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中國古代有過數百位皇帝,其中平民出身的僅有兩人,一個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另一個則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以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兩位皇帝,但其實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在這種身世的傳奇性上也不遑多讓。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如果說劉邦開局是一把鋤頭,朱元璋開局是一根棍一支碗,那麼劉備開局就是一雙草鞋一張草蓆,他年少時候只能跟著寡母一起地攤當小販,以此獲得一些微薄的收入來養活自己,但是後來他成功“逆襲”,從一個不起眼的地攤小販成為了開國皇帝,完成了一個近乎不可能實現的絕地反殺,是什麼讓他做到的呢?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有一個很大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劉備並非劉邦、朱元璋一樣的平民百姓,他的身上流著皇室宗親的血液,他是“中山靖王之後”,天然有著大義的名分,在大漢崩亂的那些年頭裡,這個出身讓他獲取了很多強大的資源,比如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投曹操而投劉備,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想要“興復漢室”,而劉備的出身讓他天然帶有“漢”的名分。

當然,我們知道在那一個亂世之中,身為漢室宗親的人多了去了,光是劉備村子裡就至少有數百人都是漢室宗親,另外還有劉表、劉璋那樣強大的諸侯,理論上來說他們都有可能繼承“漢”的名分,比劉備更能實現一番事業,為何最終卻只有劉備做到了,而他們沒有做到呢?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這就涉及到了劉備本身所具備的特質,正是他身上獨特的特質,讓他在無數次失敗堅持下來,最終得以走向成功。具體是哪些特質呢?我們可以從他在“三顧茅廬”時,對諸葛亮所說的話來進行理解。

公元207年的春天,漢左將軍劉備見到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這段話中表現出了劉備5個極其優秀的特質,第一個是遠大的理想,第二個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第三個是清醒的自我認知,第四個是永不言棄的精神,第五個是善於請教的謙卑。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劉備並沒有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當時天下崩亂,帝國的和平與強盛蕩然無存,百姓們的幸福生活漸漸成為幻夢,哪怕只是求一個安居樂業都看似遙不可及。朝堂上奸臣小人橫行,皇帝本人也成為了傀儡,有志之士大多遭到打壓,各種不公平的事情時有發生,若是見得多了,哪怕是不同流合汙,也難免會心灰意冷,但是劉備沒有,這個時代確實很壞,那麼我就努力讓它變好吧,這是他的理想。

有理想並不意味著已經實現理想,在大多數時候,理想有多麼光輝遠大,那麼在實現理想的路上,就有多麼的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劉備從184年的黃巾平叛起,先後經歷多次生死之危,好不容易有點地盤,又被呂布、袁術、曹操等人多次打敗,最終只能夠寄居在劉表的荊州,儘管多次失敗,前途渺茫,他始終都有在堅持不懈的努力。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努力了那麼多年,但結果卻不盡人意,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劉備並沒有指責上天,也沒有抱怨命運,說一些類似於自己家世不好,所以多次失敗,若是有曹操那樣家世就早成功了之類的話,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說是因為自己“智術淺短……至於今日”,正是由於自己在智慧、能力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很多事情沒有做到最好,導致了今日的窘迫不堪,這是劉備清醒的自我認知。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寄居在劉表麾下的時候,劉備經常應邀去參加一些華麗的宴會,某次宴會時中途去上了趟廁所,回來的時候臉上淚痕清晰可見,劉表驚問緣由,劉備說:“我以前騎著馬南征北戰,大腿上都是精悍的肌肉,如今長期鬆弛,大腿上已經長了肥肉,見到以後很是悲傷,時間過去了很多年,可是大丈夫的功業不知何時才能實現,所以心中悲傷……”哪怕是最為艱難的時候,他依然時刻記得自己心中的理想,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這是他“志猶未已”也就是永不言棄的精神。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有著遠大的理想,可是自己用了很多年都沒有成功實現,也就是說自己以往的方法可能存在問題,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功成名就的劉備,面對著眼前27歲的小青年諸葛亮,非常恭敬誠懇地請教:“君謂計將安出?”您說應該怎麼辦呢?

願意向年紀、資歷不如自己的人,發出真誠的請教,這也就是孔子所謂的“不恥下問”,它的本質是一種心態上的謙卑,心中不具備有極其強烈的自我,所以能夠實現對自己的否定,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收一切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這是劉備的善於請教。

從地攤小販到開國皇帝,是什麼讓劉備成功“逆襲”?

諸葛亮正是從劉備的問話中,看出了他的那五個特質,認定他是可以幹一番事業的明主,才給了那一個著名的回答“隆中對”,讓劉備開始真正走向成功,最終成為了漢昭烈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