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失郭嘉,蜀失庞统,吴失周瑜,谁的死对国家影响最大?

沙沙沙沙沙沙


必须是周瑜。周瑜江东豪族出身,孙家就是有了周瑜所在家族的支持,才能稳固江东,令江东其他豪族承认孙家是江东代言人的角色。

说现代话就是,孙策孙权就是个死了爹没人罩了的落魄二代,一般这样的破落户,早被人当肥肉吞了,骨头都剩不下。演义里都不得不记载,为了借点兵,传国玉玺都给抵押了。可自从孙家有了周家力挺,其他的江东豪族不管愿意不愿意,就还得承认孙家还是跟他们平起平坐的豪族。当然后期周氏家族尾大不掉,周瑜的死亡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郭嘉和庞统呢,仅是小地主家族出身,虽然比那时候占绝大多数的百姓强,但家里能供他们读书识字,已经是极限,却没法帮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推动力。所以两人在演义里渲染得智商都爆浆了,可也就落个参谋的职务,领导给他们也只是建议权,而无决定权。即使累死累活,领导最后也就喊一声心痛罢了。

要说三国最大的辅助类家族,是荀彧荀攸所在的陈留荀家,那真是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可谓得荀家者得天下。你以为曹丕搞九品中正制图啥,还不是给拥护夏侯家的以荀家为代表的一批中原豪族的政治回报罢了。


王勃808


魏失郭嘉,影响的是一个人。

蜀失庞统,影响的是一个政权。

吴失周瑜,影响的是一个天下。

先说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

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论是能力还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这是公认的。

郭嘉对事情有预判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非常精准,好比郭嘉说,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跌,他不说。比如曹操要打袁绍,担心孙策在后方偷袭,郭嘉说,孙策这个人过于轻率,我看他活不长了。但他没说孙策什么时候会死,是死在官渡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孙策在官渡相持之时突袭曹操,那么曹操铁定得完蛋,还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后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险。

此外还有北征乌桓,是件毁誉参半的事情,曹操差点就回不来。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胜十败论》,把曹操一顿猛夸,大概意思就是无论从哪方面看,曹操都领先袁绍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赢!

吹捧的话谁都爱听,曹操乐得合不拢嘴,他脸皮虽然挺厚,都有点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没想到我这么强啊,我自己都没感觉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绍肯定没那么听话,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动投降,那么怎么打袁绍呢。

没了。

是的,没了,史书只记载,郭嘉跟着去打了袁绍,有什么具体表现呢,没有,郭嘉好像隐身了。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郭嘉的职位,从跟着曹操开始混,就是军祭酒,直到去世,还是军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动,这多少有点尴尬。

再从古人的眼光来看,《三国志 魏书》里,荀彧荀攸贾诩在同一传,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等在同一传,这应该算是郭嘉比较准确的定位,换句话说,郭嘉死了,曹操至少还有四大谋士,没到伤筋动骨,无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后曹操大哭?曹操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大哭是常态,在三国志中,至少就记载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刘备多多了,偏偏刘备替曹操背了个爱哭的锅,刘备:我也很无奈啊!

再说庞统。

三国演义里,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

实际上,庞统在当时的名声,要高出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后,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刘备,在周瑜那里混了几年,庞统已经混出了名声,“吴人多闻其名。”算得上是个名士了。

名声是什么,就是人脉。有了人脉,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诸葛亮和鲁肃推荐下,庞统得到重用。

那么庞统的阵亡,对刘备有什么影响呢。

从庞统活着时候表现出的才干来看,他与接替他的法正类似,都是谋士型的人才,刘备缺的就是这种人才,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叹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三国志》: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假使庞统还活着,他可能会改口:庞统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庞统与郭嘉,在刘备和曹操那里的地位比较类似,但是庞统之死和郭嘉之死,对刘备和曹操意义不一样。

郭嘉死了,曹操还有一抓一大把的谋士。庞统死了,刘备就悲催了,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稀缺,庞统不死,能起的作用远远大于郭嘉,更悲催的是,庞统的继任者法正也早死,间接导致刘备没几年也死了。

所以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上面也说了,真正的爱哭鬼其实是曹操,刘备反而是不爱哭的,言则流涕说明了庞统在刘备心里的分量。

最后说周瑜。

周瑜有多厉害呢,赤壁之战前,演义里说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那都是罗贯中胡扯。曹操征荆州,东吴那边大臣们都准备收拾收拾东西,跟着曹操混了,没人认为能打,关键时刻,周瑜赶了回来,说:“要打!”,于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赢了,东吴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庞统之死,影响的最多是一方势力,而周瑜之死,则对三国全局有不小的影响。

因为周瑜的策略,是两分天下。

他主张,把刘备与关张分开,不给刘备土地发展,自己统辖关张,这招非常毒辣,不过孙权没有同意。

周瑜又建议由自己先取西蜀,继而吞并汉中,再图北方。孙权同意了,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准备出军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没刘备啥事儿了,甚至可能没孙权啥事了,因为过于强大的周瑜,对孙权威胁太大。当时孙权接班不久,还没有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孙权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异心,孙权很大概率扛不住。

还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难说周瑜的死,对孙权是祸是福,反正没有记载孙权对此有多伤心,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刘备也认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对孙权的威胁,是事实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国将如何发展,存在着变数,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响最大的。


小院之观


这三人确实都是顶级谋士,但要说到谁损失最大,我觉得应该是庞统,庞统当时跟刘备去取西川,诸葛亮坐镇荆州,荆州作为隆中对中最重要的一环,诸葛亮关羽坐镇自然无话可说,庞统跟诸葛亮孰优孰劣暂且不说,诸葛亮素来小心谨慎,虽然并无不妥,但是跟司马懿的对决中还是多多少少丧失了不少机会,庞统胆大,计策毒且风险高,但风险高意味着收益大,诸葛亮善守,内政之类的游刃有余。庞统攻城拔寨确实是一把好手,以后想扩张地盘少不了他。庞统这一去,直接引发连锁反应。首先庞统一死,诸葛亮必须要去西川帮刘备收拾烂摊子,关羽心高气傲,让吕蒙偷袭得手,失去了刘备集团最重要的一块根据地,结果刘备伐吴,又失去了张飞,张飞作为一位有统兵才能的猛将,让刘备在失去荆州后最起码还有一张王牌。结果伐吴误中陆逊火烧连营之计,让刘备损失惨重,失去了进军中原,光复汉室的机会。倘若庞统没死,万万不会失去荆州,更不会有火烧连营的下场,也许跟孙吴联合让曹操不会那么好过,以后扩张地盘,庞统的才能让刘备省不少心,可惜没有如果,庞统这一死,让刘备集团的内部出现缺失,也让刘备更加难以收复他那一直心心念念的汉室!





微凉的心碎141021709


先说观点庞统>周瑜>郭嘉。

看看曹操手下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

这个豪华阵容里,郭嘉就不是那么不可或缺的了。虽然曹操想以后事托与郭嘉,不过司马懿不比郭嘉差,而且司马懿还能率军出征。郭嘉却只能当一个谋士。

再说周瑜,孙策得周瑜等人之助,成功占领江东,孙策死后。孙权虽然也知人善任,但是能力不足,只能保住江东,虽然也在荆州,交州,有所开拓,甚至辽东,台湾也有所联系。但是对于北征中原兴趣不大,能力不强,几次讨伐合肥都大败而归。而周瑜鲁肃甘宁等人都有取荆州,定益州全据长江的谋划,东吴却力有不逮。周瑜打完赤壁之战后,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最后是庞统,刘备是陈登都佩服的王霸之才。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谋士共认的的英雄人物。刘备早期领豫州牧,领徐州牧都是四战之地。而先后败于袁术,吕布,曹操,更是让他无栖身之所,后来只能投靠刘表。联合孙吴打赢了赤壁之战后,才勉强有了自己的地盘。而早期的一些人才比如陈登这类人,是不会跟着他的。所以他地盘最小,人才最少。而能出奇谋,让刘备迅速抢夺地盘的人才,只有庞统和法正二人。可惜刘备不听庞统的,直接在刚入川与刘章会面时就下手。庞统战死落凤坡后,更是只能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前前后后花了3年才拿下益州。时间流逝,庞统张松等人才的流失,荆州防务的变动。一直延续到汉中大战,关羽北伐都没有改变。后来法正一死,荆州一丢,刘备基本就没有机会了。再经过夷陵之败,本来就缺兵少将的蜀汉,更是元气大伤,再难有大的作为。

所以庞统之死,对蜀汉的影响是最大的。


风乘桴


庞统、郭嘉与周瑜怎么比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啊。

庞统与郭嘉只是谋士,而周瑜是大将军。

周瑜之死,对东吴影响最大。倘若周瑜不死,就不存在什么三国鼎立,顶多是南北对峙。为什么这样说呢?

1、周瑜不死,刘备势力无法坐大

当刘备屁颠屁颠地跑去向孙权讨要整个荆州时,周瑜给孙权写了一封密信:“刘备乃是一代枭雄,又有关羽、张飞这些熊虎之将为羽翼,肯定不会长久屈居他人之下。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刘备扣留在东吴,让他住宫室,多弄些美女给他玩,让他迷恋声色犬马。再把关、张二人分开,这样就可以胁迫他们为我效力,如此一来,天下可定矣。若是轻易地把土地割给他们,又让他们三人聚在一起,恐怕就如蛟龙得云雨,终究不是池中之物。”

在周瑜看来,刘备这个人一定得防。因为他不是小角色,而是蛟龙,只是现在尚是“潜龙”,若机会一到,这只蛟龙就会张牙舞爪,飞上云端。

尽管孙权没有扣押刘备,但拒绝了他的要求。

对刘备来说,周瑜是最可怕的敌人,甚至比曹操还可怕。不过,幸运女神对刘备似乎关照有加,不久后,周瑜竟意外病死了。

周瑜死后,鲁肃说服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从这点看,鲁肃的战略眼光远远不及周瑜,对刘备的认识也远不及周瑜。借荆州最严重的后果,不仅是丢了荆州,更重要是,失去了进取巴蜀的机会。

2、周瑜不死,巴蜀将成为东吴的地盘

在江陵之战后,周瑜向孙权详细阐述自己的夺取巴蜀的战略。

他说:“曹操刚遭败绩,内部也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因而未能继续大举用兵。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扩张势力。请派我与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西进,攻取巴蜀之地,吞并汉中的张鲁势力,留下奋威将军固守,与关中马超结为盟友。我则回来与您一道攻取襄阳,进逼曹操,争夺北方。”

周瑜的雄心,决不止是固守南方一隅之地,而是进取中原,一统中国。要进取中原,光靠江东是不够的,要把江东、荆州、川蜀连为一片。取巴蜀成了周瑜战略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点,诸葛亮也是看到的。原本不被人关注的巴蜀之地,很快就要成为诸势力争夺的焦点。

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便返回江陵着手准备工作。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行至半途时,他竟然染上疾病而死。

他死的真不是时候,正当东吴欲大展拳脚之际,作为灵魂人物的周瑜却死了。他的死,对东吴绝对是无可估量的损失。周瑜一死,孙权就草草把荆州借给刘备,留下无穷的后患。后来孙权想进取巴蜀时,刘备占据长江水道,拒绝让吴军过境,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黑掉了刘璋,抢占了巴蜀,自立为帝。

可想而知,若周瑜不死,刘备根本是没有机会夺取巴蜀的。那么,所谓三分天下的格局或许就不存在了。


君山话史


一、魏失郭嘉

郭嘉是一个奇才不假,但是曹操未能统一天下真的和郭嘉的早逝挂的上钩吗?我看未必,其一自从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的那一刻野心就已经急剧膨胀到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荀彧曾经劝说他让他暂且班师待荆州稳固来年再战他装聋作哑、贾诩也曾提醒他小心东吴使诈他置若罔闻,所以说就算郭嘉在也阻止不了曹操、其二我们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郭嘉是北方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水战经验,再加上赤壁之战从208年七月到十一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你让郭嘉去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战争方式也是不现实的。其三魏失郭嘉并没有改变曹强孙刘弱的格局,也没有改变曹魏一味的进攻姿态与方针,所以魏失郭嘉影响不大。

二、蜀失庞统

庞统是刘备非常欣赏的一个谋士,但是蜀失庞统也对国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原因如下一刘备其实只想做草头王,因为他知道曹魏的强大不是他能搞定的,即使到了后来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幌子伐吴也不过是想与曹魏划江而治而已,这是大的发展方向不是一个庞统能改变的。其二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即使庞统活着也仅仅是诸葛的绿叶而已,没有实权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庞统得死对于蜀汉有一点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吴失周瑜

对于东吴失去周瑜我觉得对东吴影响是最大的,首先周瑜是主张灭刘的,所以如果周瑜在很有可能就不会给刘备太多的发育时间与空间,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南北划江而治而不是三国鼎立。其二周瑜是志在天下的,虽然孙策死前留话孙权要他独霸一方,但是谁还没有个年轻气盛时候,孙权就会例外吗?我们说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凭着孙权的智谋再加上周瑜的从旁辅佐东吴极有可能改变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变的更具进攻性和侵略性,但是随着周瑜的死东吴永远缺失了一个觊觎中原的政治方向。第三周瑜是一个很全面的,因为他既能带兵打仗做将帅,也能放下刀剑管农桑,这是东吴后面几位都督包括郭嘉庞统都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说东吴失去了周瑜对其影响是最大的。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周瑜的死对于东吴乃至后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都是有影响的,这是其他两位无法相比的。你觉得呢?喜欢的加个关注吧,我们下次见拜拜。


西厢奇谈


论才干个人认为周瑜>庞统>郭嘉。但对三国的影响不能单单看才干。

1.影响最小的反而是吴,因为吴的建国理念就是独守一方,根本没什么争天下的干劲。有没有周瑜关系不大,毕竟后面的鲁肃,吕蒙,陆逊都很优秀。因为周瑜忠的是孙策,背后有江东门阀的影子,赤壁一战后威望极高。功高震主,孙权不敢让他做大还派老将程晋处处牵制,使得荆州战役时处处被刘备抢先。

2.魏郭嘉,郭嘉无疑是个奇才,但和周瑜,庞统没法比。因为郭嘉是谋士而庞统和周瑜是独立指挥军团作战的统帅,是帅才。而且曹操的优秀谋士很多,五大谋士荀彧,贾诩,程昱,荀攸,郭嘉各有各的特点。而且郭嘉恃才傲物,爱酒如命人际关系极差,也就曹操大度能容他,换曹丕估计早杀了,郭嘉早死一半是自己作出来的。

3.庞统,痛失庞统后刘备失去了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前期诸葛亮还缺少军团指挥的经验)。不得已掉荆州张飞,赵云,诸葛亮的援军才打下西川。后因为争夺汉中这些人都留在了蜀地。你想想如果诸葛亮,赵云,关羽还有马良等一干人都在荆州。孙权怎么偷袭荆州?刘备留给关羽的马良,王甫都是很优秀的人才,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可惜关羽根本不屌他们。如果诸葛亮在情况绝对不同,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私交不错。关羽也很重视诸葛亮,不然诸葛亮也不敢那关羽胡子开玩笑,关羽也不会把诸葛亮夸他的话四处宣扬。可惜荆州不丢失隆中对的战略理念完全可以实现。所以庞统的死蜀的损失最大


木头22429330


先亮明观点,郭嘉之死,对曹魏政权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是致命的,下面且掌心慢慢道来。

一、蜀失庞统

庞统号称“凤雏”,是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是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此人长于谋略,敢用险计,庞统自自我评价:

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在蜀汉集团,庞统的谋略排名是数一数二的,甚至超过诸葛亮,相当于曹魏集团的郭嘉,在对局部战争的洞察把握上见解独到,奇谋频出,这是他的最大特点。

但刘备在战争决策时却更趋向保守求稳,所以对庞统的许多计谋是听一半,信一半,打折扣执行,比如庞统献上的取益州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就只采用其中计。

庞统喜欢出奇谋险招,这与刘备以人为本,先礼后兵的风格理念有所不搭,导致庞统在蜀汉集团的实际作用,打了折扣,这一点与曹操对郭嘉的完全信任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不用庞统的奇谋险招,只不过花费的周折多一些,在庞统落凤坡中箭死后,刘备最终还是夺取了益州。

所以因为风格观念与刘备有偏差,蜀失庞统,影响不算很大,毕竟还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法正。

二、吴失周瑜

周瑜是孙吴集团的老人,与孙权的哥歌孙策是拜把子兄弟,而且是亲连襟。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三国演义》也是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谋略大局观不错。

周瑜代表的江东士族,在孙坚去世后,周瑜是第一个站出来以君臣之礼,拥立孙策的。孙策死后,周瑜更是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属于孙吴集团实权派人物。

周瑜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孙权与刘备军队联合,打赢了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周瑜病逝,年仅36岁。周瑜去世时,对孙权进一步巩固江东治理,的确有一些影响,但问题不大,因为赤壁之战的大胜,江东士族大都归附,孙权已经基本上在江东站稳了脚,开始亲理朝政。

代替周瑜的鲁肃也是非常有影响的江东士族,谋略也相当了解,特别是比周瑜更有大局观,江东版的“隆中对”就出自鲁肃之手,取代周瑜完全没问题。

另外,周瑜去世,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等于移去了压在孙权头上的一座大山,有利于孙权进一步集中权力,树立权威。

所以,周瑜去世其实对孙吴集团的影响并不大,只不过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换成了鲁肃。我们看到后来,孙权也慢慢把张照晾到一边了,鲁肃没有周瑜那样的显赫资历,孙权反而更好地统治江东了。

三、魏失郭嘉

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的特点是善用奇谋,洞察人心,算无遗策,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最后证明总是正确的。曹操更是对他赞赏有加,视为自己的“奇佐”之人,称郭嘉“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

曹操也是一个不拘常理,善变通的谋略家,所以郭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提出的奇谋险略,非常对曹操的脾气,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带上军师祭酒郭嘉,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史书记载,曹操每次行军,都与郭嘉同车而行,议事时也是同席而坐,一起探讨军国大事,曹操对郭嘉的计谋也是言听计从,依计而行。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曹操如丧考妣,悲痛不已,亲自赴灵堂拜祭,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郭嘉去世后的第二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归,这是曹操历次征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这一失败,其后果就是在曹操有生之命无法一统江山。

后来总结赤壁之战失利教训时,曹操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从以上分析,蜀汉方面,庞统因为与刘备”八字不合“,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即便其去世,对刘备的事业影响不大。

东吴方面,赤壁之战后,三局局势于稳定,需要的是张昭、鲁肃等治理之才,周瑜的作用在递减,而且其去世,从另一方面有利于孙权对东吴的治理。

曹魏方面就不一样了,郭嘉的去世使曹操失去了一位最信任的谋士。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失利。试想如果,郭嘉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火攻计、连环计、苦肉计等等,这些小儿科,岂能瞒过郭嘉的眼睛,凭曹操对嘉的充分信任,郭嘉及时提醒曹操,就不会有决定历史走向的赤壁之战了。

还有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打乱了曹操的接班安排。

在曹操的规划里,本打算将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年轻的郭嘉,让其辅佐自己的儿子曹昂接班的。郭嘉去世后,让司马懿得了机会,这也为后来以晋代魏埋下了伏笔。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损失最大的应该算是魏失郭嘉了,因为如果郭嘉没有去世,后来有没有庞统,周瑜这些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郭奉孝若在,天下已经统一,刘备孙权早已被灭了。刘备孙权都被灭了,庞统周瑜存在的意义何在。

当年郭嘉看出刘备是有着王霸之略的,所以早就劝说曹操除掉刘备,曹操没有及时听从,以至于有了后来的事,但是在郭嘉去世后,曹操不是没有机会除掉刘备,但是他还是没有这样做如果当时郭嘉在世,肯定多次请求曹操除掉了刘备,而曹操是很少违背郭嘉的策略的。

另一次就是赤壁之战,曹操打败之后说,使郭奉孝在,绝不使我至此境地,有褒扬郭嘉的意思,但是以郭嘉的能力来看,如果他在世,肯定一眼就能看穿东吴玩的这些连环计,反间计什么的,也不存在火烧赤壁的事,自然东吴已经被灭,刘备也无处栖身了。


说文与物


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多角度读来都有味的书,问题层出不穷。

曹失郭嘉,曹操并沒裹足不前;刘失庞统,孔明立即顶上;孙无周瑜,照样夺回荆州。

汉武帝说,人才从来不缺,就怕沒平台让人才展示。在他一朝,才是真正的人才济济,衣冠朝廷。帮他成就千秋伟业的何止车载斗量。他给了他们机会,断乎不在于没人才。

用与不用而己。

曹操的文臣武将极多。郭嘉只不过突出点而己。曹操每每提起他,是曹操借此奚落身边的谋士大臣吃饭不替君王分忧。他的成就说明他的人才不缺,死了补上,断不会空缺。只是郭嘉还是让主子想念的地方,特别是在危难中。

刘备带庞统入川,本想庞统建功封侯,然后分权于孔明,一南一北双管齐下争雄天下,不料,英杰如庞统也中了张任的计,死在落凤坡。他一死,孔明又有活儿干,照样收西川取汉中。

周瑜的死,无疑令人遗憾,太年青,又潇洒,才气逼人。为个荆州气得吐血。他死了,吕蒙,陆逊就有平台,东吴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得比刘备还好……

所以,看不出三人之死,对三家有多大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