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在春季盎然的三月,美股却迎来的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仅仅一个月内便已经熔断了五次,微软蒸发掉的市值超过了整个麦当劳,苹果蒸发掉了一个耐克,而谷歌蒸则发掉了一个特斯拉。

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就连股神巴菲特惊讶错愕地感叹: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一次,哦不,两次,天呐,三次,OMG,四次,......,五次美股熔断,看来我还是太年轻了”,神奇的2020,我们和股神一起见证历史。

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那么大佬们蒸发的钱都去了哪里?如果你把三维的世界强行投射到二维平面,就会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情况,因为少了一个维度,少了什么呢?深度。财富是多维的,价格是有深度的。

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手里现在正好有1万元钱,这1万元钱只要在你口袋里且不会丢失,那么它永远是值1万元的,不会蒸发。但如果你用了这1万元钱买了100张价格为100元的储值卡,那么这批储值卡的总市值就是1万元。此时,突然有个人宣称这个储值卡是限量发行且卡面镀金,专门为成功精英人士特殊定制,进而开始有很多人出价1千元来买你手中的储值卡,那么这个时刻所有拥有字典的人都相信它的价值至少是1千元。于是乎你的这批储值卡的总市值突然就变成10万元,当然你非常高兴,因为之前你一次性购买了100张储值卡,这次相当于一下赚了原先的10倍。

不幸的是,发行储值卡的公司临时决定这批储值卡明天就要到期了,于是有人着急开始抛售手里仅存的储值卡,请问这时它值多少钱?答案是多少钱都可以,如果你运气好1千元钱卖出去这张储值卡,那它的价格就是值1千元钱。但是如果你运气特别背,在截止日前恰好没有卖出去,它的价格就是一文不值。在抛售储值卡的过程中,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为了不让储值卡最后砸在手里,它的售价可能会不断下降,甚至持有储值卡的人会以50元的价格全卖掉,这个时候你当初购买的这批储值卡的市值骤降至5000元,随后新闻就报道了,储值卡的市值蒸发9万5千元,但是这不是真实的钱,都是大家幻想出来的价值,用邓紫棋的话来讲那叫做“泡沫”。就像是皮影戏,灯关了一切都消失,消失的钱去了哪里,其实他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看到大家恐慌的情绪持续蔓延,发行储值卡的公司管理员怕出事啊,因为还有很多人手上有大量的储值卡,于是他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号召大家暂停交易15分钟,深思熟虑一下即便储值卡明天到期,你们还可以用储值卡买很多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当股市暴跌到一个严重程度的时候,暂停所有交易,这就是熔断。

美股一个月五次熔断,蒸发的钱究竟去哪了?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在股票市场的交易时间中,当价格波动的幅度达到某一个限定的目标(熔断点)时,对其暂停交易一段时间的机制。此机制如同保险丝在电流过大时候熔断比较相似,故而得名。熔断机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给市场更多的冷静时间,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市场波动,从而防止大规模股价下跌现象的发生。然而熔断机制也因切断了资金的流通性,同样会造成市场情绪加大,并令市场风险在熔断期结束后继续扩大。


美国指数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为标普500,单项跌幅阈值为7%、13%、20%。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7%、13%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分钟,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

换句话说,这张储值卡的每一个价格都是合理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察觉到价格开始出现深度了,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开始上下浮动了。这和需要它的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相关,更进一步,假设有人夸张地想花100元钱买你的一根头发并且还真的成交了,那么按照业内通用的算法,100元乘以10万根头发,你的身价就是1000万,因为它默认你的每一根头发都可以卖到100元钱。然而,这个时候你如果想买一件200元钱衣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千万富豪买不起一件200元钱衣服的荒唐事,因为除了那个人再也没人愿意拿100元钱买你的一根头发了,你的价格深度太浅了,轻轻地一碰就击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