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課看“自律”是怎樣養成的?

疫情以來,網課效果成了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甚至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索。

網課效果如何?老師、家長和社會都把目光聚焦於孩子的“自律”上面了。自律的孩子有條不紊,網課絲毫不影響其學習效果,反而因為多了自主性拓展了發展空間,不自律的孩子“千呼萬喚始出來”,坐在那兒上網課還是心在他處,仍讓家長擔心和揪心。“自律”,是每個家長都期盼孩子擁有的品質,“自律”這麼難?ta的前世今生到底是什麼?ta是如何養成的?


從網課看“自律”是怎樣養成的?

“自律”需要內在動機的推動

“內在動機”指的是那些不需要外界監督和回報,你自己就特別喜歡做某件事

· “外在動機”指的是那些需要外界監督和回報,你自己並不喜歡做某件事

“自律”首先源於“熱愛”,喜歡的事根本不需要監督、甚至不需要回報。陳景潤研究數學“撞樹”,那絕對是痴迷、是“熱愛”,無論哪個領域的天才,都離不開對這個領域的“熱愛”,學生也是一樣,學習出色的孩子多數熱愛學習,如果源於家長監督,離開家長眼睛的時候,就是孩子放縱的時候。

“自律”需要長期目標的拉動

這個目標也是內在目標,一般是基於長期回報的目標。這個回報可以是物質的收穫、也可以是精神的愉悅,如果二者統一就會形成持續不斷的推動力。

“短期回報”指的是立即、數週或是一個月內就能獲得的回報;“長期回報”指的是一年、數十年或是更長時間能獲得的回報。

長期目標的形成也是基於自己“熱愛”基礎上才容易形成的。人從事一件事情能夠長期堅持並非僅僅靠“意志力”約束,而是投入的時候能不斷地獲得內部獎賞,這個獎賞就是快樂、是建立在自信、自尊和他人尊重基礎上的深度的快樂,正是因為“熱愛”本身就能獲得“快樂、自尊、自信”的內部獎賞,容易形成內部良性循環,即使沒有外部獎賞(肯定、鼓勵、讚揚、物質獎賞等)仍然能很好地堅持,如果由外部獎賞(家長和老師的稱讚、鼓勵等)會更加助力。足夠的外部獎賞也能促使一個階段內目標的形成,但是一旦外部獎賞撤銷,容易失去動力。


從網課看“自律”是怎樣養成的?

“自律”的前世是“自我掌控力”

說“自律”的前世,是因為孩子 “自律”的最初形成並不源於自己,而是源於“父母”。0-3歲之前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而孩子自律養成的黃金期是2-3歲,這個時候的孩子進入第一反抗期,開始說“不”,是形成自我掌控力的關鍵時期。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家長控制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有的家長放縱孩子,沒有規則意識,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恣意妄為、目無規則、制度和法律;另外還有家長則能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掌控力,又能幫孩子建立規則,這樣的家長一般和孩子一起遊戲、不嫌麻煩、鼓勵孩子探索、通過孩子參與家裡事務(比如掃地、包餃子—哪怕捏黑麵團)和孩子互動,說“不”時能夠“溫柔而堅定”,對良好的行為及時鼓勵和獎賞(抱一抱、微笑、愛撫、獎勵喜歡的食物玩具等),幫助孩子形成自信和自我掌控感。自我掌控感就是“我感覺我是我自己”,我做任何事是“為自己做的”,而不是“為父母做的”、更不是“為老師做的”,而這種感覺的形成源於2-3歲,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這也是自律形成的關鍵。


從網課看“自律”是怎樣養成的?

“自律”的今生是“自我認知”能力

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是一種意識狀態,包括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徵,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自我認知清晰,對事情的判斷就精準,更容易形成目標,產生行為動機,促進行動力。

如果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家長不妨在以上方面和孩子探討,比如和孩子探討ta的興趣和熱愛,鼓勵其形成熱愛領域;和孩子探討ta的優勢和劣勢,鼓勵其發揮優勢;和孩子探討ta的人生目標,鼓勵其為目標而努力……在交流中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青春期的孩子處於第三反抗期,自我意識更強,儘可能的給與更多“自由”,自己的事讓ta自己負起責任,家長只是幫助孩子分析利弊,把主導權教給孩子,更有利於孩子吸收家長的正確意見。


從網課看“自律”是怎樣養成的?

“自律”可以有意識的逐步養成

自律的人有一個“內在監督者”這個內在監督者是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體系、經驗體系及應變系統組成,這個“內在觀監督”會及時的彙報當前的的狀態(頭腦中有個聲音會提醒自己),根據情況反饋自身的狀態,一但意識行為和自我目標相悖,會及時提醒自己遵循目標。如何培養“內在監督者”呢?

(一)孩子在3歲之前形成了自我控制力,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段(1-3年級)就是培養“自我監督者”最好的階段,學習的過程是訓練“內在監督者”最好的練習過程,從起床、吃飯、到書包整理、上課習慣、作業完成等各方面細節裡不斷地通過鼓勵、欣賞、獎勵良好行為習慣等方式訓練孩子的“內在監督機制”形成。

(二)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人是終身發展的。如果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沒有形成“自我掌控力”,具體表現就是“給父母學的”、“給老師學的”,而不是“給自己學的”,家長也不要太焦慮,

關係即教育,關係大於教育。只要家長意識到,和孩子共同改變,孩子仍然有改變的機會,只是需要家長有更多的耐心,以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為首要目標和孩子多交流、多肯定、鼓勵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其逐步改變認知,認識到“是為自己學習”,自律才有形成的基礎。要知道不良行為習慣一旦形成,改變是一個麻煩甚至艱難和反覆的過程,著急是著急不來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的不自律是一種長期在家庭中形成的行為模式,往往和家長不夠自律以有關,需要家長首先以身作則,和孩子互相監督共同改變。如果家長不要求自己只要求孩子,不以身作則、不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討論,往往收效不大。作為家長,先從自身做起和孩子互動吧!

培養 “自律”不可以一口吃個胖子,可以一點點的去改變,當有進步時一定要有及時的獎賞(包括肯定的語言、情感的支持和物質的獎勵等),作為家長對自己許諾一定要說話算數,如果經常說了不做,孩子就不會再信任你,這時再要求孩子簡直難上加難。當然,如果自己實在搞不定,也可以請專業的諮詢師協助解決。

“自律”是一個人良好發展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人生就有了更多自我實現的可能,家長們,和孩子一起形成“自律”的習慣吧,為了孩子,也為了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