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人才也是一大“寶庫”

當前,正處於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的關鍵時刻,人才作為智力資源,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作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資源卻極度匱乏,極大地制約了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了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中央到地方,甚至鄉鎮一級,都在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想辦法。有些地方更多的是把眼光投放到外來人才的引進上,應該說想法是好的,都想著引進一些專業技術人才。可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據瞭解,在條件艱苦的縣市,“引才難”一直扼制當地人才工作開展的一大痛點,一年到頭,能引進一兩個專家建立“專家工作站”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更不用說引進大量與當地優勢資源相結合的專家型人才。在“引才”的過程中,要麼是因為政策措施沒有吸引力,要麼是工資待遇不優厚,總之,有各種原因讓渴望引進的“人才”們望而卻步。

其實,人才也分很多種,有學者型人才、專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文化類傳承人才等等,在潛意識裡,人們更多地把“人才”定義為學者型人才,認為高學歷肯定就具有高技能。其實不然,假如花大力氣引進一個對市場經濟頗有研究的學者型人才,而當地急需的卻是種養殖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就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引才”的道路比較艱難時,我們何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具有的那些“鄉土人才”,只要認真去發掘,給予政策去扶持,就會發現他們或許才是邁上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大“寶庫”。他們也許學歷不夠高,卻具有著某方面的技能,那些是用現代科技手段無法體現的,如民間刺繡、民間蠟染,以及一些民間特有的手工藝編織等等,他們所擁有的是一種民族的、歷史的,且更具有傳承意義的獨特技藝。只要政府在政策上稍加傾斜,在帶領帶動群眾方面多給予引導,這些“鄉土人才”能夠發揮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另外,鄉土人才更具有情感上的認同感,他們更多對家鄉懷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情感。一旦所擁有的技能與當地發展路徑對口、與發展時機契合,往往能將具有的技術技藝迅速轉化為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在實際生活中,假如有兩個選擇:一是聽外來專家講一堂技能培訓課;另一個是聽村裡的因著某項技能突然發家致富的村民傳授致富秘訣。更多的村民應該會選擇後者,因為這除了心理上的認同外,更是一種活生生的示範效應。所以,用好用活“鄉土人才”是關鍵,他們更是催生群眾勤勞致富內生動力的一大力量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