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人生是一場有去無回的遠行。


高考、畢業、戀愛、結婚,發生的時候都是我們生命中再平凡不過的一天,卻是這些看似平凡瞬間組成了這漫長的一生。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小時候,打碎一個碗,就覺得是天大的事兒。


後來才知道,當所有壓力,家庭,生活,關注都疊加到一起時,我們都已經過了一顆糖就能開心的年紀了。


“剩女”標籤背後的社會鏡像


最近,一部由以色列導演希拉.梅達利亞肖什.沙赫拉姆與PBS(美國公眾電視網)合作的記錄片引起了廣泛關注。“剩女”這個話題又開始刺痛了女性婚戀的敏感神經。


剩女這個群體標籤從80後婚嫁時代就開始出現,直到90後時代作為一個社會鏡像被拍成紀錄片。


剛剛步入25歲的我,關掉電腦依然逃不脫紀錄片裡那些平凡生活裡的窒息感。


從80後開始,到底是誰定義了中國剩女?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影片中有三位故事主人公,來自山東濱州35歲在北京工作的律師華梅、28歲在國企工作的北京女孩兒徐敏以及36歲任職北京某大學助理教書的蔡琪。


三個人的人生是三條時間和空間的平行線,卻因為《剩女》這部紀錄片有了交融,因為她們身上都被貼上了同一個標籤。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影片中主人公 華梅


她的故事開始於在婚姻介紹所,當她和紅娘進行初次交談,被問到認為什麼樣的人適合和她走進婚姻時:她提出受過良好教育和尊重女性兩個要求。


紅娘直接從現實分析的角度潑了一盆冷水。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紅娘直言不諱的說到:不是美女、年齡很大、性格比較硬、最快的速度結婚也是高齡產婦。


華梅並不覺得年齡的漸長就應該讓她失去婚戀市場上的選擇權。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然而回到家中,外甥叫她光棍姨,姐姐叫囂著:不結婚的人就該判刑!


父親認為當初即使家裡沒錢,賣血也供華梅上學,如今卻成了這幅樣子。


母親也認為所有人都結婚了,女兒的特立獨行讓她愁得難以入睡。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華梅竭力反駁父母和親人對自己的激烈的言語轟炸,最終還是忍不住委屈的流淚。


生在中國普通農村家庭的華梅,加上她爸媽生了五個兄弟姐妹,直到弟弟的出生終於如了爸媽養兒防老的心願。


華梅則用努力換來了從農村到城市的立足機會,但如今35歲仍未婚嫁的華梅卻從父母的驕傲變成了父母臉上藏不住的難堪和擔憂。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主人公 徐敏


她的故事開始在一次相親的聯誼會上。


帶著脫單目標來到相親現場的男女們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介紹自己,同時也在選擇和被選擇中尋找合適的婚戀對象。


徐敏之前也談過幾個對象,但因為母親不同意她不得不妥協分手。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在她的婚戀選擇中,母親的意見是她最大的顧慮。

她在面對心理醫生時,回憶起小時候因為犯錯被母親教訓後的畫面淚流滿面,內心深處認為母親的愛有一種無法喘息又不敢反抗的窒息感。


片中她和母親的爭吵透露出中國典型傳統家庭的親子關係,母親的價值觀就是子女的價值觀,父母的道理就是子女的行為準則。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主人公 蔡琪


她的故事開始於日常工作的場景記錄,36歲的她在一年內,就完成了從一個單身女性到結婚生子的里程轉變。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在她看來,最終選擇的結婚對象雖然不是那麼門當戶對,但婚姻關係需要妥協。


母親在她結婚當天如釋重負,表現比女兒還興奮。母親說到:結婚是祖制是習俗,最終還是要走常人走的路。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而結婚生子後蔡琪再評價婚姻對人生的意義時,她說到:沒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婚後的生活沒那麼有趣了,甚至無聊。但是更幸福了。


《中國剩女》這部記錄片刷屏網絡以後,網友們大呼:太真實了!


從80後的時代開始,剩女這個詞開始產生,數不清的剩女原因論,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吐槽教育水平普遍上升的中國社會大齡女孩兒開始變得居高臨下,“挑剔”是她們不言而喻的脫單阻礙。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但是這部記錄片選取了有著共同標籤的不同人生進行時空對比,之所以能夠給大多數人帶來共鳴和真實感,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將中國大齡未婚女性的真實生活展現出來,讓“剩女”不僅僅停留在眾人的評說和猜測中。

它讓我們看到了時代背景下女性生活顧慮的方方面面。


適婚人群眼中的婚戀關係


女性在社會分工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意味著女性群體社會實力增強了她們的精神話語權。


婚戀市場的選擇偏好將女性“尋求依靠”的婚姻關係變成“平等匹配”。


如果說《剩女》記錄片引發了人們對這種社會鏡像的深思和討論,那麼個體案例的背後,中國的婚戀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中國90後的婚戀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中國青年網2019年8月公佈的《90後青年婚戀新常態調研報告》中,反映時代發展趨勢下婚戀市場主要角色的90後更加完整的婚戀觀。


“門當戶對”新姿勢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從調查結果來看,收入越高,越贊成門當戶對。新時代的婚戀觀優秀個體的擇偶條件不僅僅是基礎條件上的匹配,認為“門當戶對”首先應該考慮學歷、能力以及成長背景的適婚人群佔七成以上,而認為結婚應該門當戶對的人佔一半。


這樣的婚戀觀其實可以用一句老話概括:“人以類聚”,婚戀擇偶上的“門當戶對”本質是追求關係平衡的篩選條件,只是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門當戶對不同的是,當今時代適婚人群對門當戶的新解釋增添了更多價值觀契合度的考量。


父母對90後婚戀選擇的影響力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調查中發現,子女收入越高,在婚戀選擇方面受到父母干預越少,而面對父母的擇偶建議,50%的女性會受到父母的意見影響,僅25%的男性會受到影響,可見,女性比男性更“聽媽媽的話”。另外,從地域來看,“本地人”青年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0後相對80後背負的生存壓力要減少一些,在婚戀選擇方面,

經濟獨立能夠增強適婚人群在婚戀選擇中的自主權,觀念上的成長也使這一群人擁有更成熟和更穩定的婚戀關係。


90後眼中的婚姻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結果顯示,有近7成90後認為成家立業可同時進行,有11%的90後認為可以先成家後立業。


90後對婚姻的看法更主觀,婚姻是志同道合的兩個人生活,相對60後、70後的父母愛情中的擇偶觀念增加了更多契合度的思考和衡量。


所以在戀愛相處過程中,主觀感受比外在條件更具有決定性。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個體不能代表整體,但很多人習慣從身邊的認知推演猜想,《剩女》這部紀錄片獲得的關注和一致好評。


一是作者將當下中國大齡適婚女青年的現實境況真實的展現出來了,客觀的展現了大齡未婚女青年在婚戀選擇中的現實無力感。


二是片中三個主人公在現實情況下表現出的心理掙扎和妥協退讓,引起了大多數適婚女生強烈共鳴。


到底是誰定義了“剩女”


“剩女”這個標籤是什麼時候出現又因何而出可能是無法考證了,但是為什麼從個人言論發展到群體認知,最後連網絡都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剩女是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歧視標籤,婚嫁選擇和晚婚晚育不能成為衡量女性人生價值的折扣牌!


但是女性大齡未婚的趨勢在增長,媒體營造焦慮和相親平臺的有意劃分以及周遭環境帶來的各種因素,最終形成了社會對“剩女”標籤的群體認知。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從個體案例到整體分析,“剩女”標籤的背後是一種時代鏡像,定義“剩女”的往往不是某個個人或群體,而是我們看不見的觀念影響和時代特性。




“剩”在觀念

不結婚的人生就是父母的未完成使命


父母催婚,的確深藏著對孩子的關心和擔憂,如果孩子不結婚,總覺得自己的使命未完成,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

父母終將老去,孩子的未來沒有依靠,這是作為父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部分父母也會因為傳統觀念的深度影響將不結婚判定為異類,孩子從小的價值觀選擇都是父母影響的結果,而在結婚這件事兒上成為了異類,便深深覺得自己也成了異類,遭受了異樣的眼光。


這樣被認定為“剩女”,實則是父母沒有從本質上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看成自己的傳承。


最終父母從觀念上定義了“剩女”標籤。




“剩”在成長

年齡不是進度條,幸福不分先後。


過了25歲,母親也在一次聊天的間隙說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人這一輩子,一個階段就應該做一個階段的事兒”。


我明白母親心裡深深的擔憂,女孩子過了適婚年齡,選擇權在減弱,如果有一天被貼上“剩女”標籤,相親市場上,就會逐漸喪失主動選擇權。


母親說:“這不公平,但這是事實。”


我回答母親:“我從來沒有牴觸結婚,但是不應該到了適婚年齡就匆忙結婚,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關係整體上比不上父母愛情那麼穩定,愛一個人就是一生白頭到老的愛情一樣會引來無數人的羨慕。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但是時代在變,我們這一代人,信息時代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誘惑更多,想要的更多,閃婚閃離不是一組數據,而是透露出數據背後這一代人面對感情時的態度和觀念。


我寧願晚婚也想要慢慢遇見那個我想要共度餘生的人,比起我的同齡人已經結婚帶著孩子又離婚的女孩兒,我想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女兒不幸福的痛寧願她不曾遇見那個傷她最深的人吧”


所以,大多數人只是從人生的進度條就認定了“剩女”的事實。




“剩”在期待

謀生又謀愛,又狠又溫柔


隨著年齡漸長的期待和心裡日漸明確人生,大齡未婚女性一邊在努力追逐更好的自己,一邊也不放棄將更好的自己交給更好人。


這一路走來,每一個在深夜加班、點燈夜讀、早起奔波的年輕人,都在追逐著不將就的生活,每一個內心深處擁有執著期待的女孩兒,努力那麼多、看世界、學技能、讀萬卷,連自己人生路都不願將就,又怎麼願意因為適婚年齡的幸福還沒來,就將自己的人生期待草草收場。


中國剩女:我該拿什麼和世界握手言和


身邊的一位朋友30歲時未婚,她承認自己是“剩女”,剩在看過了萬家燈火分分合合依然期待和自己靈魂契合的人出現,剩在那些為數不多的堅持裡她依然在前進路上馳騁昂揚,又美又溫柔。


兩年後,突然收到了她的結婚邀請,她遇到了一個將精心收藏又契合有趣的男人。


其實,內心的期待何嘗不是自己“剩”下來的主觀選擇。




“剩”在隱形消耗

消極言論帶來隱性心理影響


常常會看到一個話題:“下方評論,說一說對未婚女孩的忠告吧”,下面關於夫妻關係、家庭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的話題不無一不是訴說婚姻帶來的困擾和苦楚,而祝福和積極的評論卻寥寥無幾。


短視頻時代,百家生活的滋味都能夠了解一二,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看多了消極言論和生活抱怨,延遲了未婚女性步入婚姻步伐,更慎重的思考和衡量才能增加步入婚姻的勇氣。


恐婚恐孕不是新詞彙,不婚族和同人族其實也代表著部分人對婚姻的不信任感。


消極信息的隱形影響造成了適婚女性對婚姻選擇的延遲反射。


寫在最後


生命平等四個字,大家就能感受到“剩女”標籤帶給女性的歧視眼色,所以本身男女的婚嫁應該平等對 待,但就是因為這些隱性因素的加持,兩性選擇權的天平開始嚴重傾斜。


有一句話說得好,剩女羞辱的本質是男權自卑,女性25歲之前還沒從成長走向成熟,那時女性的依附心理普遍大於發展意識,但是30歲以後的女人獨立自信,男人因女性認知成長而提高的眼光標準而將女性折價定論,這就是“剩女”標籤背後最可笑的隱形驅動。


而關於婚姻的選擇,大家都是第一次活,沒有什麼統一標準可言,定義人生不是靠社會給予的群體標籤,而是內心對自己人生的明晰目標。



你 · 的


職場故事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