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单枪匹马于当阳桥上喝退曹兵,曹操仓皇撤退,冠簪尽落,是真害怕张飞吗?

原度拾趣


我们对于张飞长坂坡前以一人抵千军万马的印象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在演义中,张飞只身一人独抗曹操大军,更是吓死了夏侯杰,这都是演义中的故事,而正史中据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後。飞据水断桥,瞠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可以看出是张飞先把当阳桥弄断,占据地理,又命部下出疑兵,之前吃了亏的曹操部队才没有继续追击,当然有张飞本身勇猛的原因,仅仅是拖住了曹操的部队,并没有喝退曹操部队,当时曹操部队并非害怕张飞一人,而是害怕张飞还有其他的部队,毕竟我们想想也知道,所谓的万人敌是不存在的,占据人数优势的曹操部队也不会怕张飞一人,而是怕张飞有埋伏,张飞可为刘备主力的撤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唐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就是刘备长坂坡之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原本是刘备有数的大败战场,变成了刘备手下战将们表现武勇的舞台。先有赵云七进七出曹军阵营,后是张飞独自在当阳桥断后。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刘备虽败犹荣。

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小说的描写,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不过,既然是历史小说,一是不能偏离历史史实太远,二是说的要符合逻辑。那么,张飞在当阳桥头独自断后,三声大吼,吓得曹操仓皇逃走,能够自圆其说吗?如果曹操逃走,是真的因为害怕张飞吗?

我们先看事件的发生过程。刘备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还没有准备迎敌,就又得到了刘琮投降的消息。刘备一下子就陷入了前有曹军,后无依靠的险境。刘备无奈之下,只得率军南下,脱离曹军的接触。可是有无数百姓也要和刘备南撤,刘备在无奈之下,只得携带着十几万百姓一起南撤。

刘备南撤的目标是长江上的战略要地江陵。这里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还储存有大批的物资。如果刘备占有此地,加上十几万百姓,还可以继续和曹操抗衡。

可是,曹操一接受了刘琮的投降,马上就问刘备的去向。当曹操得知刘备的企图后,马上挑选了五千铁骑,一天一夜赶了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猝不及防的刘备被曹军打得大败,只得带领一部分部属逃走。

在刘备的大将中,赵云却没有随着大家逃走,他反而杀进曹营。这是因为赵云肩负着保护刘备家小的责任。赵云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救出了甘夫人和后主刘禅。

而张飞在知道赵云的去向后,就带了二十多骑兵来接应赵云。书中描写,张飞来到当阳桥上,他心生一计。让手下的骑兵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桥东的树林中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而自己单枪匹马站在桥上。

当赵云来到的时候,背后跟着大批的曹军人马。张飞让过赵云,单枪匹马挡住了曹军。这个时候,十分诡异的情况发生了。那就是,大批的曹军人马都停了下来,没有依然胆敢上前挑战。

张飞在和诸葛亮共处的时日多了,也学会了用计。他让手下人马在树林中故作疑兵,使得曹军人马不敢轻易渡河去攻打张飞。可是如果要正面和张飞作战,曹营中人是没有人敢去尝试的。

这是因为张飞独自堵在桥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和张飞交手,就必须一个一个的上。曹营的人都知道张飞的武勇,谁敢前去挑战?即便是有人想去挑战,可是想一想自己一日一夜奔波三百多里,又跟赵云纠缠半宿,早已经人困马乏。面对以逸待劳的张飞,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送了性命。因此,谁也不愿意前去以命相拼。

于是,大家谁都不上前挑战,只等曹操到来定夺。就在张飞和曹军的大队人马对峙的时候,曹操也赶到了。曹操仔细观看了这个形势,也不禁心中起疑。这是因为张飞的疑兵之计起了作用。在这个情况下,让曹操进退两难。

曹操对张飞很了解,知道张飞是一个粗人,他根本就不相信张飞会用计。所以桥东树林中尘土冲天,肯定是有人马埋伏。那么,要是有人马埋伏,就有人用计,那么这样用计的人就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一直没有见到露面的诸葛亮。

曹操的军队已经吃过诸葛亮两次大亏了。诸葛亮的两把火,烧得曹军大败亏输。那么在这里,诸葛亮又会使出什么计谋,这是曹操心中疑虑的。

同样的,在当年关羽白马斩颜良的时候,说起张飞的话,也让曹操胆战心惊。当时关羽单刀匹马冲入袁绍军中,轻而易举的就斩了颜良回来。当曹操夸奖关羽的时候,关羽却说自己何足挂齿,自己的兄弟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让曹操不得不防备。因此,曹操一见张飞,就赶快让撤去伞盖,以免被张飞发现自己的行踪。

张飞看到曹军一直对峙,也十分烦躁,他对曹军大喝起来。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在心里决定撤退。不过曹操不能在部下面前示弱,他就在张飞大喝的时候,对部下说对张飞不可轻敌。这话已经十分清楚了,他的一众将领都心领神会。

谁知道,没有等曹操发话,他的部下因为恐惧过甚,自己先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也是率先逃命。这是因为关羽所说的那句话对他影响太大。曹操还真怕张飞利用曹军混乱追杀过来,来一个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要了自己的性命。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将领都早已人困马乏,根本挡不住张飞的锋芒。

结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张飞的三声大喝吓得抱头鼠窜。这不但是因为张飞的神勇,这里还暗含着诸葛亮计谋对曹军的影响,还暗含着关羽对曹军的影响。

正是诸葛亮两番施展妙计,大败曹军,才使得曹军上下心中留下了阴影。也正是关羽在白马斩颜良的英姿震慑了曹军。关羽为张飞做的评价,使得曹军对张飞心生惧怕。就是在这些影响的叠加下,造成了张飞三声断喝,就吓退了曹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不是害怕张飞个人,是怕中计,毕竟张飞后面尘土飞扬,存在不确定因素,之前曹操手下有好几个将领都受诸葛亮计谋损兵导致败仗,吃亏不少!张飞的勇猛曹操确实也忌惮,之前听关羽说过张飞勇冠三军,百万雄狮中取上将首级取探囊取物,鉴于身边无什么勇猛大将相随,还是放弃追赶和厮杀,撤兵吧!


汀兰阁里的懒宝宝


真怕。张飞号称万人敌。


论语社


张飞是三国蜀汉名将,他和关羽都是当时万人敌的勇将,当然在《三国演义》中,他以闻名,有猛张飞之称。其和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并称为蜀汉五虎将。同时他和关羽追随刘备较早,都是深受刘备信任和倚重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勇猛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比较著名的故事情节就是在长坂坡当阳桥匹马单枪吓退曹军。让曹操和曹军落荒而逃。

那张飞匹马单枪吓退曹军,是真的害怕张飞那?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能在桥上匹马单枪吓退曹军,那说明曹军多少是有点害怕张飞的。当然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张飞是当时勇将,这一点毋庸置疑。而重要的是当初关羽在曹营时,那时曹操和袁绍相争,在现场上,袁绍账下大将颜良、文丑分别一度让曹营诸将粟然。

但还好的是那时关羽在曹营,关羽出阵后很快的就分别斩杀了勇武的颜良、文丑。这让曹操更加钦佩关羽的武艺,同样的曹营诸将也深服关羽的武艺绝伦。

然而这时关羽却说他的武艺不算什么,他三弟张飞比他还要厉害,是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曹操听后就记在心里了,并且还告诫他的手下以后碰到张飞万加倍小心,而且还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衣服上。可见曹操、曹营诸将在没有见过张飞时就已经心生忌惮了。换而言之,这多少是有些怕张飞的。

其次,在张飞匹马单枪出现桥上时,张飞自报姓名,再加上他性烈如火、声音如雷,这就更让曹军顾忌的。而重要的是当知道他是张飞时,曹操和他的将军就想起了曾经关羽之言。所以这时谁也不敢轻易出战。

直到之后张飞把曹操部将夏侯杰惊的肝胆碎裂摔下马而死。这让曹操更加吃惊,想不到打都没打,就能把夏侯杰吓死,太可怕了,于是他就仓促逃走。作为主帅的他逃走,他的属下自然而然的溃败了。

最后,曹军虽然惧怕张飞之勇,但是那时曹操军毕竟多,而张飞就算再勇猛,不过是匹马单枪独身,所谓双拳难敌四手,曹军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毕竟他们人多。当然曹操怕的是曾经关羽说的张飞我有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能力。

而至于曹军为什么会退逃,是因为当时张飞让人在桥后的林中策马来回狂奔,人虽然少,但气势弄的却很大,让曹操觉得张飞只不过是一个诱饵,而桥后可能是大量的伏兵,若冲上去了,可能就会被伏兵袭击。故而曹军不敢轻易追赶。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作为小说,他的写作方士就有文学艺术的需求。张飞能单枪匹马吓退曹军,就是为了突出张飞的勇猛、性格和胆识。


中孚鉴


张飞据水断桥这事得两说,一是三国演义说,二是三国正史说,这事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正史上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不过得记住,三国演义是小说,是虚构的,但因为太过出名,以至于掩盖了真实的历史。

一、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据水断桥

先说三国演义,看待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前后情况来看待问题,三国演义中,张飞据水断桥发生在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之后,也就是说先有赵子龙在数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斩杀了五十多员将领,孤身冲出曹军数万大军的重围,安全救出了阿斗,然后张飞为赵子龙断后,守在当阳桥。

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没有弄断桥的,只是一个人骑着马在桥上,否则赵子龙带着阿斗也不可能逃过去,曹军赶到岸边时,都不敢上前挑战张飞,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曹将先后赶到,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曹将觉得张飞身后有埋伏,所以不敢上。

其实并不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那座桥,三国时期的桥已经很少见了,那个时候能修桥也是非常简陋的,当时桥下的河叫沮漳河,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直接汇入长江,张飞一个人骑着马站在桥上,桥本来就不宽,如果曹军想和张飞交手,基本上也只能一对一单挑,人多了根本施展不开,何况还有马,既然是一对一,当然就没人敢和张飞单挑了。

张飞据水断桥

曹军中有很多人认识张飞的,当年三英战吕布的时候,曹操也在,像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乐进都见识过张飞是如何与吕布打成平手的,张飞一个人都能跟吕布打成平手,刘关张三人能击败吕布,但是曹营六将才能击败吕布,这样一比,曹营六将才能比得上刘关张三人,要是单挑的话,曹营将领其实是不占优势的。

而张辽、张郃、许褚等人,在关羽投靠曹操期间,也没少听关羽说张飞如何如何厉害,就算没见过张飞,怎么也见过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吧,多少对张飞有些顾忌,再加上赵云刚刚大闹一场,曹将也都身心疲惫,因此不敢单挑张飞。

张飞

后来曹操亲自率军赶到,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是张飞守在桥上后,马上想起关羽跟自己说过的话,关羽斩颜良后曾经跟曹操说过:我三弟张飞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容量。曹操听说后,还把张飞的名字记在自己的袍子衣襟下,以便今后遇到张飞可以避开,或者收为自己所用。

显然曹操是把张飞当成和关羽一样可以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的将领,曹操还做了一件傻事,把当年关羽和他说的话又当着曹营诸将的面说了一次,曹操的本意是提醒众将不要轻敌,但起到的作用却是把曹营诸将吓到更加不敢上前挑战张飞了,连主帅都这么说了,你叫曹营诸将敢上吗?

曹操

再加上张飞嗓门超大,声音洪亮,连吼三声: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这一叫不打紧,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给吓着了,一不小心掉落马下,三国演义并没有说夏侯杰是被吓死的,只是说夏侯杰被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肝胆碎裂只个形容词而已,并不是说真的肝胆碎裂,那也不现实,只是说夏侯杰掉落马下,死没死并不知道,但肯定伤着了。

曹操原本在长坂桥已经大破刘备,抢了刘备的辎重和百姓,目的基本已经完成了,不想为了一个张飞让手下去拼命,连赵云、关羽都不愿意投降自己,张飞肯定也不愿意投降,既然如此,还不如撤退,曹操已经有撤退打算,结果又遇到夏侯杰掉下马,所以曹操也失态了,冠簪尽落,披发奔逃,意思是说曹操头上固定头发的冠簪掉了,头发没有东西固定,就是披头散发地逃走了。

夏侯杰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张飞据水断桥喝退曹军,曹操冠簪尽落、披发奔逃的故事。

二、三国正史上的张飞据水断桥

正史上显然跟三国演义不一样,正史上张飞不是一人一骑站在桥上的,而是率领二十名骑兵守在岸边的,同时还弄断了桥。

《三国志 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最关键的就是张飞弄断、拆毁了桥,所谓的断桥就是这个意思,据水断桥的意思就是:守住河岸、拆毁河桥。然后张飞也有对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翼德,谁来决一死战!

好吧,桥都断了,曹军要怎么攻打张飞?

张飞的任务是为刘备断后的,明显早就想好了计划,想要追击刘备,要么从桥上过去,要么有船渡过去,现在桥断了,曹军仓促也还没有准备船,曹军要怎么攻打张飞呢?有人说,曹军不能射箭吗?当然可以射箭了,然后张飞是傻子,他不会躲开吗?射箭根本伤不了张飞啊。

曹操

再说了,正史中的张飞是万人敌,是三国历史上唯二的万人敌,另一个是关羽,三国历史就他俩是万人敌,不仅武力了得,而且懂得兵法,一般曹将根本不是对手,现在桥又断了,再加上在长坂一战,曹操获得了刘备大量的物资,连同十万百姓也被曹操俘虏,刘备已经实力大损,曹操南下追击刘备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刘备进入江陵城,现在曹操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刘备是向江夏方向逃走了,曹军追到沮漳河边时,发现桥断了,也就没有追了。

另外,正史上曹操没有到过张飞所在的河边,因为曹操是主帅,在正史中主帅是不可能冲到前线上去的,曹操在后方指挥作战,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张飞,所以正史上也不可能被张飞吓得逃走,即使真遇到了,曹操也不会怕张飞,别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不是,是因为罗贯中想要表现出张飞的勇猛,笔随意走,故而来了这么一段描写。在“张飞当阳桥上喝退曹兵”这段故事里,张飞是主角,是要被突出的角色,曹操很惨,在这一段里,只是个配角,于是必须胆小怯弱,必须真害怕,不然如何体现张飞的气势?至于曹操身边的许褚、夏侯兄弟、张辽、徐晃等猛将更是连出场机会都没有,好像曹操身边都只带了一群胆小的绵羊一样。


烽火野史


先说张飞,号称“万人敌”,本身威望在江湖上就非常高。就是平时在开阔地带比武,借他的名声也少有人敢单挑。况且,当阳桥桥面狭窄,张飞占据地利,胜算的几率更小。另外,张飞看起来五大三粗,其实粗中有细,万一真有埋伏,岂不羊入虎口。当时,关羽的接应已经赶来,对付一虎就够悬,如再来一虎,如何应对?

再说曹操。曹操一路追赶,武器粮草又多,将士早已疲乏不堪,本该歇脚修整的时刻,突然大敌当前,胜算几何,曹公心中有数。另外,曹操是善于使诈之人,自然对敌方也顾虑重重,真中了圈套将前功尽弃。那时虽然可以一波弓箭远程打探虚实,但曹操并未这样做,跟他惜才的胸怀有关。当年刘备、关羽在帐下,下属多次劝他杀之而够快,曹操也知日后是劲敌,但最终还是放虎归山,就凭此一点,一代枭雄当之无愧。

所以,性格、时机、能力才是对曹操的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小高读书


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三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胜利后南征刘表。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可曹操当时是轻骑追赶了一天一夜,还没有辎重,就是饭都没有吃,人困马乏。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必蹶上将军:《孙子·军争篇》认为:实施长途的奔袭,既可能取胜,也可能遇到危险,所以有“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的句子。

长途奔袭五十里,达到目的只有一半的可能了。更何况,曹操连夜行军三百余里,还没有吃饭,简直就是不要命的追赶

《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瞠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曹操追到长阪桥后 ,看到张飞横矛立马大喝,站尽地理。曹操毕竟谋略过人,肯定想到自己已是疲惫之师,对方却是以逸待劳。再加上对面是张飞这样的万人敌,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敌也。又怕对面有伏兵。

曹操可能不知道张飞的本事,但是关羽的本事绝对是一清二楚的。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中,自己可是亲眼所见的,这个张飞亚于关羽,还是不要冒险了。

三国志记载的此事,没有撤退的记载,而且张飞已经把桥弄断了,不可能当着张飞的面去修桥吧。三国演义为了加重戏剧化加了吓死夏侯杰一段。


天上梨花压海棠


我来浅谈一二,谢谢!

主要原因是当时追击刘备的是曹操的虎豹骑,由曹纯率领大约只有5000人,而当时这支军队为了追击刘备,一夜行军300多里,可以说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他们在长板坡又被赵云一段玩命冲杀,早已经胆寒,这时候又遇到了一个不要命的,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头。

其他大将,如许诸、夏侯惇、张辽,等诸多大将都在曹操中军,当时根本就没有在现场。而当时的虎豹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拖住刘备,为大军争取时间,等大军来到之后再将刘备围歼。

于是当许褚张辽等人赶来时,已经失去了围歼刘备的机会,张飞在树林布下疑阵,让骑兵拖着树枝四处乱跑,再加上刚刚过去的博望坡和新野两场火攻,让曹操和身边的大将都不敢轻兵冒进,尤其是看到张飞的疑阵,更是让烧怕了的曹兵以为会不会再有火攻等着他们。 曹操又不想虎豹骑有任何损失,所以就仓皇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