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课看“自律”是怎样养成的?

疫情以来,网课效果成了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网课效果如何?老师、家长和社会都把目光聚焦于孩子的“自律”上面了。自律的孩子有条不紊,网课丝毫不影响其学习效果,反而因为多了自主性拓展了发展空间,不自律的孩子“千呼万唤始出来”,坐在那儿上网课还是心在他处,仍让家长担心和揪心。“自律”,是每个家长都期盼孩子拥有的品质,“自律”这么难?ta的前世今生到底是什么?ta是如何养成的?


从网课看“自律”是怎样养成的?

“自律”需要内在动机的推动

“内在动机”指的是那些不需要外界监督和回报,你自己就特别喜欢做某件事

· “外在动机”指的是那些需要外界监督和回报,你自己并不喜欢做某件事

“自律”首先源于“热爱”,喜欢的事根本不需要监督、甚至不需要回报。陈景润研究数学“撞树”,那绝对是痴迷、是“热爱”,无论哪个领域的天才,都离不开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学生也是一样,学习出色的孩子多数热爱学习,如果源于家长监督,离开家长眼睛的时候,就是孩子放纵的时候。

“自律”需要长期目标的拉动

这个目标也是内在目标,一般是基于长期回报的目标。这个回报可以是物质的收获、也可以是精神的愉悦,如果二者统一就会形成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短期回报”指的是立即、数周或是一个月内就能获得的回报;“长期回报”指的是一年、数十年或是更长时间能获得的回报。

长期目标的形成也是基于自己“热爱”基础上才容易形成的。人从事一件事情能够长期坚持并非仅仅靠“意志力”约束,而是投入的时候能不断地获得内部奖赏,这个奖赏就是快乐、是建立在自信、自尊和他人尊重基础上的深度的快乐,正是因为“热爱”本身就能获得“快乐、自尊、自信”的内部奖赏,容易形成内部良性循环,即使没有外部奖赏(肯定、鼓励、赞扬、物质奖赏等)仍然能很好地坚持,如果由外部奖赏(家长和老师的称赞、鼓励等)会更加助力。足够的外部奖赏也能促使一个阶段内目标的形成,但是一旦外部奖赏撤销,容易失去动力。


从网课看“自律”是怎样养成的?

“自律”的前世是“自我掌控力”

说“自律”的前世,是因为孩子 “自律”的最初形成并不源于自己,而是源于“父母”。0-3岁之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而孩子自律养成的黄金期是2-3岁,这个时候的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开始说“不”,是形成自我掌控力的关键时期。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家长控制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有的家长放纵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恣意妄为、目无规则、制度和法律;另外还有家长则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掌控力,又能帮孩子建立规则,这样的家长一般和孩子一起游戏、不嫌麻烦、鼓励孩子探索、通过孩子参与家里事务(比如扫地、包饺子—哪怕捏黑面团)和孩子互动,说“不”时能够“温柔而坚定”,对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和奖赏(抱一抱、微笑、爱抚、奖励喜欢的食物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和自我掌控感。自我掌控感就是“我感觉我是我自己”,我做任何事是“为自己做的”,而不是“为父母做的”、更不是“为老师做的”,而这种感觉的形成源于2-3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这也是自律形成的关键。


从网课看“自律”是怎样养成的?

“自律”的今生是“自我认知”能力

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是一种意识状态,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自我认知清晰,对事情的判断就精准,更容易形成目标,产生行为动机,促进行动力。

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家长不妨在以上方面和孩子探讨,比如和孩子探讨ta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其形成热爱领域;和孩子探讨ta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其发挥优势;和孩子探讨ta的人生目标,鼓励其为目标而努力……在交流中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第三反抗期,自我意识更强,尽可能的给与更多“自由”,自己的事让ta自己负起责任,家长只是帮助孩子分析利弊,把主导权教给孩子,更有利于孩子吸收家长的正确意见。


从网课看“自律”是怎样养成的?

“自律”可以有意识的逐步养成

自律的人有一个“内在监督者”这个内在监督者是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体系、经验体系及应变系统组成,这个“内在观监督”会及时的汇报当前的的状态(头脑中有个声音会提醒自己),根据情况反馈自身的状态,一但意识行为和自我目标相悖,会及时提醒自己遵循目标。如何培养“内在监督者”呢?

(一)孩子在3岁之前形成了自我控制力,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段(1-3年级)就是培养“自我监督者”最好的阶段,学习的过程是训练“内在监督者”最好的练习过程,从起床、吃饭、到书包整理、上课习惯、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细节里不断地通过鼓励、欣赏、奖励良好行为习惯等方式训练孩子的“内在监督机制”形成。

(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是终身发展的。如果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没有形成“自我掌控力”,具体表现就是“给父母学的”、“给老师学的”,而不是“给自己学的”,家长也不要太焦虑,

关系即教育,关系大于教育。只要家长意识到,和孩子共同改变,孩子仍然有改变的机会,只是需要家长有更多的耐心,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首要目标和孩子多交流、多肯定、鼓励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逐步改变认知,认识到“是为自己学习”,自律才有形成的基础。要知道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改变是一个麻烦甚至艰难和反复的过程,着急是着急不来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不自律是一种长期在家庭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往往和家长不够自律以有关,需要家长首先以身作则,和孩子互相监督共同改变。如果家长不要求自己只要求孩子,不以身作则、不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讨论,往往收效不大。作为家长,先从自身做起和孩子互动吧!

培养 “自律”不可以一口吃个胖子,可以一点点的去改变,当有进步时一定要有及时的奖赏(包括肯定的语言、情感的支持和物质的奖励等),作为家长对自己许诺一定要说话算数,如果经常说了不做,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这时再要求孩子简直难上加难。当然,如果自己实在搞不定,也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师协助解决。

“自律”是一个人良好发展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人生就有了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形成“自律”的习惯吧,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