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眾所周知,項羽在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故意把劉邦分封到地理位置並不怎麼好的巴蜀(至少在劉邦看來不好,太過偏遠於中原)。忍氣吞聲的劉邦不敢招惹項羽,只好帶著3萬部下前往漢中,成為漢王。但後來我們也看到,劉邦方面利用“暗渡陳倉”的方式順利出蜀成功。

那麼同樣是受困於巴蜀之地,為何劉邦能夠成功出蜀,而諸葛亮卻不行了呢?

究竟是劉邦運氣好,還是諸葛亮的能力問題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劉邦出蜀的路線: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史記·高祖本紀》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史記》中所指的“故道”就是指陳倉道,雖然我們一直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實際上在歷史上並沒有資料證明當時劉邦他們“明修棧道”,屬於後世戲劇的發明創造。真正的情況是劉邦趁項羽在齊地平叛時,無力西顧。

從而發動突然襲擊,劉邦入蜀時走的是哪條路線呢?就是褒斜道,而故道則指的是陳倉道,因為劉邦入蜀時已經把棧道都給燒燬了,所以他攻打章邯時是不可能從褒斜道原路返回的,所以這才有了暗度陳倉的說法。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史記·高祖本紀》

正因如此,當劉邦通過陳倉道突然襲擊了章邯時,才得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並不是,因為還有另外一條歷史資料證明,至少在劉邦攻打陳倉的時候,章邯方面已經有所準備。

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閒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不過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塞陳”的說法被改為“塞渭上”,也就是說章邯迎擊劉邦的地點有兩個,一個可能就在陳倉,一個則在陳倉旁邊的渭水。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韓信儘管給劉邦提出“暗度陳倉”的策略,但真正讓劉邦取得勝利的卻似乎是趙衍。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記載來看,當時劉邦出師不利,章邯召集了數量不少的軍隊準備阻擊劉邦,而劉邦看到敵人已經有所警覺,於是“計欲還”,也就是準備打道回府了。但趙衍卻給劉邦的軍隊指出了一條不為世人知曉的小道。

劉邦這才得以繞開正面的陳倉,或者以某種奇襲的方式取得對章邯的作戰勝利。由於缺乏相關資料支撐,我們只能想象,趙衍給劉邦的軍隊指出了一條能夠繞開從正面進攻陳倉的道路,從而讓劉邦得以擊敗章邯,從這一點來看,《漢書》記載的“塞渭上”倒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劉邦是在渭水邊擊敗了章邯,那麼失去險塞作為依託的章邯,自然是沒有能力阻擊劉邦的。為什麼說章邯沒有能力阻擊劉邦呢?和諸葛亮出蜀是面對的魏國不同,劉邦面對的對手實際上要更為薄弱一些,雖然章邯是一個名將。

但他也是一個降將,項羽並不信任他。當初項羽分封諸王的時候,把關中一分為三,讓秦國的三個降將平分了關中。

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史記·高祖本紀》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按照項羽並不信任別人的性格,他能夠削弱劉邦的軍隊,那麼自然也會削弱章邯三人的守備軍隊。由於章邯的身份特殊,項羽斷然是不可能讓章邯他們坐擁重兵,根據這一形勢可以分析,當時章邯所能夠運用的軍隊數量恐怕是極其稀少的。

而劉邦方面有多少人,大約在四萬人左右,當然劉邦也並不是把所有人都帶回去,但從軍隊數量上來說,劉邦必然擁有巨大的優勢。更要命的是章邯根本沒有後續的支援,在這場戰爭中根本沒有看到司馬欣和董翳的影子,章邯基本屬於孤軍作戰了。

所以,他節節敗退,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

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史記·高祖本紀》

最後在直到章邯退到廢丘這個地方,退無可退,終於被劉邦徹底擊敗。可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出蜀成功,和當時的天下形勢有著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項羽正在齊地平定田榮的叛亂,根本無心顧及三秦,至少在初期,由於項羽的精力被牽制住,從而無法派兵西行阻擊劉邦,但後來項羽抽出3萬騎兵在彭城之戰中一舉擊潰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足見這一說法是成立的。倘若不是項羽當時正在齊地,恐怕韓信也不會建議劉邦出蜀,這就是以空間上的優勢換取了時間上的勝利。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其次就是章邯由於是秦國降將的身份,無法得到項羽的信任,故而項羽是不可能讓他手握重兵,這也就導致章邯後續無法得到有力支援,進而在劉邦手下一敗再敗。而劉邦在三秦之地素來有很好的名聲,因為他入關時“約法三章”,贏得三秦百姓的支持,所以能夠很快平定關中,讓司馬欣等人投降。

反觀諸葛亮,實際上在馬謖沒有失去街亭之前,諸葛亮擁有很好的形勢,如何說?諸葛亮的形勢好就好在打了曹魏一個突然襲擊,這一點可以從《三國志》中發現: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從諸葛亮出蜀路線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魏延的子午谷之計,為了穩妥起見,諸葛亮選擇的是攻打祁山,走街亭。前期都沒有問題,而且蜀軍方面取得重大利好,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相繼投降了蜀軍。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這是因為當時曹魏方面的防禦重心在東吳方面,所以至少在隴右三郡投降的時候,諸葛亮還擁有巨大優勢,但是很快諸葛亮方面出現了劉邦所沒有出現的失誤。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在出蜀的過程中雖然一度打算退卻,但是在趙衍的幫助下,順利通過其它道路擊敗了章邯,從而進入關中。

可以說劉邦在軍事上是沒有出現問題的,但是諸葛亮方面卻因為馬謖的自負,街亭之戰以慘敗而歸。而另一方面,諸葛亮比劉邦出蜀要顯得更加困難一點的就是面對的形勢不同,這種形勢恰恰就是章邯面臨的短板,也就是沒有後續大部隊的支援。

可以說這也是劉邦能夠順利進入關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一下,如果項羽沒有被牽制在齊地,那麼當劉邦擊敗章邯以後,難道項羽不會來阻攔他?正因為項羽的精力被牽制住了,才讓劉邦抄了大後方。而諸葛亮面對的形勢不同。

當曹魏方面聽說諸葛亮進攻隴右的消息後,當時

曹魏方面做出的反應是“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也就是說曹魏方面很快做出了反應,派遣曹真指揮整個隴右戰場,又命令張郃率軍前往街亭阻擊馬謖,而魏明帝曹叡更是直接帶兵親自跑到長安,隨時準備應對戰爭的惡化。

這種反應顯然是當時章邯所不具備的,由於馬謖的嚴重失誤,和曹魏方面的及時支援,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三國志·魏書》

同樣背靠巴蜀,為何劉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諸葛亮卻不行呢?

所以你可以看到諸葛亮和劉邦在出蜀時面臨的對手和形勢是完全不同的,當然他們有共同處,但也有不同處。共同處在於他們都是背靠巴蜀,也試圖衝破巴蜀的地理封鎖,而且各自雙方的軍事行動都沒有問題,但各自面對的不同形勢卻決定了最終的失敗。

劉邦因為面對的是一個孤立無援的章邯,所以能夠憑藉兵力優勢順利擊敗章邯,而章邯在缺乏有力支援的情況下,只能一敗再敗,最終讓劉邦奪取關中。

而諸葛亮面對的卻是一個穩定的魏國,當曹魏方面聽說隴右告急的時候,迅速動員軍隊西行,支援隴右的地方守軍,這就是以時間彌補空間上的損失。雖然隴右三郡投降了,但有力的支援顯然防止戰爭的進一步惡化,成功將諸葛亮擋在了關中外面。

因為可以轉變思路想一下,假如當時項羽沒有前往齊地,當劉邦攻打章邯的時候,難道項羽會坐視不管?他肯定是會親自帶兵前往隴右支援章邯

,如此一來,依照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不成等級的戰鬥力,恐怕劉邦也只能像諸葛亮一樣黯然退回漢中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可以出蜀,而諸葛亮卻不行,簡單來說,形勢的不同決定的結果。假如當時曹魏正在和東吳大戰,無力支援隴右,那麼諸葛亮攻破隴右,並非是沒有可能,而是有極大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