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古代女子在我們的想象裡極其卑微,她們渴望平等,卻掙不開封建社會的桎梏。但是,清代著名小說家李汝珍塑造的百位才女形象,卻如珠如寶般永遠珍藏在《鏡花緣》一書中。

經典著作《鏡花緣》長居中國古典白話長篇小說巔峰,品讀前要放開現實生活中固有的思想束縛,才能真正解讀李汝珍創作“百花獲譴降紅塵”的用意。

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百花仙子的歷劫,如一局博弈,落子無悔。主人公唐敖為求仙道而遊歷四海的故事是全書最為精彩的部分,與唐僧西行的起伏一樣,不可思議。

《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01

尋道之路

小說《鏡花緣》的故事曾被拍成電視劇,講述百花仙子被貶下凡間之後經歷種種磨難,參透生死,終棄紅塵雜念而重回仙位。原著則不同,作者更想表達的不是愛情,而是兩段尋道的故事,深藏功與名。

第一段尋道以武則天朝代為背景,刻畫秀才唐敖赴試中探花後被奸人所害,又降為秀才,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唐敖心中困惑,便於多九公、林之洋一起經商遊歷。

第二段尋道則是以孝女唐小山尋父無果為導線,後為完成父親心願參加女科考試,成為武則天選拔出來的百名才女之一。

作者對這兩段尋道所賦予的意義不同。唐敖求仙道的過程充滿不可思議,不但仕途無望,一路所見也讓唐敖感嘆,這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映射。

而唐小山尋道的過程非常勵志,先是途經泣紅亭,看到萬丈紅光,後又得到女科應試的機會施展才華,是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切期盼。

《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02

百花仙子落凡塵

故事始於百花仙子在王母娘娘壽宴上得罪嫦娥仙子,於是有了第二回中百花仙子立誓——“那時我果糊塗,竟任百花齊放,情願墜落紅塵,受孽海無邊之苦,永無翻悔”。

而後心月狐下凡轉世投胎為武則天,百花仙子也被貶入凡間。武后看重女子才情,不經意間發現上官婉兒作詩毫不費力,便有“眾宰承宣游上苑”的比試。

婉兒才不輸給文武百官,只有一位臣子和她同時交卷,才得以分得一份賞賜。賞賜共四十九份,而婉兒就奪去四十八份,這才華怕是沒誰能比得上。

武后愛才、惜才,無分男女,這也為後續百花仙子入凡間的故事埋下伏筆。生為唐秀才之女亦是幸運,百花仙子轉世出生之時,異香滿室,似花香而非花香。

未生之前,林氏夢到她在登五彩峭壁,醒來就生下一女兒,所以取名小山。唐敖有志難成,對女兒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給她取名唐閨臣。

唐敖有意求得仙道,是因為在弘道年間,他曾在長安和徐敬業、駱賓王、魏思溫、薛仲璋等人結拜,後來徐、駱諸人謀為不軌,唐敖雖沒有參與,但也受到牽連,被奸人狠狠參了一本。

幸好武后心思縝密,偷偷調查,發現唐敖沒有參與造反事件,網開一面只將他降回秀才。即便如此,唐敖還是特別氣惱,對世間人情冷暖感到失望,就開始求仙道。

唐敖認為,我雖無甚根基,至求仙一事,無非遠離紅塵,斷絕七情六慾,一意靜修,自然可入仙道了。但哪有這麼簡單?

一位老者為唐敖指路,說是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根本,如果不修行,就能不到結果。可唐秀才沒有立功,沒有立言,也沒有什麼修為,求仙道也只是緣木求魚罷了。

這才有了後來唐秀才四處遊歷,孝女唐小山歷險尋父的精彩故事。

《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03

唐秀才四處遊歷

唐秀才有志未遂,但這並非絕境。老者暗示唐敖,上有百花獲降紅塵,將來雖可團聚一方,內有名花十二,不幸飄零外洋。

如果唐秀才不辭勞瘁,遍歷海外,或在名山,或在異域,將名花力加培植,俾歸福地,與群芳同得返本還原,不致淪落海外,便是功德。再能眾善奉行,始終不懈,一經步入小蓬萊,可求得仙道。

唐秀才深信老者所言,自此與多九公、林之洋為求仙道而四海遊歷。此書情節看似虛幻,卻深藏功與名,一章回便是一哲理,值得反覆品讀、回味。

正當唐秀才入富貴之門做客,深覺貧富懸殊,感嘆“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的儉樸,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唐敖感嘆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時,聽到一紫衣女子與另一女子幸會談文,女子才華一般但驕傲自大,惹得唐秀才甚覺無趣。是的,即便是滿腹經綸,也應處處虛心。

問道之路還很遙遠,唐秀才偶然悟出《易經》中的聖人之道,隨即又陷入兩面國的困惑之中。個個頭戴浩然巾,都把腦後遮住,只露一張正面,卻把那面藏了,因此並沒有看見兩面。

一經交談,他們對唐秀才熱情洋溢,卻對林之洋一臉冷漠。可當兩個人互換衣服之後再行交談,所受待遇又截然相反。多九公嘆道:“原來所謂兩面卻是如此。”

一路顛沛流離,唐秀才還沒求得仙道。一日閒遊,唐秀才看到手捧仙芝的猿猴,就起身追趕,自此再無蹤影。

多九公和林之洋怎麼找也找不到,心想也許他已得到他想要的仙道。也許,他還在另一段求仙道的遊歷之中。

《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04

唐小山尋父

林之洋、多九公沒有放棄尋找唐秀才,但一直漫無目的地找下去也不是辦法。孝女唐小山堅信父親還在人間,就跟林之洋一路尋父,直到小蓬萊山之後,多次與林之洋交談才領會父親之意,轉而回國應考。

唐小山渡過小溪,看到眼前一片美景,一道清光之中透出一座紅亭,那金光萬道、燦爛輝煌、華彩奪目。那參天的奇松怪柏,沖霄的野竹枯藤,都在亭子四面盤轉,幾如翠蓋一般。

四壁廂異草奇花,亭子面前懸一金字大匾,上面寫著“泣紅亭”三個大字。旁邊還有一對聯,寫的是: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風到處遊。

不得不說,“泣紅亭”上百位才女的信息也是全書經典之處,這裡記錄著作者眼中一百位才華各異的女子,她們散發出萬丈光芒。

全文多出用“胸羅錦繡,口吐珠璣”形容女子之才與德,雖只有八個字,卻別有一番意味。小山的遊歷與唐敖明顯不同,沒有太多歷險和虛幻,反倒有幾分“這日來遲”的感慨。

小才女在亭內品茶,“適才這茶不獨茶葉清香,水亦極其甘美,哪知紫瓊姐姐素日卻享這等清福”。他日我若能拂去工作清苦,也有這樣的怡然自得,品茶、讀書、寫作,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人生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武后甄選百名才女,設有一等才女五十名,二等才女四十名,和三等才女十名。

唐小山排名十一,她的好同伴陰若花排名十二。百花大聚宗伯府的畫面,期待已久。賭畫扇,舞花鞋,設宴談詩,行酒令書,說大書,唱小曲。

百名才女各顯才情,豈止八雅,是能上天入地的本領呢。雖一路盡歡而散,但孝女仍會因為思念父親而默默流淚。思親心切,唐小山再次去小蓬萊尋父,自此關於百花仙子的故事就結束了。

《鏡花緣》:在得到與得道之間看鏡花水月

05

寫在篇末

讀完《鏡花緣》你會獲得一些力量,古人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而現代人也總是把顏值放在第一位,高喊“顏值即正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最重要的不是顏值,是博學多才,是充盈自己。漂亮的花瓶不如有趣的靈魂。美麗的容顏固然能讓人眼前一亮,而才情卻能讓人經久不忘。

人生就像百花齊放這般,各有花期,各有短長。美麗的容顏不過彈指一瞬的記憶,但芬芳與魅力卻能歷經秋冬與春夏。很多女性靠顏值嫁入豪門,但短暫幸福之後忽覺生活毫無味道。

有趣的靈魂,是獨立。生活終究需要實現自我價值,方能撐到最後,才華是後盾。顏值再高,相處時間長了之後,也難以再有驚鴻一瞥的感覺,感情卻會因為一個人的情調、見識、品味和能力愈發深刻。

“泣紅亭”上百位女子各有才華,可為後人學習做榜樣。音樂能陶冶心性,至少學會一門樂器,或怡情足矣。偶爾閱讀、創作,與前輩聊天,豐富學識,談資不換。

博學多才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張力,不必刻意討好,只需要自我肯定和內心滿足。也許你會說,社會如此現實,怎教我不去計較?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得到”,而是“得道”。我對“道”的理解,是如願,也是放下。

鏡花,水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