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曹操為何主動退兵?

叢心而論


漢中之戰,是劉備在奪取益州後,為鞏固益州政權、拓展生存空間而發動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橫掃北方的曹操軍隊並沒有表現出以往吞吐山河的氣勢,在一連串的失敗面前,曹操有力不從心之感,最後選擇退兵。

下面,我就來略說一下漢中之戰的經過。

第一,曹操錯失進攻益州的絕佳機會

曹操奪取漢中,消滅張魯政權後,大有一舉踏平益州之勢。當時,劉備剛剛佔據益州,統治基礎尚薄弱,蜀人風傳曹操大軍即將南下,於是多地爆發兵變,也有暴民趁火打劫。司馬懿乘機向曹操建議,應利用蜀人尚未完全歸附劉備之時機,全力伐蜀,必定可一戰瓦解劉備的力量。

然而,戎馬一生,漸漸老邁的曹操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他這樣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曹操感覺累了。過了不久,曹操察覺劉備始終是心腹之患,再想伐蜀時,劉曄指出,機會已經錯失,蜀亂已經平定,不可再攻了。於是曹操只得放棄攻蜀的打算,班師回朝,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等鎮守漢中。

與此同時,劉備開始窺漢中,漢中乃是巴蜀之門戶。劉備政權要拓展生存空間,一定要向漢中發展,於是便有了漢中之戰。

第二,夏侯淵之死

劉備全力進攻漢中,主力抵達陽平關,與夏侯淵正面對峙。

曹操知道劉備乃是勁敵,擔心夏侯淵吃虧。儘管夏侯淵在平涼州之戰中有卓越表現,不過,在曹操看來,他是有弱點的。曹操知道夏侯淵驍勇,卻失之於輕敵。他曾多次告誡夏侯淵說:“作為一名將領,不能全憑恃勇氣,也要有恐懼戒慎之心。勇氣是根本,行軍作戰時還得依賴智謀;只知任勇逞強,不過是一武夫罷了。”

他決意親征劉備,帶著大部隊西進,豈料剛到長安,便傳來夏侯淵的死訊。

夏侯淵與劉備在陽平關一帶對峙半年之久,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不斷增兵前線,劉備在兵力上已經佔有明顯優勢。

由於正面攻打陽平關受阻,劉備便從渡過沔水,沿著山路行進,抵達定軍山。夏侯淵聞訊,親率兵馬出擊,企圖一戰把劉備趕回老巢。

入夜時分,劉備突然大舉進攻曹營,四處放火焚燒敵營柵欄。夏侯淵令張郃守住東面,自己則防禦南面。此時劉備猛攻張郃,張郃抵擋不住,夏侯淵緊急把自己的部隊分出一半以救援張郃。夏侯淵哪料想得到,這正中了劉備的詭計。

劉備早預留一支奇兵,由討虜將軍黃忠統領,駐紮定軍山上。法正見夏侯淵中計,便喊道:“可擊矣。”黃忠擂起戰鼓,居高臨下發起衝鋒。兵力薄弱的夏侯淵豈能抵擋,被殺得大敗,他自己也腦袋搬家,死了;同時被殺的曹軍高級官員還有遙領益州刺史的趙顒。夏侯淵被殺,曹軍上下心膽懼裂,張郃大恐,不敢戀戰,帶著殘兵敗將,退回陽平關。

這是曹軍繼赤壁之戰、江陵之戰後的又一次大失敗。

第三,曹操出師不利,遭趙雲突襲

元帥夏侯淵死後,陽平關一片混亂,士氣低落,人心浮動。張郃張郃臨危受命,挑起重擔,巡視諸軍,安排守備,鞏固陣地,嚴陣以待。雙方在漢水兩岸對峙,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曹操正馬不停蹄從長安馳援漢中。曹操乃是一代名將,要打敗他並不容易,與其取巧,不如守拙,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於是劉備據險扼要,只守不攻,坐等時機出現。

有一天,偵察兵發現一支曹軍運糧部隊,正把一車車的糧食送到北山之下,劉備當即令黃忠率部出擊。黃忠領命而去,這一去,去了好久,趙雲深恐老將軍有所閃失,便親自帶著數十名騎兵出營察看。豈料離開營地後,趙雲竟然遇到曹操的大部隊,這次遭遇雙方都不曾料到。趙雲只有區區幾十人,情形十分危險,但他臨危不懼,頭腦異常冷靜。既然曹操部隊尚未察其虛實,何不先下手,殺他個措手不及呢?

果不其然,曹軍忽遭突襲,一時也不知敵人有多少人,被打懵了,有些人拔腳就跑。不過混戰一陣後,曹軍看清了,所謂的敵人尚不足百人,何懼之有,於是開始反撲。趙雲且戰且退,曹軍緊追不捨,一直追到營壘之前。營中士兵見是將軍被追殺,趕忙擂響戰鼓助威,並打開大門,趙雲等人疾馳而入。

令人奇怪的是,趙雲回到兵營後,下令停止擊鼓,拔出營中令旗,整個大營敞開著。這是唱哪門子戲呢?曹操用兵尚詐,見到趙雲兵營不設防,暗忖必定有埋伏。謹慎小心的曹操不敢貿然出擊,索性下令撤退。其實趙雲哪裡有時間去設伏,只不過他知道曹操向來謹慎小心,索性洞開營門,賭上一把。曹操果然中計,非但沒敢往裡衝,最後還引兵退去。

曹軍一退,趙雲抓住機會,率全體將士一擁而上,攻擊曹操的殿後部隊。一時間,原本悄然無聲的兵營鼓聲大作,地動山搖,趙雲的部下們持強弓勁弩,箭如雨下,曹軍士兵紛紛倒地身亡。此役曹軍大敗,在一片驚慌中,連曹操都無法制止混亂的蔓延,曹軍居然出現嚴重的踩踏事件,很多士兵被人馬踩踏而死,還有些人被擠落到漢水中淹死了。

這次遭遇戰,曹操本是優勢在手,最後竟被趙雲反敗為勝,實是不可思議的奇蹟。第二天,得知喜訊的劉備趕到趙雲營內,遠遠望見戰場上遺下曹軍累累屍骨,他不禁喜上眉梢,喝彩道:“子龍一身都是膽!”

自是,趙雲之勇猛善戰名揚天下。

第四,曹操放棄漢中,自動撤退

曹操親自出馬,本想必定擺平劉備。哪曾想到,劉備還沒出馬,趙雲就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了。曹操打了一輩子的戰,掃滅無數梟雄,然而直到此時,他才真正遇上勢均力敵的對手。

一向足智多謀的曹操竟然對咄咄逼人的劉備毫無辦法。自從夏侯淵戰死後,曹軍的士氣低落不振,連親征的曹操都吃了趙雲的虧,所有人臉上都密佈陰雲,如此低落的士氣,何堪再戰呢?

倘若曹軍無法打敗劉備,在漢中與劉備相持下去,形勢極不樂觀。相持一個月後,曹操放棄了。他下令漢中守軍全部撤走,把這塊戰略要地拱手讓給劉備。

考慮到十個月後,曹操就病逝了,我們可以猜想,

這不是曹操的風格,他不是那種知哪而退的人。此時的他已經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他曾削平群雄,一統北方,這是何等偉大的事業,然而一個人的事業再偉大,他也只是凡人絕不是神。人總會有所改變的,因為人會老,歲月會侵蝕人的雄心。當死神的影子已隱約可見時,一個人的心態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對曹操來說,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個事就是篡奪大漢政權。在曹操打敗張魯後,進號為魏王,在建安二十二年又設天子旌旗,離當皇帝已是一步之遙了。然而後來又爆發兩次兵變,其一是金褘與耿紀謀挾獻帝以攻曹操;其二是宛城的侯音兵變。這兩次兵變表明內部的敵人及反對者不在少數。對曹操來說,漢中固然重要,但是,比攘外更重要的事,是要安內。這也是他最後放棄漢中的重要原因。


君山話史


蜀漢,曹魏的漢中爭奪戰,曹操為何主動撤兵呢?其實,這場戰爭屬於一場比較經典的戰役,不但是劉備和曹操親自對上了,雙方還出動了各自陣營內大大小小名將宿將,如蜀漢的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黃權,張翼,陳式等等,曹魏這邊夏侯淵,曹洪,曹休,張郃,徐晃,郭淮等等,總之這場戰陣勢不小,最後怎麼變成一貫打敗劉備的曹操撤軍了呢?原因有很多。



第一,曹操從討董起兵,敗陶謙,袁術,呂布,袁紹,討孫權,平馬超,降張魯,可以說身經百戰了。到了漢中爭奪時,曹操已經60歲了,壯志雄心自然大不如前。比如,之前徵張魯的漢中,曹操竟然說,這乃妖妄之國,我們軍糧少,不如回家吧。結果,劉曄等一堆人勸住了曹操,並保證一定能拿下漢中,曹操才“勉為其難”。而且,在攻打的過程,曹操還是要放棄,幸虧劉曄等人再次勸住。

第二,漢中地形問題,曹操輕信武都降人的話,以為漢中好打,結果沒想到地形險要,曹魏的騎兵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三國志》注引《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所以,當曹操率領大軍前來,劉備早就佔據了漢中各處險要之地,而且只守不攻。曹魏軍雖然精銳,騎兵不能發揮就已經損失了一半戰鬥力,再加上崎嶇的地形,就算曹軍人多要包圍,也施展不開,怪不得兩軍傷亡日多。但是,論綜合實力曹操要比劉備強多了,就算拼傷亡或者持久戰,曹操不見得就熬不過劉備呀?原因就在第三點。



第三,蜀漢和曹魏的後勤對比問題。先說劉備這邊,劉備為了和曹操打消耗戰,要諸葛亮舉巴蜀之力援助之。諸葛亮一開始很猶豫,因為本錢傷得太大,但是在楊洪的分析下想通了,於是整個巴蜀男當戰,女當運的支援劉備。曹操這邊,後勤糧草卻出了大問題,蓋因大名鼎鼎的“漢水之戰”。當時,黃忠和趙雲商量,帶著大部分士兵去劫糧,並約定日期(趙雲估計還負責一部分軍隊的調度)。結果,黃忠被失期,趙雲出營去接應,遭遇曹魏大部隊,在寡不敵眾的情況,用空營計擊退了敵軍。此戰對漢中爭奪戰影響還是很大的,曹魏軍被奪了氣,失了糧,最終導致曹操拔出陷在崇山峻嶺中的曹洪,撤軍了。

第四,早在漢中爭奪戰之前,趙儼就曾經帶一千二百新兵進入漢中駐守,結果士兵一聽說要離開親人跑到漢中,個個愁容滿面,不久後發生叛亂事件。趙儼一面忽悠士兵,平定亂局,一面寫密信給曹操,要求派另外一支軍隊來押送這些不願入漢中駐守的部隊。最後,趙儼在連哄帶騙,外加劉柱的二千老兵的脅迫下,好不容易向漢中輸送了萬餘士兵,參考《趙儼傳》。曹魏輸送後援之所以這麼費勁,說到底,還是漢中地形艱難的問題,造成部隊的思想抗拒,因此士氣上,曹魏不如蜀漢。



第五,漢中爭奪戰從217年打到219年五月,這個期間正是曹操統治的震盪期,因為之前曹操加九錫,進魏王,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由此帶來了內部統治不穩(曹操已經步入老年,自然該考慮政治利益和接班人了),就連荀彧也因此憂鬱而死。所以,特別是在218年1月,太醫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在許都造反;4月,北方烏桓也造反了;10月,宛城侯音,衛開也造反了;到了隔年219年五月,漢中之戰結束,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曹魏的南鄉太守傅方,荊州刺史胡修紛紛響應。曹魏前後發生這麼多起事件,以曹操的政治敏銳度,難道會察覺不出統治上的問題?

綜上所述,曹操從漢中主動退兵,既有軍事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也有自己的個人因素。不過,從大體上來說,蜀漢因為漢中是門戶,也是北伐的跳板,不得不選擇和曹操死磕到底,戰鬥意志也在曹魏之上。反觀曹操,內部統治不穩,漢中“直如天獄”的地形又向來讓曹操頭疼,既然如此,還不如撤軍了。


大飛熊騎士


漢中之戰,是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地區展開的長達兩年的戰爭。雙發不僅投入大量兵力,而且不少當時名將都參與其中,但是這場大戰卻有些“虎頭蛇尾”,真正的主力對決僅僅兩個月後就草草收場,曹操主動退出漢中,放棄了與劉備死磕,從而使得劉備得以佔據漢中,進位漢中王,為後來的蜀漢政權奠定了疆域基礎。

漢中之戰的背景

漢中之戰的背景是曹操經略關中和西南,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基本放棄了對南方的孫劉聯盟的進攻。在意識到孫權和劉備是難啃的骨頭之後,他選擇了較為適合他強大騎兵和步兵發揮的關中作為新的進攻目標。

  • 公元211年,赤壁慘敗的曹操經過三年的休整和準備,派遣鍾繇討伐漢中的張魯,激反了在關西的馬超和韓遂,由此引發曹操與馬超等人的潼關之戰。當年9月,曹操軍大勝,由此曹操平定關中。

  • 公元212年,因為東線戰場的壓力增大,曹操率軍回師東線,導致西涼的馬超死灰復燃。公元213年,馬超被楊阜等人擊敗,曹操徹底佔據關中。

  • 公元215年,曹操開始進攻割據漢中的張魯,當年年底,張魯投降,曹操奪取漢中之地。同時曹操派遣大將張郃進攻劉備的益州。

  • 而作為曹操的勁敵劉備則在赤壁之戰後迎來了“事業的快速上升期”。公元209年劉備奪取荊州的江南四郡,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並在第二年雙方關係破裂,劉備開始進攻四川。214年,劉璋投降劉備,使劉備得以佔據四川。到215年,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傳來,本來因為矛盾激化,隨時可能爆發衝突的劉備和孫權緊急議和,雙發平分荊州,劉備趕回四川老巢應對張郃的進攻。

  • 公元215年,與孫權議和成功的劉備緊急趕回四川,率領張飛在瓦口關擊敗張郃,守住了自己的大本營,隨後在法正等人的建議下,劉備開始準備奪取漢中之地。

漢中之戰的經過

兩年後的公元217年,準備已久的劉備開始向漢中進攻,以奪取自己老巢益州的門戶,確保未來的蜀漢政權的門戶安全。於是一場持續兩年之久的大戰就正式打響了,這場戰爭雖然不如官渡、赤壁和夷陵等三場戰爭有名,但是從投入兵力和參戰將領來看,都可以算是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戰爭。

  • 第一階段:公元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等人進攻下辯,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抗,漢中之戰正式打響。戰爭持續到第二年,結果後起之秀曹休識破張飛的計謀,擊敗了張飛所部,陣斬吳蘭、雷銅,張飛、馬超率軍退走。隨後劉備又調陳式進攻馬鳴閣道,又被曹軍名將徐晃擊敗。第一階段可謂劉備完敗,但是戰爭有了越打越大的趨勢,劉備早就親自參戰,曹操也坐不住了了,公元218年9月,曹操率軍抵達長安。

  • 第二階段:公元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在定軍山紮營,漢中曹軍主帥夏侯淵親自領兵前來爭奪定軍山。劉備派黃忠攻打夏侯淵,兩位名將率軍展開短兵相接的血戰,最終曹軍主帥夏侯淵和益州刺史趙顒都被黃忠斬殺。漢中曹軍頓時失去主帥,一時軍心惶恐,曹軍退守陽平關並推薦張郃暫代主帥之職。故此第二階段劉備勝利。

  • 第三階段:劉備乘勝進攻,但是漢中曹軍堅守不戰,雙方陷入相持,公元219年3月,曹操親自率領的大軍進入漢中,準備親自與劉備展開正面對決。

  • 第四階段:雙發主帥進入相持,一時難以得到突破,此時黃忠與趙雲相約襲擊曹操的糧草。但是曹操有所防備,導致黃忠陷入重圍,趙雲當即領兵救援,救出黃忠之後,又上演了真實版的“空城計”,嚇退曹軍之後趙雲乘勝追擊大敗曹軍。不久曹操率軍主動撤出漢中,名將雲集,兵力投入巨大的漢中之戰的主力決戰只進行了兩個月就草草收場。劉備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全面佔領了益州的門戶漢中,同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奠定了後來的蜀漢政權的疆域基礎。

曹操退兵的無奈

漢中之戰曹操主動放棄漢中,同時失去了曹軍西線的主帥夏侯淵,可謂損失不小。但是劉備軍並未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雙發如果死磕下去,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但是曹操為何放棄漢中主動撤軍呢?

  • 曹操的雄心減退了?有人根據史書中曹操拒絕司馬懿建議繼續進攻益州的記載,認為當時的曹操已經雄心減退,不願過多爭奪,進而放棄漢中。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盡全面,畢竟當時曹操的猶豫是在公元215年剛剛奪取漢中之時,而且猶豫的時間也極短,當然這種短暫的猶豫就喪失了最佳的戰機。此後的曹操仍然征戰四方,對孫權和北方的匈奴都有軍事行動,絲毫沒有所謂雄心減退的跡象。

  • 法正的觀點才是曹操的無奈:公元217年,法正建議劉備進攻漢中時就曾經對曹操佔據漢中之後沒有立即進攻益州進行了分析。他的觀點非常明確,曹操沒有立即進攻益州的主要原因不是曹操不夠聰明,而是力有不逮。後方不穩和多線作戰才是曹操無力進攻益州和後來主動放棄漢中的最大原因。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三國志法正列傳》
  • 四線作戰是曹操的最大顧忌:漢中之戰期間,曹操雖然佔據整個中國北方,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從西到東,分別有四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對曹操的控制區域有著較大的威脅。在四川和漢中一帶是劉備率領的未來蜀漢政權的主力軍隊;荊襄一帶還有關羽率領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日後曾靠水淹七軍,威震中原,險些逼的曹操遷都逃跑;緊鄰關羽所部的是東吳名將呂蒙率領的軍隊駐紮陸口,這支部隊是從赤壁之戰時跟隨周瑜、後由魯肅統轄所部;最後在建業有孫權親自統領的東吳主力。這四路大軍都是當時最具戰鬥力的軍隊,任何一支都不是曹操可以輕言獲勝的軍隊,因此曹操自己統率的主力軍隊如果深陷西南戰場的話,孫權、呂蒙和關羽所部一同北上,曹操的根基中原腹地就很可能會被攻破。因此曹操不敢於在西南戰場與劉備死磕。

  • 西南戰場曹操難以速勝: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利器是強大騎兵部隊和人數眾多的步兵。但是這些優勢面對南方的長江天險卻有心無力,因此曹操轉而進攻關中,平定關中之後,曹操又進一步奪取了當時由張魯佔據的漢中。但是這次征討漢中也讓曹操充分認識到了西南山地對騎兵同樣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他敢於欺負沒有什麼能力的張魯,但是面對同為梟雄的劉備,他沒有這個信心。因此當他在漢中之戰中與劉備進入對峙之後,曹操就已經知道自己速勝的可能很小,繼續打下去就是長期的持久消耗,而自己後方根本沒有劉秀當年攻蜀時那麼穩固,南方還有一群虎視眈眈的敵人,所以他才會發出“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的感嘆。其實他的內心一定是從全局分析了自己與劉秀攻蜀時的不同,所以才會化用劉秀“得隴望蜀”的典故。

  • “篡位大業”使曹操不敢於冒險: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曹操是否有自己篡位的想法,但是至少為他自己的子孫篡位做準備這件事,曹操肯定是要做的。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預感自己很難一統天下,所以他開始採取穩健的措施來應對南方的孫劉聯盟,雖然也有進攻的行為,但是總體而言曹操不會孤注一擲的冒險,經常是大戰幾個月,然後就“友好而默契”的各自退兵了。如此謹慎的曹操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再遭遇大的失敗,依靠過往積累的軍功不斷為自己加官進爵,直至走到離篡位稱帝只差一步,最後的臨門一腳曹操選擇了讓自己的兒子曹丕去完成。

綜上,由劉備主動挑起的漢中之戰,曹操因為多線作戰和內部不穩等因素無法全力投入與劉備死磕,所以曹操權衡利弊之下,只能無奈的放棄漢中,畢竟如果與糾結與漢中,就可能要讓孫權、關羽等人奪走中原腹地,兩者相較之下,漢中這個“雞肋”就只能放棄了。


圍爐品茗人


赤壁之戰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最好的統一時機已經失去。當時孫權具有江東,劉備在西南發展迅速,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戰後天下的局勢已經變化,雖然在收付漢中後,益州震恐但若想征服益州也並非易事。而且此次的西征目的已經達到,得隴望蜀的結果很可能想赤壁之戰的結果。原本荊州以佔,面對北方士兵並不熟悉的南方戰場,依然選擇進兵的結果就是戰敗,荊州得而復失。如今也是可以做類比的。

  加之對於漢中駐地的軍隊曹操本就忌憚,在曹操的戎馬生涯中涼州軍的戰力是曹操所害怕的。征服漢中已經十分不易,既然功德圓滿何苦在挑起戰勢。更重要的是當年赤壁戰敗之前曹操在朝廷的聲望達到頂峰,戰敗以後朝臣動搖,曹操不得不注意來自朝廷上對於自己的變化。漢中征服的成功使得曹操的威望再一次到達頂峰,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既然政治目的達到了軍事上的最初目的也達到了,何必要擴大戰勢,如果贏了自然沒有話說,輸了還要在自己年老的時候再一次經受一次政治危機,外部如果乘虛而入,恐怕損失難以估量。

  並且劉備新入益州短期內不會起兵(最後還是起兵了,不過是劉備新的謀士法正力主,諸葛亮並不同意,如此看來也算曹操算準了劉備諸葛亮但沒有算準法正),孫權還在鞏固江東基業,短期不會興兵。如果偷雞不成造成政治危機,那麼孫劉又會聯合,因此曹操退卻了。孫劉聯軍之間的事情曹操不會不知道,兩家的矛盾會激化的,前提是不能將自己塑造成雙方共同的討伐對象,也不能讓他們有可能乘虛而入的政治機會。可以看出此時的曹操真的老了,萬事以平穩為主對於同一已經不強求了。


李一般般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期一次著名的遭遇戰,這次戰役的規模絲毫不亞於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樣的大戰役,從雙方的參戰軍隊來看,這次戰役曹操和劉備勢力基本上都出動了自己能調動的最強陣容。劉備方面的五虎大將除了關羽之外全部參加了這次戰役,而曹操也親自帶領大軍來進攻漢中。

在漢中之戰爆發之前,劉備和曹操都進行了自己最後的擴張,劉備佔領了益州地區,而曹操則是擊敗了西涼軍閥,並且佔領了漢中地區。漢中地區是蜀國的門戶,所以劉備一定要得到漢中,而曹操則是要守住漢中,因為有了漢中曹操就可以非常容易進攻蜀漢,在鄧艾和鍾會滅亡蜀漢的戰役中,漢中失守不久蜀漢也就滅亡了。所以能夠守住漢中,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失去漢中的話,蜀漢的政權就會不穩定。

而曹操方面則是想攻滅蜀漢,曹操在之前派遣張郃進攻了巴郡地區,但是張郃被張飛擊敗,因此劉備決定乘勝追擊發動漢中之戰。在漢中之戰前期,劉備的悍將馬超和張飛帶領的部隊被曹洪擊敗,損失摻重,但是劉備的軍隊也乘著夏侯淵救火的時候,斬殺了夏侯淵。而等到曹操親自領兵到來之後,雙方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鬥,只有趙雲和曹操軍隊爆發了一場小規模戰鬥。

但是奇怪的是,在漢中之戰處在相持階段的時候,曹操卻主動放棄了漢中。那麼曹操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漢中呢?很多人認為是劉備擊敗了曹操,但是從後面曹操退兵比較從容,而且曹操方面除了夏侯淵之外並沒有大將傷亡來看,劉備只是在一些小規模戰鬥中擊敗了曹操,雙方並沒有爆發大決戰。

曹操的實力要遠強於劉備,曹操擁有北方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曹操統治區域的農業發達,而且曹操的統治區的人口眾多,漢中之戰後期,蜀漢已經到了男子都到了戰場上打仗,女子都在搞戰略物資運輸的程度。可以說這時候的蜀漢是缺乏持續作戰能力的,一旦拖得時間長了,蜀漢就會失去補給。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主動退兵呢?

曹操雖然是主動退兵,但是他把漢中地區的老百姓都遷走了,也就是說劉備佔領了漢中只是增加了領地,並沒有改變有生力量的對比,所以劉備得到的僅僅是一個空城。而且這時候曹操來自其他戰線的壓力也比較大,荊州地區有關羽虎視眈眈,合肥地區有孫權的軍隊,所以曹操這時候實際上是三線作戰,所以曹操非常急於改變這個情況。

還有一點可能是曹操身體的原因,漢中之戰不到一年曹操就病逝了,這時候的曹操身體很可能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能保證長期進行決戰。劉備是曹操一生的對手,他是非常難纏的,而劉備手下也都是一幫悍將,並且這時候劉備還有關羽集團在荊州地區,隨時能讓曹操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從後面關羽的戰績來看,如果這時候曹操還陷在漢中之戰的泥潭裡面,關羽甚至可能一舉攻破襄樊,進攻許昌。

曹操退兵的時候應該是考慮到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劉備的能力比較強,另一方面劉備在小規模的戰鬥中取得了好的戰績,還有就是自己有陷入兩線作戰甚至三線作戰的風險,所以這時候的曹操為了保證自己統治區的穩定,只能先讓出來漢中,果然劉備佔領漢中之後就一直打理這個爛攤子,而孫權看到劉備做大,也主動和曹操和談,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反而成為了一支孤軍。可以說曹操放棄漢中是非常精明的戰略方針,他讓魏國變被動為主動,並且成功的削弱了蜀漢。


噼裡啪啦嘞


首先我有個疑問,漢中之戰,曹操是主動放棄漢中麼,他不是前後投入了近六十萬大軍和劉備十幾萬大軍打了兩年之多,自己家的大將夏侯淵戰死,最後還中了諸葛亮的瞞天過海計,被趙雲偷襲本部大營,中箭,差點完了,大敗而歸,被迫放棄了漢中,何來主動放棄這一說。




乾淨利落


漢中之戰,討論過很多回了。這場戰役是曹操有生以來親自上戰場的最後一役,就像他的詩中所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束卻使他“烈士暮年,壯心已已。”

公元219年3月,漢中之戰打響到最後一個階段,主帥夏侯淵戰死,坐觀長安的曹操決定親赴前線來與劉備做一個了斷。但是,戰況也不盡如人意,劉備躊躇滿志,甚至放話給魏軍:“漢中我志在必得,你曹操來了也改變不了什麼。”此後,曹劉雙方一直對峙未戰,但是漢中之戰的最後一個轉折點漢水之戰打響,曹操到達漢中陽平關之後,將大量糧草屯與北山之下,黃忠知道後去劫糧,在約定的時間趙雲沒見黃忠回來就帶領了十幾個人去查看情況,但是恰巧遇到曹軍大量人馬,趙子龍一身是膽,當曹軍追到趙雲營寨之時,他讓守將張翼敞開大門,偃旗息鼓,自己單槍匹馬面對曹軍,曹軍大驚,以為有埋伏停止了進軍,此時趙雲讓將士擊鼓進軍,將曹軍打的打敗,還劫了北山的糧草。

漢水之戰後,曹軍氣勢全無,前面主帥戰死,這又被劫了糧草,還有幾位大將戰死,王平等人又投降了,東北劉封又叫著攻打巴蜀東三郡,疲憊不堪的曹操,將漢中的老百姓遷走到三輔地區後,主動退兵,讓出了漢中之地。

在220年1月,曹操病死,也許在漢中之戰時,他的頭疼病就已經開始困擾他了,所以,曹操當時的身體情況也是一大原因。


讀史思辨


很多時候你不得不相信有國運一說,當時的蜀國士氣正盛,戰爭的三大指標中,將士用命、謀士策劃、主帥意志力方面,蜀國無疑都是力壓曹魏的。

漢中之戰是蜀國軍事集團的巔峰之戰

開展漢中之戰時,是蜀國軍事集團全盛時期的巔峰之戰,劉備剛剛拿下西川,士氣大振,文臣武將躍躍欲試要和曹魏集團在漢中一戰。而曹魏軍事集團的領袖曹操有頭疾,且年事已高(劉備進攻漢中時,曹操已經64歲,兩年後薨逝於洛陽),曹操面臨著軍事上劉備集團的挑戰,政治上更是腹背受敵,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已經開始轉成劣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政治紅利消失,優勢轉成了弊端。

曹魏集團的兩個核心(曹操和漢獻帝),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核心?士大夫和將領到了必須選邊站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要趕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趕回許昌,完成“進魏王”這一重要政治舉措。

政治很重要嗎

政治在那個時代真的很重要,在漢朝,人才的選拔靠舉薦,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士族集團,士族集團推薦的人才在漢朝世代為官,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和士族集團的混合體。他們相當多的人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的幾位大謀士都是反對曹操篡漢自立的。

曹魏集團當年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在曹操進魏王后,以及劉備的“劉皇叔”、“衣帶詔”的攻擊下變成劣勢。

曹魏集團面臨著分果果的時候,而劉備集團還在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上下同心,將士用命。應該說劉備集團當時上下的三觀相合,而曹魏集團面臨著思想轉變的過程,國運不言而喻。

64歲的曹操已無戰心

曹魏軍事集團經歷了先勝後敗後,進入僵持階段,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漢水之戰,曹軍損失慘重,士氣動搖,糧草也折損大半。當時已在暮年的曹操已無戰心,要趕回許昌完成政治更替,鞏固後方。

我是喜歡聊三國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所謂‘漢中之戰’是這麼個回事:

公元219年的正月,劉備大軍機動到了定軍山,要套路夏侯淵率軍出關前來與之爭奪,之後再來個聲東擊西將其斬殺掉,使曹軍防線崩潰,陽平關失守。副將張頜依賴郭淮計策,收攏敗軍在漢水北岸駐紮虛張聲勢,劉備也擔心強渡漢水會被半渡而擊,所以沒有渡河追擊。


誰想到了3月曹大官人親率援軍趕至漢中,劉備依託陽平關堅守不出,說啥也不好使,就是不出來,氣死你!後派趙雲、黃忠切斷曹軍糧道。雙方對峙4個月,你想4個月,多少糧草,都是錢啊,老曹始終無法突破劉備防線。這時孫權這廝又在圍攻合肥,進攻南郡的曹仁部也被關羽擊敗後包圍於襄樊。無可奈何之下,老闆曹被迫從漢中退兵。


老實說,老曹真沒有什麼做錯的地了。當時沒什麼好的攻城手段,當對方兵力充足堅守不出時,可以使用的辦法有限。


想一想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大敗都是長期對峙的結果,那時不像現在,幾個小時所有東西都到位,沒有這個機動能力,對方在城內以逸待勞,處境安全,要是現在,絕對困死了,但那時沒招啊,曹方在城外隨時會被襲擊,長期對峙不僅途耗錢糧而且士兵懈怠後會被對方抓住破綻,十分危險的,風險極大,沒能戰死,早就餓死了。

所以啊老弟,只能及時退兵唄,減少損失啊。


糊里糊塗的蟲


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的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損失了夏侯淵等大將,但總體兵力還是勝過劉備,實力比劉備雄厚不少。但是相持了一段時間後,曹操還是選擇退兵了,讓劉備最後獲得了漢中---益州的門戶。

其中各種原因頗多,一個是關羽和孫權在背後虎視眈眈。孫權的合肥方面曹操安排了忠義的張遼等數將守衛。但是關羽的襄樊一路,曹家將守衛,曹操似乎並沒有把握,所以後來才有曹仁抵抗不住關羽,曹操產生遷都的想法。

其次漢中相持2年,士氣低落,糧草爬過秦嶺高坡也非常困難,最後烈士末年的曹操,心焦力瘁,最終選擇了退卻。

果然,漢中之戰後一年,公元220年,曹操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