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專家:我們不是明朝的附屬國,而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韓國專家:我們不是明朝的附屬國,而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萬曆戎裝像

時代背景——萬曆二十年(1592),豐臣秀吉徵集15萬大軍,攜帶先進的火繩槍,迅速攻佔朝鮮大半領土,壬辰戰爭爆發,朝鮮在日軍面前毫無抵抗。面對危局,宣祖國王從漢城逃到平壤,繼而逃到義州,在國家生死關頭,宣祖國王又記起了自己的宗主——明朝。他一面準備“北渡”鴨綠江,準備歸附明朝。一面連發11封親筆信,請求宗主國明朝火速救援,將日軍趕出去。“國事至此,無顏面自立於天地間,求神宗垂憐”,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性,宣祖國王賭咒發誓,願世代效忠明朝,絕不再與日本勾結。

韓國專家:我們不是明朝的附屬國,而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豐臣秀吉

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國,歷來陽奉陰違,在暗地裡與日本互派使者,表面上堅持對明朝的事大態度,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恭敬忠誠。起初,明神宗認為這是朝鮮與日本勾結,打著求援的幌子來給明朝設置陷阱,並對左右說“這廝頑囂狡詐,聽其自然”,在得知戰爭發生後,明神宗才決定派軍援助。明軍的火器在此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負責明軍後勤的宋應昌記載了所攜帶的軍備——虎蹲炮37位、大將軍神炮120位、滅虜炮210門、小信炮1500個、火箭7250枝等......明朝火器樣式多種,有遠距離攻城的大將軍炮,遭遇戰的虎蹲炮,野戰的佛朗機炮等,還有可以連發的三眼銃和一窩蜂火箭。在各式大炮的轟擊和威懾下,擊潰了守衛平壤的日本守軍。《朝鮮王朝實錄》贊曰:“餘賊喪魄逃遁,明軍戰勝之速,史所未有”

韓國專家:我們不是明朝的附屬國,而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繼平壤之戰後,明軍恢復了朝鮮的統治。直到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十四萬餘攻朝,稱“丁酉再亂”,戰爭再一次打響。在“丁酉再亂”中, 三國都拿出了各自的看家火器,使整場戰爭表現得更加波瀾壯闊。朝鮮模仿出了日軍的火繩槍,日軍模仿出了明朝了弗朗機炮,而明朝,在此戰中使用了新式紅夷大炮,此炮射程更遠,比例更科學。此前,新式紅夷大炮一直作為對付女真的重要武器,使得後金無法直面明軍。這場持續七年的戰役,以日本失敗而告終,經此一戰,豐臣家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最後被德川家康殲滅。 1598年,明軍班師回朝,萬曆頒《平倭詔》詔告天下:“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朝鮮肅宗說:“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苟非神宗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得有今日乎?”。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李如松、李如梅、劉挺、鄧子龍、麻貴、陳璘等將領的浴血奮戰,朝鮮是不可能打敗日本,收復失地的,這一點相信九泉之下的李舜臣也會承認。

韓國專家:我們不是明朝的附屬國,而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但是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宰賢卻強行辯解:“韓國以前是中國的附屬國?當我第一次聽到這話時,感到很氣憤。雖然,新國王就任時,會嚮明朝派遣使臣,申請冊封,但這不是附屬國,我的理解叫——兄弟間的禮尚往來。明朝總是厚待周邊強國,這使得我們樂於朝貢。我可以肯定地說,那時我們有實力和能力與明朝平起平坐的;我還可以自信的說,沒有亞洲第一戰神李舜臣,明軍在壬辰倭亂中將一敗塗地。是李舜臣靠著他的個人魅力,激發了明軍和朝軍的鬥志,在兩軍對陣中,朝軍以一當百,誘敵深入,最終以12艘戰船阻擊日寇330艘戰船,以少勝多贏得全面的勝利,李舜臣的名言“今臣戰船,尚存十二”至今為世人傳誦。(指鳴梁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