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沒有汙名化項羽?

芒果論史


劉邦要抬高項羽還來不及,怎麼會汙衊項羽呢?

你想啊,劉邦如果抬高項羽,把項羽描述得多麼神勇無敵、戰無不勝,到最後,項羽卻死在劉邦手中,這麼歷害的項羽,都死在我劉邦手中,那劉邦豈不是更歷害。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問題,抬高項羽才能體現劉邦的英明領導,才能體現劉邦的運籌帷幄,才能更深刻地體現劉邦的歷害,才更符合劉邦的政治利益。

項羽的歷害可是寫進史書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項羽時,應該還算公正客觀的,而且司馬遷給項羽做傳可是把項羽當成皇帝來做的,項羽的傳紀叫《史記項羽本紀》,紀表示皇帝的傳記,你可以去看史書,只要傳紀後面有個紀字的,都是皇帝或追封的皇帝。



這個待遇不低了吧,項羽是秦末的軍事奇才,秦末出了2個千年一遇的奇才,一個是兵仙韓信,另一個就是兵神項羽,即使是韓信,也不敢正面面對項羽的兵峰,韓信對戰項羽,一靠兵多,二靠計謀,否則韓信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項羽在鉅鹿之戰以5萬楚軍大破40萬秦軍主力,一舉滅秦,以一戰滅亡強大的秦國正規軍,以一戰滅亡一個強大的朝代,中國歷史上只有項羽一個人做到了。



項羽還在彭城之戰,以3萬精騎大破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最經典的長途奔襲戰和閃電戰,以少量優勢騎兵大破18倍數量於已方的步兵,堪稱神來之戰。

項羽在垓下被劉邦率領70萬大軍團團包圍,以兵仙韓信為前鋒,首戰韓信被擊敗,最後韓信還是靠四面楚歌的心理戰才擊敗項羽,項羽兵敗自殺,劉邦以整個天下的勢力才勉強擊敗項羽。



正因為劉邦沒有汙衊項羽,所以項羽的這些英雄事蹟才被後人記錄下來。事實上,劉邦不僅沒有汙衊項羽,在項羽死後,甚至還善待了項羽家族中人。

項羽死後,劉邦為招降項羽手下的李將軍,將項羽首級示眾,並答應厚葬項羽首級,李將軍才率眾投降,因此劉邦也厚葬了項羽。



項羽的伯父項伯,項羽的族人項襄,項羽的侄子項他都投靠了劉邦,在漢朝為官。並沒有在劉邦誅殺諸侯王的行動中受到牽連。

另外在政治上,項羽也幫了劉邦的大忙,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項羽殺了楚懷王,項羽進入關中後,以霸王之名封楚懷王為義帝,因此楚懷王也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而項羽殺了楚懷王,等於是解決了劉邦的一個政治難題,如果劉邦打敗項羽後,楚懷王沒死的話,劉邦就不好處理,楚懷王好歹是天下共主,劉邦如果殺了他,必遭天下反對,但最終項羽解決了這個難題。

項羽雖然殘忍,對於劉邦來說,只要項羽死了,劉邦就瞬間與項羽沒有任何矛盾了,根本用不著汙衊項羽,相反,抬高項羽對劉邦更有好處。

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真正汙衊的人是秦始皇,漢朝為了證明自已的合法性,讓一大批儒生批判秦朝,將秦朝刻畫成殘暴的朝代,將秦始皇汙衊成暴君,因為秦朝是以法治國的,儒生在秦朝處於壓制對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古代統治者,對於和自己競爭最終失敗的人,都會有意貶損他,汙化他。對其子孫後代,都會著意打擊。比如李世民打敗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後,不但殺掉他們的兒子,而且對他們進行了著意地貶損。在史書上,李建成變成了一個庸碌無能,貪圖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則是一個心狠手辣,自私兇狠、謀朝篡位的人。這就是李世民對作為失敗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汙化。再比如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以後,對陳友諒的後代也極力打擊。雖然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已經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卻把陳理送到高麗去,讓他在那裡自生自滅。

(朱元璋)

明明競爭對手已經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實力了,為什麼這些古代統治者,還要對其進行汙化,同時對其親屬進行嚴厲打擊呢?這是因為競爭者雖然已經失敗了,但是,他們的黨羽也許還在,他們的影響力還在。如果不嚴厲打擊,失敗者也許就會死灰復燃。別人就會利用失敗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雖然失敗了,但是民間卻不斷有人假託明皇室的後代起義。因而,清朝要對明朝進行汙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為什麼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卻並沒有汙化他的競爭對手項羽呢?不但沒有汙化他,而且對項羽的親屬還非常好。

項羽的親屬中,項伯被劉邦封為射陽侯。

如果說項伯是因為對劉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話。項羽的其他親屬,劉邦對他們也是很好的。比如項襄,他是主動投降劉邦的,劉邦封他為桃侯。項他,他是與劉邦作戰,被灌嬰擒獲的,劉邦後來依然封他為平皋侯。其他姓項的,雖然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們去哪裡了,但是,也沒有劉邦折磨他們的記錄。

(劉邦)

而且,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賜項羽的那些親屬姓“劉”,包括項伯、項襄、項他,都被劉邦賜姓“劉”。這也就是說,劉邦是把項羽的後人,當成自己一家人了。這在古代統治者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那麼,劉邦為什麼不但不汙化項羽,反而還對項羽那麼好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劉邦寬宏大量,胸懷天下的緣故。

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齒,他曾經多次背叛劉邦,對劉邦進行釜底抽薪,劉邦恨得他牙癢。連劉邦自己也對張良說,雍齒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當張良建議劉邦,先把雍齒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時候。劉邦毫不猶豫地就把雍齒封為侯了。而且此後,劉邦殺掉了那麼多功臣,都沒有動過雍齒。

不過,如果說是因為劉邦寬宏大量,才沒有汙化項羽,打擊項羽的親屬,其實也說不過去。劉邦絕對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齒為侯,也不是因為寬宏大量,而是因為他要利用雍齒為他做事情。

也就是說,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江山長治久安。

(項羽)

當劉邦奪得天下以後,他發現那些異姓諸侯王們對他有很大的威脅,因此,他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韓信為他建國立下的功勞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韓信,用陰謀手段把韓信給拿下來,後來還默認了呂后殺韓信。盧綰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隨便出入他的皇宮。但他發現盧綰對他不利的時候,他因此率軍討伐盧綰。樊噲是他從小的哥們,但為了避免自己去世後,樊噲作亂,因此不管樊噲有沒有罪,都派周勃、陳平去殺他。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沒有汙化項羽,並善待項羽的親屬,原因就在於,項羽及其親屬,對劉邦不會構成威脅。

實際上,項羽雖然曾經站在權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終是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失敗的。垓下一戰,就是一個證明。不但他曾經的部下彭越、英布對他倒戈,與劉邦的軍隊一起圍攻他。而且他的士兵們,也紛紛離開了他。以至於他本來有10萬軍隊,最終卻一無所有,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

這說明,已經沒有人擁戴項羽了。因而項羽也不再是劉邦的一個威脅。既然如此,劉邦也就沒有必要汙化項羽,打擊其親屬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成王敗寇,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想贏的原因。

贏了,在合理的情況下,把你描寫的完美無比。輸了,則是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進行醜化。

清朝修明史就是一個例子,不僅醜化太祖朱元璋的相貌,更是把明朝的皇帝一個個的描寫的昏聵無比。

說說劉邦的事



劉邦,從一介亭長,變成了大漢的開國皇帝,可以說是本事非常之大。

但是劉邦起兵之初,勢單力薄,為了能夠擴大聲勢和力量,投奔過項羽的叔父項梁,後來更是和項羽成了拜把子兄弟。

劉邦不止一次利用這個身份逃過一劫。



至於劉邦取得天下以後,沒有汙化項羽,個人認為有幾點原因:

其一,帝王之術,胸懷為甚

作為一個皇帝,又是開山劈地的開國皇帝,這點容人的肚量都沒有,別人還怎麼信服你,跟著你混。

劉邦和項羽打鬧之間,項羽數次都可以要了劉邦的性命,奈何項羽太講究兄弟之情,關鍵時刻放了劉邦一馬,最後卻要了自己的性命。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得了天下,老對手項羽也被自己殺掉了。

戰爭進行的時候,咱們是敵對關係,但是私底下,還和項羽是兄弟不是?所以,項羽命都沒了,再去汙化,倒顯得自己小肚雞腸了,而且,手下這麼多兄弟怎麼看?項羽那邊的降將怎麼看?

不如給他一個美名,反正人都沒了。

其二,項羽並沒有對劉邦趕盡殺絕

在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有多次機會問鼎天下,說到最後也只能怪項羽自己。

雙方打仗的時候,項羽抓住了劉邦的家眷,這個時候項羽非但沒有把他們怎麼樣?還好吃好喝的供著。

現在劉邦得勢了,要了項羽性命不說,還要褥其人格。這對於劉邦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既然這樣,不如為項羽揚個名,讓世人看看,自己還是念當年的兄弟之情的。

其三,《史記》對項羽的歌頌

寫史記的司馬遷,應該是項羽的鐵桿粉絲,所以不會對項羽有任何的汙化,所以至今,項羽的大名,英雄之名,才被傳頌。

寫在最後,對於已經不是對手的對手,大度一點怕什麼?世人只會記住你的容人之心。有時候,不詆譭對手,也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觀復一鑑


劉邦哪有時間來汙化項羽,把項羽打敗了,他建立漢朝,並不清閒。第一,他要修改秦朝的嚴刑峻法,讓老百姓修養生息,傳說劉邦逐條刪改秦律,“殺人者死”,是劉邦親自擬定的。

第二,平息各諸侯王的叛亂,劉邦一輩子都在打仗,打諸侯王,打突厥,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唯劉邦一人耳。

第三,協調內部關係,特是後宮女人,呂后太強勢,其他妃子又爭龐,百年之後怎麼辦?

第四,後繼之人乏力,政權不穩,想廢太子,又受呂后反對,無可奈何。

我估計,劉邦根本沒時間來醜化項羽,再說,醜化項羽,對劉邦沒一點點好處,而且,當代人都知道項羽,多說無益,不如不說。從某個角度講,劉邦還是很欣賞項羽人格魅力的,項羽捉了劉邦妻小,沒有折磨,儘管項羽說要烹了劉邦老爹,劉邦耍無賴,說“我爹也是你爹,烹了請分我一杯羹。”項羽無奈,並沒真的殺了劉邦老爹,只是嚇嚇而已。劉邦逃命,把兩個兒女推下去,有人罵劉邦無情無義,只顧自己逃命,其實,劉邦是知道項羽不會殺害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不被抓住,還有翻盤的機會。如果不是爭奪天下,劉邦和項羽可能真的是一對江湖好兄弟哩。


朵朵佬爺


楚漢相爭期間,華夏大地缺乏合法的天下共主——秦始皇父子依靠武力獲取天下,因此漢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承認秦始皇父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趙正書》將秦始皇父子稱之為秦王,否定其帝號說明了這一點),而秦末反秦,各路義軍推楚懷王為“義帝”,楚懷王為各路反秦勢力的“共主”。項羽、劉邦,名義上均為楚懷王的臣子。因此從這一點來說,項羽和劉邦並不是君臣關係,充其量是級別高低之分。

而楚霸王自殺以後,根據《史記》記載,劉邦在諸侯的“推舉”之下,成為了皇帝,並且重新分封了反秦義軍首領為諸侯。而劉邦既然從來不曾是項羽的臣子,並且受“推舉”為皇帝,因此沒有汙名化項羽的動機。

從小節來說,項羽在秦末戰爭和楚漢相爭期間到處屠城,從大節上來說,楚懷王是君,項羽是臣,楚懷王固然無能,但沒有失德行為,項羽又沒有合理的廢黜楚懷王的理由,就私自弒殺楚懷王,這種臣弒君的行為,屬於最大的大節有虧。因此不論大節還是小節,項羽都被視為不仁不義。這一點在當時人所共知,劉邦如果汙名化項羽,實在有畫蛇添足之嫌。


黑柴


這裡是芒果論史!

其實“劉邦沒有汙名化項羽”這一描述是不太準確的,劉邦和項羽畢竟爭霸多年,尤其當初劉邦本應該是“關中王”,結果被項羽封到巴蜀之地,劉邦的心中對項羽始終是充滿不滿的。

項羽死後,劉邦曾下令天下人不得稱呼項羽為項王,所有人都需要統一稱呼項羽為“項籍”。“項王”這個詞語自然不必多說,顯然是一種尊貴的稱呼,而“項籍”這個詞就有必要提一下了。



在古代,人不僅有名,還有字,比如說張良名良字子房,如果用字稱呼一個人,那就代表了對這個人的尊重,如果直呼其名,就代表了對這個人的不屑。項羽的名就是“籍”,劉邦讓全天下的人稱呼項羽為“項籍”,正是為了出一口惡氣,表達自己對項羽的不屑。

所以說,劉邦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汙名化”了項羽,但另一方面,項羽“抗秦”的正義光輝形象也留在了歷史上,沒有被抹殺,這就是由於劉邦本人的政治家身份所導致的,一切都為利益服務,做決策時不能被個人喜惡所影響。

強調“漢”得國之正

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劉邦是擊敗了項羽後建立了大漢帝國,所以說應該說“漢”將“楚”取而代之。

其實不然,項羽的西楚國實際上只是一方割據政權而已,算不上是統一帝國,而劉邦的“漢”和項羽的“楚”都是同一時間由項羽分封而得。所以說,楚、漢一直是同時存在,他們之間是競爭關係,而不是誰將誰取而代之的關係。

“漢”真正取代的是“秦”,而不是“楚”,大秦帝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前朝”,劉邦要強調自己的軍隊上正義之師,自己的國家是正義之國,那麼他就必須要證明秦朝不好,證明秦朝該滅亡。所以說大秦才應該是劉邦不遺餘力去“汙名化”的。

項羽和秦的關係和劉邦與秦的關係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反秦義軍,他們都在與秦王朝的鬥爭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既然為了證明漢帝國的合法性需要證明秦王朝有錯,那麼起兵反秦的項羽就應該是對的,在這個角度上,劉邦就不能過度“汙名化”項羽了。


這是出自於政治上的需求。

英雄相惜

既然項羽反秦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那麼又怎麼證明漢比楚更應該得天下呢?這就需要塑造漢、楚之間的關係了,他們都是反秦義軍,他們的行為都值得肯定,而秦亡之後,他們公平競爭得天下,可以說是英雄相惜!

這就是劉邦想要達到的效果。

既然是“英雄相惜”,那雙方之間就應該要“不分伯仲”,如果把項羽過度“汙名化”,那豈不是顯得劉邦也不過如此?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也不能把項羽說得太差,劉邦要做的反而是充分肯定項羽的軍事實力,如此才能襯托得自己更為強大。

項羽曾經被楚懷王封為魯公,他死之後天下人紛紛向劉邦稱臣,只有魯地人民不願意屈服,要為項羽守節。劉邦的做法是,先把向他們展示項羽的人頭,以此證明項羽已死,滅掉魯地人民心中最後的希望,隨後將項羽風光大葬,向項羽表達了崇高的敬意,魯地人民見此情形,終於選擇了臣服於劉邦。

可以說,劉邦的這一波表演完美的在魯地人民心目中上演了一出“英雄相惜”的好戲,尤其是他將自己的對手項羽風光大葬,更是讓魯地人民覺得,劉邦這個人的氣量真的很大,項羽輸給他也算不冤,如此,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臣服於劉邦。



這既是出於政治需求,也是劉邦的個人需要!

其實這麼看下來就會發現,“汙名化”項羽只能讓劉邦出一口惡氣,但適當肯定項羽的能力與功績,即可以證明西漢得國之正,又可以彰顯出劉邦博大的胸襟,寬廣的胸懷,這對於招撫那些內情的普通百姓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

劉邦確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從常理上說。劉邦不應該醜化抹黑項羽。

1、 劉邦是項羽叔父的部下。

沛縣起兵的時候,劉邦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後來投奔項羽的叔父項梁才找到組織,走上革命道路。

2、 項羽跟劉邦是親密戰友。

劉邦投奔項梁之後,兩人就成為一條戰壕裡的戰友。一起攻打城陽,一起在濮陽打敗秦軍,一起跟秦軍大戰雍丘,一起大戰陳留。項梁死後,他們一起在楚懷王的領導下,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推翻秦朝暴政而奮戰。在劉邦向西進軍的時候,沒有一支隊伍敢跟他同行,只有項羽義無反顧響應前往。

可以說二人長期並肩作戰,精誠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誼。

3、 項羽對劉邦親人網開一面。

公元前206年八月,齊國田氏起兵叛亂,項羽率軍正準備前往平叛,此時劉邦卻在背後捅刀子,帶領漢軍已佔據關中要東進。

憤怒不已的項羽隨即派韓王鄭昌前去阻擊,劉邦不僅讓手下謀士張良偽造韓王鄭昌書信,告訴項羽說劉邦只想佔領關中,沒有東進野心;而且假冒齊王和梁王的使者,告訴項羽說二人準備合力攻楚。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齊地城陽僵持的時候,劉邦統帥五路大軍,殺向楚國。項羽聞訊驚恐萬分,急忙帶精兵三萬殺向彭城,在彭城下擊潰漢軍,劉邦的父母,妻子也成為俘虜。

大家都知道項羽沒有優待俘虜的習慣,而且還喜歡屠戮戰俘。因此,大家都覺得劉邦家屬這次落在項羽手裡是凶多吉少;可是項羽這次卻出人意料,不僅沒有殺他們,還對他們十分客氣。

不僅如此,劉邦彭城打敗,退守滎陽,彈盡糧絕。這時劉邦求饒,希望看在昔日戰友情分上,網開一面。項羽大發慈悲,放過了劉邦。

以上我們的分析,是出於常理。但做大事的人,凡事是不會按照常理出牌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大人物。雖然劉邦不該抹黑項羽,但出於鞏固政權的考慮,他不但想把項羽搞臭,去項羽化。而且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要將項羽批倒批臭,還踩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同時劉邦也是個不念舊情、忘恩負義的人,尤其是得勝之後。關於這一點,也可以舉例為證。

1、項羽烏江自刎,竟然有五人因此同時封侯(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因為這五人肢解了自己的老戰友項羽。

2、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數十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倉皇逃命。項羽部下丁公窮追不捨,眼看就要抓住劉邦。

劉邦只剩下十幾騎,已經插翅難飛。這時候劉邦認慫求饒:咱們兩位英雄還要互相傷害嗎?(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聽後,冒著被項羽殺頭的危險義釋劉邦。

劉邦打敗項羽奪取政權後,丁公卻成為被追捕的逃犯。

丁公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去見了劉邦,希望他看在過去交情的份上放自己一馬。

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邦這個負心的傢伙卻把自己抓了起來,在遊行示眾後砍下了他的頭顱。理由是:丁公是項羽的部下,卻放了我劉邦,分明就是吃裡扒外,裡通外國,是個不忠不義的叛徒,死有餘辜。

3、 劉邦登基後,手下大臣不少是項羽的人,出於禮貌,他們在給劉邦的奏章中,把前領導稱為"項羽",他們不過是叫了項羽的名字,稱不上是懷舊。但劉邦看來大為不悅,下旨說以後一律把項羽叫"項籍"(意思就等於是"項羽這傢伙"),誰也不許再稱"項羽",誰要是犯禁一律嚴懲。

可見,從劉邦來說,不但想汙名化項羽,而且向把他抹黑、搞臭。

這也不能指責劉邦一個人,歷史上所有的勝利者都是這樣做的,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把自己說得像一朵花,把敵人說得是一坨屎。反正失敗者沒有話語權,不能辯解了。

但非常遺憾,劉邦沒有如願抹黑項羽。不是不想,而是不幸遇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是個硬骨頭,他原來是西漢的一個太史令,就因為不畏上,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意見,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的。所以他在編寫《史記》的時候,力求客觀、尊重歷史。不取悅當時的統治者——劉氏皇帝們。

在記述楚漢相爭那段歷史的時候,不美化勝利者劉邦、不醜化失敗者項羽,儘量實事求是。

而且司馬遷還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同情、崇敬失敗者項羽,把給項羽的專題名稱叫做"本紀"——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見《史記》是公允的,《史記》對後世的影響也太大,劉邦抹黑項羽的努力,不幸被淹沒了。


歷來現實


劉邦不汙名化項羽,也必須從劉邦的出生說起,劉邦起點低,我們腦海中湧現出這麼個青年,說是農民卻不事農事,遊手好閒結交遊俠,起兵後知人善用,試問,如果沒有豁達大度的品格,能有多少遊俠願意與劉邦結交朋友。劉邦豁達大度,這是其一。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兵敗乃是天意為之。古人對項羽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在對秦朝的戰爭中,《史記》一書中記載,項羽高達六次的屠城,其中最著名一次,章邯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項羽擔心秦軍反水,於是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只留下了章邯等少數幾人。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鴻門宴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羽這樣幹無異於自掘墳墓,由於無法打開秦始皇陵,他對秦的憤恨轉移到咸陽無辜的百姓身上,樹敵無數!項羽自作孽不可活,這是其二。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國家殘破不堪,劉邦忙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再者,項羽的暴虐行為已經深入人心,也就不需要再對其汙名化,國家治理為首,這是其三。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逝於公元前195年,項羽“烏江自刎”時30歲,而此時的劉邦54歲;就我們當下來看,30歲的項羽可謂成績斐然。然而,30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成年人,需要沉澱,項羽的成績兩千年來絕無僅有,但正是因為年紀輕輕就達到了人生巔峰,也許是閱歷修行不夠,也許不夠成熟,所以很快就跌下神壇!

儘管,烏江自刎的悲壯深入人心,但也絲毫不影響,一個強大的西漢王朝興起。




犯我大漢天者雖遠必誅


倆人打架,先是用嘴罵再是用手打,打勝的還要指著人家的背影說:你個慫貨。

這一連串的行動,全是情緒主導,基本不動用任何理性思維質。意氣用事,氣不過就罵、罵不解氣就打、打完還不盡興就接著罵。

街頭打架可以這麼玩,政治較量就不能這麼玩。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得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為什麼要怎麼做,做事情不僅要有動機而且要有目的。

第二個是這麼做會有什麼影響,動機滿足了、目的達到了,還得看結果是否能承受。

媳婦花錢大手大腳,於是回家打媳婦一頓,動機是心疼錢、目的是教育媳婦,結果卻是離婚了。那這種事就不能做,因為影響太大。

以這兩條原則為分析工具,來解答劉邦為什麼不黑項羽的問題。

01.劉邦為了黑秦朝也不能黑項羽

秦人講求五德終始說,於是以周為火德而水能克火,所以認為自己為水德。

漢朝呢?漢朝剛開始就沒管什麼德不德的,直接全盤接手秦朝的典章制度。劉邦入咸陽,直到漢武帝時代,漢朝人才按照五德終始說,確定自己為土德。

五德終始說,現在看沒啥意義,但是古代看卻極重要。因為它直接解釋了正統的問題,也就是王朝的先後繼承關係。這實際上是一個合法性的問題。秦以周為火德而已自己為水德,那秦朝就是繼承了周朝的統序。漢朝呢?漢朝也承認秦朝的合法性,認同自己繼承了秦朝的統序。

所以,這就是涉及一個統序轉移和合法性建構的問題。秦繼承於周,但實際上週末亂世已經亂了好幾百年。秦朝接序,是在結束亂世、救民水火。所以,秦朝統一就可以了,沒必要跟天下費什麼話,因為周朝早就結束了。

但是,漢朝卻必須得解釋自己這個政權是怎麼來的,也就是解釋自身的合法性問題。漢朝認識怎麼辦的?就是拼了命地黑秦朝,秦始皇殘暴、秦二世無德,秦朝就是官逼民反所以自己交出了政權,於是高祖劉邦接手。

所以,漢朝黑秦朝,就有動機有目的了,動機是建構自身合法性、目的是鞏固統治。當然,收到的結果也很好,天下黔首紛紛點頭稱是。

這是漢朝要乾的事情,就是黑秦朝。但是,秦朝到底是誰滅的?的確是劉邦第一個進的咸陽,接手了秦政權。但是,秦亡之後,給天下定章程的是項羽。所以,司馬遷才寫項羽本紀而不是項羽列傳。原因就是自秦亡到大漢統一這段時間,是項羽時代。所以,殘暴的秦帝國,是項羽滅的,至少也得說是劉邦、項羽和天下諸侯一起滅的。

漢朝要黑秦,而滅秦的是項羽,然後漢朝還得黑項羽。這就太複雜了,讀過書的人都繞不明白了,天下百姓就更不明白大漢的宣傳工作到底要講什麼了。政治宣傳工作,就是講一個高度概括卻無比簡單的故事。而最簡單的故事就是秦朝不是東西,所大漢取而代之。這就行了,再說一句話都是多餘。你非要加上一個項羽,就是在畫蛇添足。所以,漢朝就是為了認真而清晰地黑秦朝,也不會再把項羽拿出來說事。

02.黑項羽的影響一點兒也不會好

黑項羽,解釋不了這樣幾個問題:

一個是劉邦和項羽合作過,二人是同袍還約為兄弟。

如果說項羽是一個腦頂長瘡、腳底流膿、渾身冒壞水的東西,那麼跟項羽稱兄道弟的漢高祖劉邦是什麼人。

另一個是項羽的滅秦功績,抹殺不了。

鉅鹿之戰打得太精彩,也太重要。這一戰之後,秦朝就只能亡國了。但鉅鹿之戰的時候,劉邦偷襲關中去了,跟他沒關係。所以,劉邦就是再不要臉也不能說鉅鹿之戰是自己遠程指揮的。項羽的這功勞,劉邦搶不來也抹不掉。

第三個是劉邦的漢王是項羽封的,漢朝的名字都是項羽給取的

諸侯聚集咸陽,而後項羽宰割天下山河,劉邦被封巴蜀為漢王。所以,劉邦正式成為諸侯王,是因為項羽分封。而劉邦也就是頂著漢王的名號,統一了天下。就是為了項羽分封這個情節,劉邦也不能過分的黑項羽。

劉邦黑項羽,這件事會產生很多重要影響,而這些影響都是劉邦以及大漢朝所接受不了的。

即便劉邦很恨項羽,很有做這件事的動機,但是因為影響太不好,所以劉邦也不能做。

03.總結:黑項羽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劉邦以及大漢王朝,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情緒主導而只能理性和利益主導。因為這是國家大事,而不是街頭格鬥。

所以,就要問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一個是啥影響。

為什麼黑項羽:動機和目的都不支持。

動機不支持,雖然秦末是楚霸王了一段時期,但是劉邦好漢朝依舊認為自己接手的是秦朝統序,跟你項羽沒半毛錢關係。忽視,是最厲害的武器。劉邦和漢朝這麼一忽視,就把項羽忽視成了一般諸侯王,跟九江王英布、魏王豹、趙王歇、齊王田廣一個層級。

目的沒意義,黑項羽就是為了劉邦出口氣,因為劉邦一直被項羽揍。但是,皇帝和國家思考問題,不能從出氣的角度來思考。沒意義的事,就不能做。

黑項羽啥影響:影響不能承受。

黑項羽,直接影響大漢黑秦朝的中心工作。好好地講著秦始皇的殘暴和秦二世的荒唐,

你突然整出個項羽是咋回事。

黑項羽,解釋不了秦亡以後的項羽時期。連司馬遷都承認在秦朝與漢朝之間有一個項羽時期,所以《項羽本紀》,劉邦改變不了這個歷史。更要命的就是,自己的漢王以及大漢的國號,還是項羽封的。

黑項羽,就是在變相抬高項羽。黑社會大哥要黑人,也得找個大哥來黑,總不能找個馬仔就各種汙吧。所以,大漢要黑人,也得找個能匹配的對手。而堪當對手的,只有秦朝。漢朝黑秦朝,黑秦始皇、黑秦二世、黑李斯、黑趙高,都可以。但是,你大漢朝發動國家機器去黑項羽,這就有點兒殺雞有了牛刀。


減水書生


我覺得跟年代和史書的筆法有很大關係。

劉邦之後的史書《史記》是私人著史,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是私人編纂。這點上且不說劉邦開國之後沒著史,就算當朝就修史,史官也會公正的記錄。

這些史官諸如司馬遷,班固,范曄,陳壽都不同程度繼承了齊國太史和晉國董狐的春秋之筆,尚能秉筆直書,僅僅是在用詞的褒貶上略有斟酌。

劉邦幾次拋妻棄子,連老爹都丟給項羽拋了。審食其,不就是因為在敵佔區幫劉邦照顧老婆孩子和親爹有功而被封侯的嗎?

這麼丟人的事兒,都被明明白白記下來了。呂后的齷齪事也沒躲過,漢武帝的荒唐事也一樣。放在後來,不敢想象。

所以,這不是劉邦想不想汙名化項羽,醜化項羽的問題,而是他說的不算,歷史不是他書寫的。

但是一切到了唐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太宗李世民開了個非常壞的頭兒。

唐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後,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設館官修史書,令宰相監修。唐代先後修撰的正史有八部,習稱“唐八史”,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李延壽私人編修但獲得政府批准而列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官修史書的出現,引發了歷史為統治者服務的趨勢。李世民對父親李淵,太子李建成的貶低是赤果果的。妄圖藉此掩蓋他弒兄欺父篡位的歷史。

同時,這也讓後人認可了,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打扮反而覺得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