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尼克松此行一度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美关系由建国后的冷战对抗转向和解正常,因此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此次到访中国,除了要达成中美建交的政治目的之外,尼克松还抱有两个小心愿:一是尝一尝北京烤鸭,二是登上长城看看。

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登长城的前一夜,周总理在体育馆陪同尼克松观看乒乓球比赛时北京下起了鹅毛大雪。

为了保证尼克松总统可以在第二天安全顺利地登上长城,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北京市长发动了80万人彻夜清雪。雪不停地下,大家伙儿就一遍又一遍地扫。从钓鱼台到长城的烽火台将近70公里的路面上干干净净,不见一丝雪花——第二天尼克松登长城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民众在奋力扫雪

当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也不过是动员了30万群众,在得知中国动员了80万人清雪之后,尼克松表示惊叹和忧虑。因为他在这件看似微小的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与行动力——这是一种根植于民族骨血深处的足以令人胆战心惊的力量!

此次中国之行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给他深刻的思索,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必须在今后几十年之内,在中国还在学习和发展它的国家力量的潜力的时候,搞好和中国的关系。否则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会面对世界历史上最可怕的强大敌人。"

对于未来的中国,尼克松还有四大预言:1.中国经济将迅速崛起。2.中国将成为军事强国。3.中国将全面超越美国。4.中国的没落将从遗忘传统文化开始。

前三个预言我们或是已经实现,或是正在实现。真正值得我们警惕并深思的却是尼克松的第四个预言。

根植于国与民之精神与血液中的五千年文化究竟是什么?何以使尼克松如此慎重审视并衷心叹服?又如何小至影响到个人的行事风格,大至左右国家命运?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性格。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1. 深入骨髓的家国观念:有国才有家

在汉字中常常将"家"与"国"联系在一起,有"国家","家国天下"的说法,由此也可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家与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周易》的《家人卦》中出现了由家及国的思想、《诗经》中也有"家邦"的称呼、《尚书》中也有"天下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的说法。

在诸多思想中将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得最为紧密的学说就是儒家思想。吕思勉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对西周政治经验的总结。何以这样说呢?儒家最显著的特质就是"礼乐"与"伦理"。而西周政治制度之根本正是"礼乐制"与"宗法制","礼乐"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则规定了伦理尊卑。

孔子在"礼乐"与"宗法"的框架下提出了"忠"和"孝"的标准。"忠"相对于国而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则是相对于家而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孝经》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正是这个道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更是家国一体的具体体现。

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历代文人也大多形成了以家国为己任的观念:曹植写"举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至死犹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洒脱如李白也梦想风云际会,安济天下,更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每当在"家"与"国"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中国人往往选择舍小家而顾大家,在危机面前极具牺牲奉献精神。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中的最小单位,而家庭又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如此强烈的家国观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中国人通常以家庭为中心并且擅长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意味着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会将自己放在群体中考虑。由此中国人通常具有大局意识,在危机中往往能够准确地自我定位,做到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侠义"思想以及"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观念。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西方国家则不然。以美国为例,相对于集体主义他们更青睐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至高无上,个人主义是首要而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主导一切。"

这种个人主义表面上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包容思想,然而从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以及种族歧视可见其本质是具有排他性、狭隘性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发家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凶残的殖民扩张与资本垄断粗暴地抢夺市场造就了美国人民自私好斗的民族性格,因此,当有危机爆发时美国人民往往表现松散,缺乏集体意识与牺牲精神,而自私之本性则更容易引发其内部混乱。

美国近代边疆学派创立人特纳曾说:"他者的存在都是我的威胁",由此也可以管窥到根植于其民族骨髓中的冷酷无情的丛林法则。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2. 和平观念下的共赢与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使中国人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与追求安稳和平的意识:墨家主张"非攻"、儒家讲究"慎战"、道家有"去兵"、兵家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下政攻城。"因此更注重"不战而屈人之兵",更有佛家的"佛法不杀"。就"反战"思想而言,诸子百家的立场空前一致。

中华文化自始至终强调"非战",受此熏染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和平精神,践行"中正平和"与"以和为贵"。种思想也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使中华民族具备了兼容并包的厚重文化底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6年为发展科技,繁荣文艺,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些正是中国"和而不同"与"开放包容"具体体现。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与中国人热衷于和平相对应的是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但是,美国所奉行的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相尊重、和平发展,而是号称"边疆推进到哪里,哪里就有一片新气象"的美国优先的民粹主义。以此为基,美国致力于推行单边主义,致使世界间壁垒加剧,反而体现了双重标准下的实质不平等与霸权主义。

储殷教授将世界比作一个冰块,中国与美国对待这个冰块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美国走霸权主义、零和博弈,选择用硬碰硬用牙齿咬冰块,牙齿硬则冰块碎,冰块硬则牙齿碎,总之一定要决出胜负输赢。中国则怀抱着和平发展之心,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选择用舌头舔冰块,终有一天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中国走一带一路走得通,而美国扛枪闯天下却走不通。

这是"舌头与牙齿"的智慧: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更是"水"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3. 多重智慧

上文说过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稳定而安分守己,不努力耕种就没有好收成,因此勤劳是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勤劳不仅是美好的品质,更是生存的智慧。储殷教授还讲过一个很搞笑的例子:第一代华人在美国混得很惨淡,但是通过勤劳与积累,第二代时就能开华人餐馆,第三代就可能培养出一个工程师,第四代就可能出现一个议员。假如是意大利人在美国,第一代买披萨,第二代买披萨,第三代依然买披萨,第四代则可能是在网上买披萨。

在此没有任何贬低的含义,姑且将之看做一个玩笑。但是,结合我们的父母家庭与社会发展不难感受到中国人拼了命的努力。这样的努力虽然辛苦,但却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朝气。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中国人的智慧是多重的,既信奉稳定不变的中庸,又崇尚灵活的变易。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易经》就集中体现了事有两面,物分阴阳的思想,所以即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读过《易经》,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懂得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懂得这两个道理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在面临悲惨境遇时我们往往会心存乐观,在人生得意时也往往能够自我警惕,居安思危。二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留有余地,相互尊重,尝试易地而处。所以大部分人喜爱储蓄,不重享乐,无非是为了积攒足够的力量以应对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机。

这样的文化积淀赋予了中国人更高的格局,这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同中国人相反,美国人更注重物质享受,喜爱超前消费,颇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味。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4.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特指于某种学说或某个宗教,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是5千年浩瀚文明中众多思想流派的沉淀与融合,更是宗法文化、农业文化与血缘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话约略可以概括中国的民族精神。

而今的中国携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激扬着民族精神,正一往无前地努力奋进。

阿美士德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敲开中国的大门,拿破仑轻蔑地回复:若同这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作战则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同时他还评价道:"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震惊世界。"

现在,这只狮子已经醒来了!

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中国屹立5000年之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