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古人們常說“不時不食”,講究的就是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這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徵,同時也是人與自然相契合的重要一步。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如今春意正盛,今天就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把握春的生機,讓身體活力重生!

吃春菜

1吃香椿健胃理氣

春天吃香椿,能清熱解毒、健胃理氣,還有潤膚明目、殺蟲的功效。中醫認為,香椿能緩解瘡瘍、脫髮、目赤、肺熱咳嗽等健康問題。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香椿可謂是春天的時令名品,可健脾開胃、增加食慾、抗衰老和補陽滋陰的美食。

2吃菠菜解毒防燥

菠菜雖然一年四季都可食,但以春季食用最佳。“春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而且對防春燥頗有益處。所以,春天不妨多吃一些菠菜。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3吃春筍滋陰消食

春筍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纖維素含量高。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中醫認為,春筍能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現代醫學證實,常吃筍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

4吃蔥蒜殺菌防病

蔥、蒜不僅可調味,還可增進食慾、助春陽,並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而春天的蔥和蒜是一年中營養最豐富、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推薦大家平時在做菜時,不妨多放一點蔥跟蒜,不僅提香還能殺菌。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養生要順應時間,吃東西也要順應時間。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春季最佳粥方!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食用。

喝春粥

1枸杞山藥粥

【材料】:枸杞子20克,鮮山藥100-20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粳米加水提前泡半小時,鮮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泡好的粳米放鍋中加適量的水煮開,改小火加入枸杞子、山藥塊一起熬成粥,放入適量紅糖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補肝腎,益精血,用於陰血虧損。

2芡實茯苓粥

【材料】:芡實15克,茯苓10克,粳米適量。

【做法】:將芡實與茯苓搗碎,加水適量,煮至軟爛時,加入淘淨的粳米煮成粥。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補腎填精,通利水道,用於腎虛氣弱,小便不利,浮腫,尿液混濁等症。

3參苓粥

【材料】:人參3-5克(或黨參15-30克),茯苓15-20克,生薑5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人參(或黨參)、生薑、茯苓切薄片,浸泡半小時,煎取藥汁,將藥汁與粳米同煮成粥。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益氣補虛,健脾養胃,宜於體弱易倦乏力及食慾差者。

【注意】:高血壓者不宜用人參,服用期間,不要同時服用蘿蔔,以免降低人參的治療作用。

4黃芪粥

【材料】:黃芪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取黃芪加10倍清水浸泡半小時,連水一起燒開,中火煮30分鐘,將藥汁潷出備用。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後煮15分鐘,再次潷出藥汁,將兩次煮的藥汁放在一起,放入約100克的粳米,煮成稀粥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補氣生血,用於少氣懶言。

5山藥粥

【材料】:山藥片45-60克(或鮮山藥100-20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山藥片(或鮮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與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補脾益胃,強壯筋骨,用於脾胃虛弱,納氣乏力。

6核桃茯苓粥

【材料】:核桃25克,茯苓25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核桃取仁與粳米加清水煮成粥,把碾壓成粉狀的茯苓倒入,攪勻,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益脾除溼,補腎固精,用於老年體弱乏力。

7小麥粥

【材料】:小麥30-60克,粳米60克,大棗5枚

【做法】:將小麥洗淨後,加水煮熟,撈去小麥取汁,再入粳米,大棗同煮成粥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養心神,止虛汗,補脾胃,用於心氣不足,心悸,怔忡,失眠,自汗,盜汗,脾虛洩瀉。

8山萸肉粥

【材料】:山萸肉15-2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山萸肉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春意正盛教大家吃一些時令“春菜”,根據體質選擇,把握春的生機


【作用】:補益肝腎,澀精斂汗,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痠,遺精尿頻,虛汗不止,腎虛帶下。

據《黃帝內經》記載養生的基本原則:順應自然。要注重應時、應景、應季、應地,遵循自然規律,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