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在豐水期和枯水期,在入海口的流量有多大差距?

可口可樂BOY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得了解一下河流的流量是怎麼測定的。簡單的地說,河流斷面(截面積)乘以河水流速,就得出了河流流量。

一般來說河流上的水文站都是選擇在河道表面變化不大的地方,水位的斷面面積是恆定值,再根據即時的水位高度,獲得斷面面積,再測出表層水與底層水之間的平均流速,最後計算出流量。

長江上的水文站較多,到了下游地區,長江入海口與黃河不同,海潮上漲後,頂託到南京附近,這一段是海潮感應段,這裡設置的水文觀測站,不再簡稱“水文站”,而屬於潮位站。

那麼哪一個水文站能反映出長江水文特徵呢?通常把大通(安徽蕪湖上一站)做為長江流域最下游的水文控制站,換句話說是長江最後一個重要水文站,大通水文站往下還有蕪湖、馬鞍山,水文站不能測出長江的流量了,因為有海潮成份。

位於長江潮區界的大通水文站的年平均流量為28380 m3/s(1950—1989年),摺合年平均徑流總量為8950億立方米,但因大通站至長江河口的範圍廣闊,其面積為103 117 km2,有淮河入長江水道,青弋江通揚運河等11條河流匯入,年平均徑流總量為426億立方米,以及太湖水系通過數以百計的港浦匯入長江,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43億立方米,加上大通站以上的徑流量,則長江入海徑流總量為9600億立方米左右。

上面這是計算出大通年平均徑流量,長江豐水期與枯水期在入海口處的流量有多大差距,我們用大通站反映出來,而長江在入海口因長江流量變化並不明顯,枯水期水少了,海水來補充,海水成分變多,反之,豐水期淡水成份多一些,也就是河口的鹽度在發生變化,長江的豐水期與枯水期水文特徵並不明顯。

大通站流量變化從兩方面來反映,一個是年際變化,一個是季節變化。就季節變化而言,長江夏秋季是豐水期,冬春是枯水期。豐水期佔全年流量的70.5%,枯季所佔比例只有30%左右。這是歷史數據,目前由於三峽水庫的調節,豐水期與枯水期差距大為減少,更多的是人為控制。

從年際變化來看,大通站流量波動更大,比如說1998年長江大洪水,而今年長江干旱,下游水量很少,統計1946年~2006年,最大流量為43100立方米/秒,最小為21400立方米/秒,相差了近一倍左右,而這個洪水年,洪季最大流量為64630,最小27800,後者是前者的2/5左右,這個枯水年最大為24430,最小為12150,二者又相差一倍。

從上面的這組數據表明,大通站有年際和季節變化波動都很大,容易出現大洪水,相反還會容易出現枯水年,就是一年之中,夏秋季比冬春季流量相差很大,這更能鮮明地反映出長江季風區河流特徵。


地理縱橫


洪水季節河口地區5到8萬立方每秒,枯水季節0.5到1萬立方每秒。因為嚴重枯水季節,鹹潮會嚴重影響上海水質,不過因為江陰大橋附近的峽口效應,雖然潮水可以上湧到南京,但是鹹水上不去鎮江。特別大的洪水季節,河口地區的洪水流量會達到12萬每秒(1870年),9.26萬每秒(1954年)。

長江河口水豐沙富,據大通站資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別為 92600米3 /秒、 4620米3 /秒、29300米3 /秒,年徑流總量9240億立方米。5~10月為洪季,徑流量佔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為枯季,佔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 ,年平均輸沙量為4.86億噸,沙量在年內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問道武當


十倍


無聊時候混混時間


去問問當地的水文專家呀,問我等普通網民不是白問了嗎!不只是我等普通網民,就是長江中游、上游的水文人員也不會了解長江入海口的水文數據嘛。別瞎問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