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众所周知,项羽在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故意把刘邦分封到地理位置并不怎么好的巴蜀(至少在刘邦看来不好,太过偏远于中原)。忍气吞声的刘邦不敢招惹项羽,只好带着3万部下前往汉中,成为汉王。但后来我们也看到,刘邦方面利用“暗渡陈仓”的方式顺利出蜀成功。

那么同样是受困于巴蜀之地,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出蜀,而诸葛亮却不行了呢?

究竟是刘邦运气好,还是诸葛亮的能力问题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刘邦出蜀的路线: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史记·高祖本纪》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记》中所指的“故道”就是指陈仓道,虽然我们一直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并没有资料证明当时刘邦他们“明修栈道”,属于后世戏剧的发明创造。真正的情况是刘邦趁项羽在齐地平叛时,无力西顾。

从而发动突然袭击,刘邦入蜀时走的是哪条路线呢?就是褒斜道,而故道则指的是陈仓道,因为刘邦入蜀时已经把栈道都给烧毁了,所以他攻打章邯时是不可能从褒斜道原路返回的,所以这才有了暗度陈仓的说法。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史记·高祖本纪》

正因如此,当刘邦通过陈仓道突然袭击了章邯时,才得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因为还有另外一条历史资料证明,至少在刘邦攻打陈仓的时候,章邯方面已经有所准备。

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不过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塞陈”的说法被改为“塞渭上”,也就是说章邯迎击刘邦的地点有两个,一个可能就在陈仓,一个则在陈仓旁边的渭水。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韩信尽管给刘邦提出“暗度陈仓”的策略,但真正让刘邦取得胜利的却似乎是赵衍。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来看,当时刘邦出师不利,章邯召集了数量不少的军队准备阻击刘邦,而刘邦看到敌人已经有所警觉,于是“计欲还”,也就是准备打道回府了。但赵衍却给刘邦的军队指出了一条不为世人知晓的小道。

刘邦这才得以绕开正面的陈仓,或者以某种奇袭的方式取得对章邯的作战胜利。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支撑,我们只能想象,赵衍给刘邦的军队指出了一条能够绕开从正面进攻陈仓的道路,从而让刘邦得以击败章邯,从这一点来看,《汉书》记载的“塞渭上”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刘邦是在渭水边击败了章邯,那么失去险塞作为依托的章邯,自然是没有能力阻击刘邦的。为什么说章邯没有能力阻击刘邦呢?和诸葛亮出蜀是面对的魏国不同,刘邦面对的对手实际上要更为薄弱一些,虽然章邯是一个名将。

但他也是一个降将,项羽并不信任他。当初项羽分封诸王的时候,把关中一分为三,让秦国的三个降将平分了关中。

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史记·高祖本纪》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按照项羽并不信任别人的性格,他能够削弱刘邦的军队,那么自然也会削弱章邯三人的守备军队。由于章邯的身份特殊,项羽断然是不可能让章邯他们坐拥重兵,根据这一形势可以分析,当时章邯所能够运用的军队数量恐怕是极其稀少的。

而刘邦方面有多少人,大约在四万人左右,当然刘邦也并不是把所有人都带回去,但从军队数量上来说,刘邦必然拥有巨大的优势。更要命的是章邯根本没有后续的支援,在这场战争中根本没有看到司马欣和董翳的影子,章邯基本属于孤军作战了。

所以,他节节败退,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

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史记·高祖本纪》

最后在直到章邯退到废丘这个地方,退无可退,终于被刘邦彻底击败。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出蜀成功,和当时的天下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项羽正在齐地平定田荣的叛乱,根本无心顾及三秦,至少在初期,由于项羽的精力被牵制住,从而无法派兵西行阻击刘邦,但后来项羽抽出3万骑兵在彭城之战中一举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足见这一说法是成立的。倘若不是项羽当时正在齐地,恐怕韩信也不会建议刘邦出蜀,这就是以空间上的优势换取了时间上的胜利。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其次就是章邯由于是秦国降将的身份,无法得到项羽的信任,故而项羽是不可能让他手握重兵,这也就导致章邯后续无法得到有力支援,进而在刘邦手下一败再败。而刘邦在三秦之地素来有很好的名声,因为他入关时“约法三章”,赢得三秦百姓的支持,所以能够很快平定关中,让司马欣等人投降。

反观诸葛亮,实际上在马谡没有失去街亭之前,诸葛亮拥有很好的形势,如何说?诸葛亮的形势好就好在打了曹魏一个突然袭击,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中发现: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从诸葛亮出蜀路线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并没有采取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为了稳妥起见,诸葛亮选择的是攻打祁山,走街亭。前期都没有问题,而且蜀军方面取得重大利好,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相继投降了蜀军。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这是因为当时曹魏方面的防御重心在东吴方面,所以至少在陇右三郡投降的时候,诸葛亮还拥有巨大优势,但是很快诸葛亮方面出现了刘邦所没有出现的失误。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在出蜀的过程中虽然一度打算退却,但是在赵衍的帮助下,顺利通过其它道路击败了章邯,从而进入关中。

可以说刘邦在军事上是没有出现问题的,但是诸葛亮方面却因为马谡的自负,街亭之战以惨败而归。而另一方面,诸葛亮比刘邦出蜀要显得更加困难一点的就是面对的形势不同,这种形势恰恰就是章邯面临的短板,也就是没有后续大部队的支援。

可以说这也是刘邦能够顺利进入关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项羽没有被牵制在齐地,那么当刘邦击败章邯以后,难道项羽不会来阻拦他?正因为项羽的精力被牵制住了,才让刘邦抄了大后方。而诸葛亮面对的形势不同。

当曹魏方面听说诸葛亮进攻陇右的消息后,当时

曹魏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也就是说曹魏方面很快做出了反应,派遣曹真指挥整个陇右战场,又命令张郃率军前往街亭阻击马谡,而魏明帝曹叡更是直接带兵亲自跑到长安,随时准备应对战争的恶化。

这种反应显然是当时章邯所不具备的,由于马谡的严重失误,和曹魏方面的及时支援,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三国志·魏书》

同样背靠巴蜀,为何刘邦可以出蜀成功,而诸葛亮却不行呢?

所以你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刘邦在出蜀时面临的对手和形势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他们有共同处,但也有不同处。共同处在于他们都是背靠巴蜀,也试图冲破巴蜀的地理封锁,而且各自双方的军事行动都没有问题,但各自面对的不同形势却决定了最终的失败。

刘邦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章邯,所以能够凭借兵力优势顺利击败章邯,而章邯在缺乏有力支援的情况下,只能一败再败,最终让刘邦夺取关中。

而诸葛亮面对的却是一个稳定的魏国,当曹魏方面听说陇右告急的时候,迅速动员军队西行,支援陇右的地方守军,这就是以时间弥补空间上的损失。虽然陇右三郡投降了,但有力的支援显然防止战争的进一步恶化,成功将诸葛亮挡在了关中外面。

因为可以转变思路想一下,假如当时项羽没有前往齐地,当刘邦攻打章邯的时候,难道项羽会坐视不管?他肯定是会亲自带兵前往陇右支援章邯

,如此一来,依照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不成等级的战斗力,恐怕刘邦也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黯然退回汉中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可以出蜀,而诸葛亮却不行,简单来说,形势的不同决定的结果。假如当时曹魏正在和东吴大战,无力支援陇右,那么诸葛亮攻破陇右,并非是没有可能,而是有极大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