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霍去病不是23岁去世,一直活着开疆拓土不停歇,汉武帝死后霍去病会怎么做?

自卑虎


如果霍去病还一直活着,首先刘据不会死,因为武帝会碍于霍去病的不世之功,不会去动刘据。

卫子夫却是无论如何一定会死的,因为武帝太懂得后宫的力量了。当年汉惠帝去世,吕后霸权,汉文帝去世,窦太后霸权,汉景帝去世王太后又想插一手,还好武帝也不是软弱的,一直不听他母亲的。

这种后宫干政的现象武帝深有体会,也非常讨厌,所以为了刘汉的长治久安,刘彻一定会杀了卫子。

霍去病一定会被晚年的刘彻处处压制,刘彻是个很英明的皇帝,他绝不会纵容功臣权力太大。霍去病性格非常奔放,中年的他也不会在朝廷上那么低调行事,如果他不死,刘彻便会百般刁难他,好的结局霍去病会卸甲归田,坏的结果满门抄斩。

刘据顺利登基,由于性格仁慈,大汉帝国很快又走上了休养生息的节奏。





如史如画


霍去病可以说是年少有为的典型代表,十七、八岁初次征战就率领800骁骑深入大漠几百里,杀得匈奴兵四处逃窜,以800兵力斩杀敌军两千余人。两次河西之战,率兵歼敌4万余人,帮助汉朝夺取河西地区。其后北进两千余里追击匈奴主力,歼敌7万余人,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以示大汉国威,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何其壮哉!而当时的他只有22岁,已经官拜大司马。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杰出的战神却在两年后突然陨落,虚岁24岁……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大汉帝国的疆域肯定会更宽广吧。

那若他没有死,汉武帝死后霍去病会怎么做?

大脸认为,霍去病应该还在继续对匈奴作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中年时期为什么敢对匈奴大规模作战。

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汉武帝16岁登基,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继续养生息民,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收归中央,禁止诸侯自造钱币,充实国库。军事准备上扩充军队,鼓励全国养马,大力培养骑兵队伍。培养新作战思想的武将,军中人才济济。

加强中央集权,瓦解诸侯势力

汉武帝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将原本势力庞大的各诸侯国迅速被肢解,解除了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威胁,确保全国政令上传下达。

加强监察制度,完善政治体制,建立了系统性的法制体制。

所以在对匈奴作战之前,汉武帝可以说是蓄力良久,想尽全国之力,一举击溃匈奴,解除北方威胁。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其移动性强,即便以如此强盛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匈奴依旧战斗力不弱。在漠北大胜后,西汉帝国亦损失严重,特别是战马这一战略资源损失更甚。双方休战十几年,后期战事再起,汉军多次作战却损失惨重,折损十万以上的兵力,国库消耗殆尽,百姓无力承担。后来汉武帝颁布罪己诏,决定不再连年作战、开始休养生息。

事实上,彻底解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在东汉才真正实现的,也算是了了汉武帝一生之愿。

因此,若霍去病在汉武帝去世后仍能健在,以他五十多岁的年纪断不可再出现率兵长途奔袭,千里追击的打法,那时的国力也已无法维持大规模的用兵。更多的是小规模出击,以反击匈奴的袭扰,确保边境线的安宁。当然,还有可能,其早因汉武帝后期"巫蛊之术“案件对卫家连根拔起的牵连而命丧狱中。


大脸看历史


霍去病如果能够当时不亡,极有可能会遭受横死的命运。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霍去病可以保持常胜将军的威名,是因为他活的时间够短,再来多几次战役,霍去病会否成为贰师将军第二,也未可知。

能不能够活到汉武帝死亡之后,要打很大的一个问号。

在司马迁的视角来看,韩嫣、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一类人,就是佞臣,所谓佞臣,倒不全是贬义,就是属于“能臣”而没有原则,只懂得一味谄媚帝王而已。

他们都是属于出身卑微,但长了一副好面孔,所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汪精卫,为了刺杀满清当权亲王,被捕入狱,经过大力营救,作为国民党的革命志士身份出狱,但其后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背叛了兼具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左派,进行了第一次叛变,日本🇯🇵入侵后,再次叛变国民党右派成为汉奸,民族罪人,如果当时的营救没有成功,汪精卫慷慨就义,必将名垂青史,就历史地位而言,就可以成为另一个霍去病似的人物。

飞鸟尽,良弓藏。

这是道家人物的普遍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霍去病作为帝王身边的人,就是事实上的“道家”,同时还掌握兵家势力,如果不贯彻隐忍的传统道家出身原则,就只有遵循嚣张的非传统道家,即法家的处事原则,走上“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河东来


一、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 [1] ,西汉中期名将、军事家, 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霍光异母兄。

他十七岁时,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二、霍去病在机缘巧合下,从一个奴婢的私生子成为皇亲国戚。他抓住机遇,苦练骑射本领,成为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少年壮士。由于北方边境屡遭匈奴的侵扰,边民苦不堪言,汉武帝决定以攻为守,发起反击。十七岁的霍去病随军作战,他出奇制胜,一战成名,被封为冠军侯。初露锋芒的霍去病在大汉朝廷的全力支持下,率领精锐之师,接连深入大漠,他创下六天转战五个匈奴王国,斩获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尤其在接受匈奴浑邪王投降的过程中,霍去病单骑入敌营,力挽狂澜,胜利完成受降,表现出超乎想象的胆识和勇气,堪称一代军神。最终,霍去病彻底击溃匈奴统治者伊稚斜的主力,封狼居胥,成就了北疆的世代安宁

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完全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把匈奴完全消灭,而不会又在后来几十年重新成为大汉的边患。或者说一定会成为武帝开拓国土更得力的助手,国土面积可能进一步的扩大,只是可惜这都是后世的猜测。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以史会友,大家关注一下,共同探讨。


史上杂谈


如果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必将在之后的岁月中渐渐取代逐渐年迈的大将军卫青的地位,成为汉军最高统帅,或许将与卫青一并开疆拓土,威震四海,将大汉文明推至四海之内!匈奴与西域也将彻底征服!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将不会有机会执掌军权,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也将不会发生,他将顺利的接掌大汉帝国!

汉武帝晚年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时常暴虐,或许会猜疑如日中天的霍去病,将其冷落,与晚年的卫青一般,但仍会给予适当的荣宠!

刘据登基之后,以刘据与霍去病的关系,加上刘据仁慈的性格,或许君臣之间将和睦相处,不会互相猜疑,霍去病将会继续被重用,刘据有着较为成熟的政治经验,将能很好的驾驭霍去病,功高震主之事将不会发生,最终霍去病将得到善终!君臣共同延续大汉盛世!



公孙sir


霍去病没死的话。太子刘据都不会自杀,甚至更不可能起兵,霍去病和刘据是什么关系了,那可是非常铁的关系,再加上霍去病有非常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霍去病的死,是对汉王朝的巨大损失


阳仔聊游戏


做元首就要做武帝年轻时那种强拳,做将军就要做卫青和霍去病能打敢打。


树人810038


以霍去病的性格,如果不在24岁时死,那么和卫青一起,有可能会有更大的战绩,但霍去病能否善终,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用户5871006721


霍去病是战神,骑兵作战,霍去病的能力是大于卫青的,霍去病与太子关系非常好,也许刘据不会死,即使死了,可能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就是霍去病了,目前不知道霍去病的政治能力,但是霍去病一定会继承武帝的遗志,打击匈奴。正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打击使得我华夏几百年不受匈奴欺凌!即使三国纷乱,依然有曹操征乌桓!正如那句时代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苏清影


从史书上对霍去病死闪烁其词,和上下的反常,汉宣帝时恢复了卫青一脉爵位,然而当霍光提出其兄霍去病时,一向听话的汉宣帝不说,霍去病死因是官方故意隐去,可能非正常死亡且牵扯复杂,应该是汉武帝盖棺定论过,保其名节,没有公开而已,否则汉宣帝会同意霍光要求,追封霍去病后人(可能霍光儿子过继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