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疾涩”是指书写的“快慢”吗?

隔壁老王说三国


行笔的疾涩有快慢的意思,但不等于快慢。快慢专指速度。如果把行笔只简单的说成是“速度”就显得粗俗或不完整。“疾”有快的意思,也有“成竹在胸”的意思!比如:奋笔疾书。用“疾”字来说明行笔的速度比用“快”字更更精准、更有内涵!“涩”字也有慢的意思。但“涩”的内容更丰富。对形容书法艺术用”疾涩”说明行笔速度比用“快慢”说明行笔速度要更贴切、更富有文彩、更耐人寻味。如图所示,感觉疾涩……





周辉明心迹


中国书法有许多玄妙而又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东西长期伴随书法理论及书法审美的发展,如影随形。比如衄挫、使转、藏头、涨墨、擒纵、欹侧、抵牾等等,当然还包括题主提问的这个“疾涩之道”。

最早提出“疾涩之道”的人是汉代名臣蔡邕,蔡邕说:“书法之妙,得二字,一为疾,一为涩。”,此观点得到大多数书家广泛认同,因此蔡邕之后“疾”和“涩”便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

那么,什么是疾,什么是涩呢?

蔡邕认为“疾”就是疾势,而“涩”就是涩势,“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通俗来讲,“疾”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涩”就是越是遇到挫折,越是奋力前行,是在个人意志遭到挫折后生出更强大的意志力来战胜平庸,审慎前行。

疾和涩是书法美学的一对主旨概念,是发现书法形式美的重要规矩。疾涩与用笔的快慢相关联,但不是简单的快与慢,在疾涩之中,要以涩为主,以集为次,在疾中求涩,就是将顿挫的美感和飞扬的气势连结起来,使得疾涩矛盾的两方面实现统一和谐。

我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宜刻意寻求所谓疾涩之道,而应该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书法中这些奇怪的词语,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不断临帖,笔耕不辍,随着对书法理解加深,自会逐渐参悟并融会贯通,给自己的书法艺术增光添彩!


永书101


"涩″是运笔效果,"疾"是指笔势流畅。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说:"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涩笔法是指运笔不一滑而过。笔毫应在笔画中线不断提按,顿挫,有阻力的前行。自然力透纸背,整体效果无凝滞之势,沉着中见飞动。

蒋和《书法正宗》中说:"迟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此言得势也。″

笔力深入纸背,须遒劲,有飞动之势字才活。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中的书法,沉着中见飞动,飞动中见沉着。

(上图为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对于“疾涩之道”,首先要指出的一点,大多数初学者都认为“疾涩”是指的“快慢”,其实不然。

我们平时写字的时候都能够体会到,如果用笔仅仅是快,点画一带而过,就会显得浮滑,浮滑则俗。如果用笔仅仅是慢,那么写出的点画,就会显得臃肿无力,毫无生气可言。

既然如此,“疾涩之道”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汉代蔡邕最初提出“疾涩”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认为,书法技法之妙,在于得“疾涩”二法。如此,便可提升线条的质感与力度。此后清代刘熙载也说:“古人论书法,不外疾涩二字”。但之后也强调:“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蔡邕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又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由此可见,“疾涩”是指的笔势。“疾势”如鸟啄食,短促有力,又有曲折之势。“涩势”如收快马的缰绳,在快行中收力。

正确理解“疾涩之道”,需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执笔轻便而沉实,运笔以逆势涩进。

在执笔技法上要做到“涩”,清代包世臣就总结过,“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即五指齐力,逆锋行笔。使点画书于纸面,遒劲有力,显险劲之势。

第二,运笔当快则快,不可乱,乱则失势。

“疾”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运笔狂驰则形势不全。要谨慎用力,节节推进。

第三,以涩为主,疾中求涩。

“疾涩”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书法中用笔的快慢叫"徐、疾",涩有慢的意思,但这不是侧重点,"涩"与“畅"相对,指用笔时通过如裹锋逆行等特定的方式,使得笔与纸之间产生摩擦的感觉,而非很流滑,使线质更为苍劲、拙涩。


依蘭居書法






凝惠名墨朱恒荣书书圣


和“缓、滑”相反的意思呗!



顺利36162


这个理解基本是对的。书法,包括正楷书写都要讲究一个速度,尤其是节奏问题,也就是“疾”和“涩”的问题,尤其是行书和草书,更加讲究这个节奏,就好此我们唱歌一样,有快有慢。为什么要讲究速度节奏呢?因为如果一个速度的话,书写的力度变化就小,线条的丰富性就没办法表达出来。不同的速度写出来的线条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速度比较快的线条,笔锋接触纸的表面比较均匀,墨渗透就比较少,相对来说就比较单薄一点,飘逸点,给我们感觉是飘逸流利华丽的感觉,如果用笔慢一点,笔和纸面充分摩擦,线条就比较浑厚。同时,“涩”除了表示速度之外,还表达线条的状态,给我们感觉是比较老辣,比较厚重,比较有力道,这还跟用锋、用纸、用笔有关。像林散之写的草书,他用的是长锋羊毫笔,比较细,写得比较慢,所以写出来的线条是比较瘦劲、中含、华丽、有力的。一般上,小的笔,按得重,写到笔肚甚至笔根,摩擦比较深,纸是皮纸一类比较毛糙的话,写出来的线条就给我们比较“涩”的感觉。还有,在书写过程中,手上有动作,有小的提按,有锋面的变化,那么线条表现出来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像张芝、怀素的草书,它是比较快疾的,作品就飘逸奔放,一泻千里。像黄庭坚、何绍基,他们用笔就比较慢,好像打太极一样,容易做很多动作,有抖笔,有线条的弯曲,大小的变化等等,给人的感觉就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书法,学习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夫,需要我们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可以达到!





文仰山人


疾和涩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是创造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则:疾涩与用笔的快慢有关系,但不等同于快慢:疾涩的关键是笔势,所以,古人特别强调用笔的“擒纵”和“操纵”:在疾涩之中要处理好行留的关系,在行处留,在留处行,且行且留,这是放纵和攒促的统一,是沉著与痛快的统一:疾涩之法涉及到书法笔法的诸多问题,比如对笔画中截的重视,要笔心实实到了,在提按变化中能笔笔中实而又能流动,故含有“曲”意,用笔千古不易等等:疾涩之中,要以涩为要:在疾中求涩,就是将顿挫的美感和飞扬的气势结合起来:书法家就是制造矛盾的高手,使得矛盾的两方面在完美统一中张扬了各自的特点,其理论基础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疾为阳,涩为阴,疾涩之道就是阴阳之道,疾涩之道蕴含阴阳精神!


守獨


书法中的所谓“疾涩",虽有行笔快慢之意,却非快慢的味。

疾,除行笔过程中含有迅急流畅之意外,更多的意思在于用笔干净、爽利,不拖泥带水。

涩,是在行笔的“慢“中,要在笔画中显示内在所蕴含的"劲"与"势"来,就好比汽车在行进过程中,突然来个急刹,车轮虽然不转动了,可惯性的冲势还带着它向前移动,那留在地上的轮胎擦痕,其原理就是书法中的涩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