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绘本对于大多数的家庭和老师而言,都是通过讲读来启发孩子思维、培养孩子早期阅读习惯的重要媒介。但是,绘本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其实并不只有一种,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有趣的形式——绘本+戏剧。


绘本和戏剧有着天然的共性。


想想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男孩是不是都曾假装过自己是奥特曼,女孩是不是也经常装扮成“Elsa”来“施展魔法”。对于孩子而言,不论他是几岁,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渴望舞台的“戏精”。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扮演奥特曼和elsa的孩子们


他们喜欢装扮,喜欢音乐,喜欢被人注目,甚至连用话筒发出声音也时常让他们向往不已,而这些都能在绘本戏剧中一一实现。戏剧活动让孩子的天性得已舒展,而兼具趣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绘本则为孩子的戏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蓝本和源泉。


当教师将绘本与戏剧两者结合在一起,能使原本静态的图片变得更具有动态性,并通过这种立体的绘本剧演出,打破孩子的思维局限,让儿童敢于联想和相像,敢于表达和扮演,进而达到帮助孩子成长的目的。


实用案例

案例绘本《爱心树》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爱心树封面图

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 出版社:爱心树童书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又耐人寻味的绘本。用简洁的文字和黑白的线条讲述了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


年幼的孩子来到树下,大树陪他游戏,大树很快乐;

孩子长大成人需要金钱,大树付出了所有的苹果,大树很快乐;

男孩人到中年需要建房子,大树献出了所有的枝条,大树很快乐;

男孩逐渐老去想要造船驶向远方,大树送出了它最粗壮的树干,大树很快乐;

垂暮之年的孩子再次来到树下想要休息,大树奉上了最后也是仅有的树墩,它依然很快乐。


长久以来《爱心树》看成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故事中的大树像是母爱的化身,无私地为孩子奉献出一切。

绘本中的大树从象征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虽然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但是却用自己的身体变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来满足男孩所有的愿望,这时它不再是一颗单纯的“树”,它的一部分变为了房子,一部分变为了小船,从葱葱郁郁的壮年到垂垂老矣的树墩,跳出静止的图片,大树的一生其实充满了“动态”的表达。


从这一点出发,基于角色的特性,设想出了“雕塑”的戏剧游戏。具体流程如下:

01.调动回忆

教师询问孩子最近一次是在哪里见过大树。

02.促进联想

询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大树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从树枝、树叶、树干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03.联想与现实结合①

得到回答后,拿出几根枝条(带着嫩绿树叶或长着新芽的都可以),传给所有学生触摸和观察,让他们感受当前季节树枝的纹理和特点。

04.引导探究

教师拿出铅笔、木梳、一次性筷子、木雕等物品进行展示,询问这些物品的共同点;

引导出“木制品”的概念。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05.联想与现实结合②

询问孩子还知道哪些木制品?

可能得到:牙签、座椅、积木等回答。

06.促进想象①

教师示范自己扮演一颗树木,让学生决定教师的身体部位该如何与树木的部位相结合。如手臂和头是树枝,五指是新芽,身体是树干,脚趾是树根。

07.促进想象②

教师示范自己扮演一只巨大的铅笔,流程如上一步。

08.分工与合作

分组,将孩子分为两组

一组来表现树木,可以称之为大树组;

一组来表现木制品,可取名为木制组;

两组的名字可由学生和教师商定。


通用流程结束后,接下来是具体的组内流程:


大树组

01. 讲述“雕塑”的游戏规则,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树,大树的基本特点是静止不动的。

02. 让学生轮流来扮演一颗树木,可以是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品种的树木,教师不直接命题,引导即可,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同时让台下的学生对表演进行猜测。

03. 接下来将学生按照“春、夏、秋、冬”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可以共同演绎同一棵树木的情景

,如站在阶梯上通过多支手臂表现茂盛的树木。也可以分开表现不同情景下的同一颗树木。教师只做季节的命题,不做具体形态的命题。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04 引导学生将4个季节小组与《爱心树》中大树的几次形态相联系,如男孩需要枝条做皇冠时,是春季的树木,男孩需要金钱时,是长满了苹果的秋天的大树。

05. 引导学生感知并表现出大树的情绪,书本反复说大树是快乐的,但为什么大树会快乐呢?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出来,如可通过五指朝上和轻微的抖动表现出大树的快乐。


木制组

01. 讲述“雕塑”的游戏规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木制品,同样的,木制品也是静止不动的。

02. 让学生轮流扮演木制品,可以是不同形态的同一种物品,如完整的新的铅笔和被削过的铅笔;放置好的木椅和歪倒的木椅等,同时让台下的学生对表演进行猜测。

03. 将孩子按照“2人,3人,4人,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演绎同一种木制品,如木制书桌,房子等。教师只做人数的限制,不做具体形态的限制,但可以对孩子的表演进行指导。

课研教学 | 绘本和戏剧的天然共性,教案案例《爱心树》分享

04. 引导4个小组的学生与《爱心树》中出现的木制品相联系,通过肢体表现和相互的配合表演出如木制皇冠,房子,小船等的造型。

05. 引导学生想象这些脱离了大树的木制品的心情,虽然大树是快乐的,那么这些由大树的身体制造出来的木制品是否也是快乐的呢?


接下来将大树组和木制组的孩子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师的口号,由学生按照绘本内容将不同季节的大树和不同人数的木制品连接,完成《爱心树》中不同的场景演绎,可通过旁白和音乐加深学生对这本书的情感体验。

同时,为了扩展孩子的想象,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丰富书中的场景,如果觉得角色不够丰富,可以增加叽叽喳喳欢笑的小鸟,路过的一条小蛇或者在树下捡苹果的狐狸。不仅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更加动态和立体,也增加了很多肢体模仿和表演的锻炼。


这个戏剧的玩法,我们称之为“一起做雕塑”,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雕塑”,通过教师的口令定格成不同的造型。

在戏剧课堂中,无论孩子的年龄层次,对这个游戏都喜爱非常,他们总能通过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雕塑来。学生们在游戏中能快速地沟通,因为有着共同的目的,会更加懂得该如何相互配合。


但教师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未能按照“剧本”表演出你心目中的形象,应首先询问他们这么表演的原因,而不是立即进行批判,在了解原委后,甚至可以改动剧本,毕竟比起完全的“照本演出”,学生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所激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习得的团队合作能力才是放在首位的。


创意支持:晶晶

撰稿:王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