多民族聚居地,又與多國接壤,行政區劃變化較多,更迭頻繁。

十一、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成渝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成都府,下轄9府、1直隸州。

十二、貴州布政司:是明朝在今貴州省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貴陽府。共下轄10府。

十三、陝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陝西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西安府,下共8府2直隸州。

注:明朝還在今越南設置過“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衙門駐交州府,轄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等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個縣。但設置時間很短,從1407年設置,到1428年廢除,前後22年時間。故不在常說的“兩京一十三省”之列。


神州萬年


兩京是北京和南京了,即直隸和南直隸。明朝的13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數據歷史


明朝真實控制的版圖也就只有兩京一十三省,也就是後面的漢地十八省(包括遼東)。

換成今天的行政規劃就是:

北京直隸(河北,天津,北京大部)

河南

山東(山東大部,遼寧大部)

山西

陝西(陝西,甘肅,寧夏大部)

湖廣(湖北湖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廣東(廣東,海南大部)

廣西(廣西大部)

江西

福建

浙江

南京直隸(江蘇,安徽,上海大部)


百勝軍節度使


明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裡在位較長的一位皇帝,合計在位四十五年。他在位期間,政治上啟用名相張居正,抗倭用了戚繼光,被稱為“中興之主”。他常說的“兩京十三省”,應該是從明永樂皇帝朱棣說起的。


1420年,朱棣從南京遷都北平,“北平”成了北京。原來北平地區行政管理的機關“布政使司”,被提升改為“直隸”。

而南京原來是朱元璋定都的地方,而且有其陵墓在。朱棣雖然遷都,卻不願與南京隔絕,還是承認自己是傳承朱元璋的血脈。於是,南京原本是直隸的行政機構,沒有改變,只是成為“南直隸”。

北京與南京都屬於直隸,被稱為“兩京”。

十三省,則是明朝疆土除兩京之外,分成的十三個行政區,省是元朝的叫法,明朝城為“布政使司”。因為“省”叫起來順口,便逐漸習慣稱“省”了。

十三省是指:山東(東指遼東),浙江,福建,廣東。山西,河南,湖廣(指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


路遙lgy


在明朝,北京是政治中心,南京是經濟中心

明朝的13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追丨憶惜年


兩京: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崇禎)

十三省:

1、山東,治所濟南,今山東濟南。

2、山西,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

3、河南,治所開封,今河南開封。

4、陝西,治所西安,今陝西西安。

5、四川,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

6、江西,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

7、湖廣:治所武昌,今湖北武昌。

8、浙江,治所杭州,今浙江杭州。

9、福建:治所福州,今福建福州。

10、廣東,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

11、廣西,治所桂林,今廣西桂林。

12、雲南,治所云南,今雲南昆明。

13、貴州,治所貴陽,今貴州貴陽。

明朝形容疆土的時候一般叫“兩京十三省”,這裡指的是明朝在核心地區一共設立了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包括南北兩直隸(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加上天津,由於南京在明朝類似陪都,所以還設了一個南直隸,大致相當於現在安徽,江蘇兩省加上上海市),以及十三個布政使司。

為什麼是布政使司不是省?因為朱元璋怕行省權力太大,所以在1376年就廢除了行省制,轉而以“三司”代替,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大致相當於元朝的行中書省;但同時還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獄),都指揮使司(管軍事)以分權。“兩京十三省”只是習慣性說法,準確說法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但無論怎麼說,明朝省級行政單位是十五個,不過如果仔細看地圖的話能發現,明朝地圖一般會畫成十六塊那多出的一塊是什麼?

為什麼有十六塊?其實多出的一塊是遼寧,剛剛已經說了,明朝除了設置布政使司,還設置了其它兩司,其中“都指揮使司”管軍事,在邊防重地,都指揮使司設置的比較多,明朝有十三個布政使司,但都指揮使司有十六個。

多出來的三個是哪三個呢?分別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其中萬全都司和大寧都司在北直隸,圖上沒有單獨畫;但還有一個遼東都司,位於現在的遼東半島,這個地方隔了海,所以成了單獨的一塊。其實遼東都司當年是歸山東布政使司管理的,也就是說,你可以理解當年的遼寧是歸屬山東管的

當然,可能有人要問,不是還有什麼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的嗎?還有什麼哈密衛,朵顏衛什麼的,這些其實是一種羈縻性質的機構,和內地的都司衛所性質不一樣。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的是越南,當年永樂大帝滅了安南設立了交趾布政使司,但後來因為當年人民不斷起義,交趾布政使司被廢,不過後來嘉靖年間因為安南內亂,交趾布政使司又重建了 ,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越南還是保持著獨立,所以交趾沒有算到“兩京十三省”裡面




玉潤萬古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大明有兩京十三省,如果想弄清這兩京十三省都是哪些地方,還要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說起。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以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改元朝之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仍習慣稱省),布政使司僅主管民政,又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合稱都、布、按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隊中央負責,遇大事由三司會商。在朱瞻基主政的宣德朝開始有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景泰朝成為常例。

有明一代,除京師(北京)、南京外,計有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又稱南直隸,此即兩京(直隸)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的行政區劃。

十三省的治所也即省會如下:

1、山東布政司,治所濟南,今山東濟南。

2、山西布政司,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

3、河南布政司,治所開封,今河南開封。

4、陝西布政司,治所西安,今陝西西安。

5、四川布政司,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

6、江西布政司,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

7、湖廣佈政司:治所武昌,今湖北武昌。

8、浙江布政司,治所杭州,今浙江杭州。

9、福建布政司:治所福州,今福建福州。

10·廣東布政司,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

11、廣西布政司,治所桂林,今廣西桂林。

12、雲南布政司,治所云南,今雲南昆明。

13、貴州布政司,治所貴陽,今貴州貴陽。

以上即是兩京十三省的的名稱和治所。


易祥好好說


明朝嘉靖年間,大明王朝嘉靖年間內憂外患是比較嚴重的,但是領土依然能保持比較完整。而嘉靖帝經常說的兩京和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稱為兩京十四省,具體指哪,以及淵源,一起來看一下吧。

首先,明朝開國之初,洪武年間朱元璋息兵養民,不對外征戰,統一了華夏大地,但安南地區還未歸屬明統治,直到大明永樂年間,朱棣收復西南,自此大名帝國疆域最廣,東至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占城邊境、孟加拉灣,北納內蒙古河套平原也就是到達戈壁沙漠邊,西臨印度南亞次大陸,疆域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一直到嘉靖年間,領土還算完整,但是嘉靖年間是繼承了大明宣德年間改革的行政劃分區域。所以要想知道嘉靖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間的兩京十四省,看下宣德年間也就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時做的劃分就可以了。

宣德年間的行政劃分為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關西七衛、朵甘都司、烏思藏都司以及奴兒干都司。兩京分為北直隸和南直隸,是相對於大明王朝的都城今北京和陪都今南京來分的。

北直隸,也就是都城北京直轄行政區域,由今北京、天津、北京以南的河北省南部、山東西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組成。

南直隸,也就是陪都南京直轄行政區域,所轄區域為今天的江蘇省和安徽省。

其中關西七衛是指新疆和青海。

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稱為十四行省,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山西、陝西、山東、福建這十四個行省,共同組成十三承宣布政使司。

朵甘都司和烏思藏都司為西藏,努爾幹都司為今天的北京以北的東北明朝轄區。





春天來了啦


兩京十三司,即通常所說的“兩京十三省”,指大明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

領土範圍

大明王朝極盛時期,疆域遼闊,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面積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明朝建立之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朱元璋在位時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直隸州以下則有縣,確定了省府州縣和省州縣兩種制度並存的行政機構。

隨後又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主管民政、軍政和司法權力。後來逐漸被巡撫代替,本來巡撫不是常設官職,漸漸演變成各省最高長官,並形成巡撫衙門制度。

兩京十三省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期,全國基本確立了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說的兩京十三省。

兩京:北直隸、南直隸;

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這十五個省級行政機構涵蓋了大明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另外還有關西七衛管理現在的青海和新疆地區,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現在的西藏地區。

【結語】

大明王朝在統治的極盛時期和衰落時期,領土範圍變化非常大,但兩京十三省始終是大明王朝的核心,也是國家統治的根本。


史知今


兩京是北京、南京(留都)。十三省是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河南、湖廣、江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