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章”糾紛連續兩年減少 金融業如何“排雷”?

在全民防控新冠肺炎戰役中,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落地應用再度引發廣泛思考,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便利企業融資,其不可篡改的特性也是驗偽的好幫手。

在金融領域,迫切需要防偽的一個場景就是“蘿蔔章”。2016年末國海證券、廣發銀行先後爆出“蘿蔔章”風波,引發業內震動。新京報記者在裁判文書網看到,2019年相關案件數量仍然過百,業內對銀行風控的拷問持續。

不過,這兩年很多銀行已採取實際性的整改措施,相關糾紛案件數量也呈小幅下降趨勢。近日,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以“偽造公章”、“銀行貸款”為關鍵詞搜索,2016年之前相關民事糾紛都沒超過40起,2016年躥升至102起後,2017-2019年分別有192起、173起、146起;以“偽造公章”、“票據”為關鍵詞搜索,2017-2019年相關民事案件分別有187起、145起、143起。

有機構憑“蘿蔔章”逆風翻盤,有機構被騙數十億

2016年末,國海證券和“僑興債”事件相繼引爆的“蘿蔔章”風波,將金融交易中的假章風險推進公眾視野。“蘿蔔章”引發的糾紛也餘波不斷,新京報記者在裁判文書網看到,2019年披露的相關案件數量仍至少數百起,個案情形有所不同。

有的機構被騙數十億。據裁判文書網披露,民泰銀行蕭山瓜瀝支行原行長倪某及其他中介人員,通過偽造民泰瓜瀝支行的虛假業務材料、業務印章,於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間,數次以民泰瓜瀝支行的名義,將多張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並轉貼現給後手的銀行,最終套取匯票貼現款42.8億元,直接造成銀行資金損失20多億元。

有的機構發現了異常,及時“止損”。一則發佈於2019年12月的刑事裁定書顯示,劉某夥同15人通過假冒銀行員工,套取通道公司的開戶資料,偽造合同及銀行印章、假冒相關工作人員等方式,開設虛假協議存款賬戶,套取銀行貸款。其中,廣發銀行福州分行被騙取5億元,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發現異常,未受損失。

還有機構在官司拉鋸戰中憑藉“蘿蔔章”逆風翻盤。2019年6月,中泰信託因與財富證券債券回購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涉案的買賣協議中加蓋的專用章系偽造,多協議為委託人冒名所籤。最高法最終在二審改判,駁回財富證券的訴訟請求,並判受理費由財富證券負擔。

在裁判文書網2019年披露的文書中,被捲入“蘿蔔章”風波的還有中國信達、中國華融、農業銀行、平安銀行、山西證券等金融機構。

去年12月,新京報曾刊發深度報道“消失的4500萬銀行存款”,報道稱,2012年,為獲高息,河北陽天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陽天通信”)的實際控制人王向陽(化名)委託會計主管在元氏某行分批存入款項4500萬元。期間,王向陽曾簽訂一份“承諾書”,承諾存款期限一年,不查詢、不提前支取、不開網銀、不開短信提醒。兩年後,陽天通信因經營需要到該行取款時卻發現到期的鉅額款項“不翼而飛”。

警方調查發現,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期間,魏彥軍一夥使用假章,先後多次把陽天通信存入款項轉入其實際控制的石家莊德天貿易有限公司賬戶中。期間,因陽天通信曾更換過印鑑,魏彥軍一夥製造了第二套假章,再次騙過該銀行成功盜取。

就河北石家莊市元氏縣某行因遭遇“蘿蔔章”被盜取4500萬元存款一事,去年12月6日下午,河北省銀保監局工作人員回覆新京報記者稱:河北銀保監局已收到此事相關信息並密切關注,此案正在法院審理期間。如果發現銀行存在違規違法行為,將依法查處。

暴露出銀行風控缺位,部分機構領罰過億

一枚公章在材料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業內人士看來,以風控作為第一要務的銀行被假章所騙,有時並非假章製造手段多麼高超,而是部分銀行員工“監守自盜”所致。

金融科技專欄作家、資深觀察人士畢研廣表示,“蘿蔔章”事件頻出,一是造假成本比較低,有的用PS技術就行,難度並不高;二是金融機構內控審核不夠完備,一些機構貸款流程流於形式,有相應票據不看章的真假就過了。他稱,“尤其是未來的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業務,檢驗的還是票據,供銷合同、增值稅專項發票、消耗單、清貨單,最終看的還是這個,如果是假的,就等於是詐騙。”

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分析稱,用蘿蔔章騙取銀行貸款,只是整個詐騙當中的一個環節。無論是電子章還是蘿蔔章,只要想造假,都會有人想辦法搞出來。通常這種騙取銀行貸款的案件都會存在內外勾結的情況,放貸審核部門只重視形式審查,不注重實質審查,“僅憑外部力量作案往往是難以得逞的。有的國家完全沒有公章,只認簽字,也運行得很好。”王德怡稱。

“蘿蔔章”風險頻出,也引發監管關注。年初,據媒體報道,江蘇常州銀保監分局向轄內銀行機構發佈風險提示函稱,茲有恆大地產集團濟南置業有限公司提出有人私刻印章、冒用其公司名義註冊成立了江蘇博雅置業有限公司,並開具了大量商業承兌匯票,提醒轄內各銀行機構審慎對待“江蘇博雅置業有限公司”的各項金融業務。

相關機構和人員也受到嚴懲。2015年時,一樁80後美女營業部老總引發的“蘿蔔章”案曝出,引發市場軒然大波。去年底,中國證監會山西監管局公佈,對許靜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2016年“僑興債”事件中,暴露出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一年後廣發銀行被罰7.22億元,成為首單金額過億的罰單。

銀行簽約審批制度從嚴,金融科技助力“防偽”

不過,新京報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這兩年很多銀行已採取實際性的整改措施。

一位接近銀行的人士透露,最早檢驗是靠人工,現在已經有了電子驗章技術,且很多銀行有自己的“章庫”,拿到後臺照一下,通過印記對比,比如有缺口等問題,在紫外線下能看出來。一位股份行人士也證實,該行將把所有開立賬戶的客戶印章都錄入系統裡,核驗時會掃描印章與系統進行比對,“不管是經誰的手,都必須比對系統留存的印章。”

一家小型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銀行對申請貸款審核非常嚴格,還會上門實地考察。該公司曾在某股份行申請貸款,其業務模式是一百個公司組團,其中如果有公司違約,其他公司要負連帶責任。該貸款每月還利息,一年還本金,之後可再續貸。

除審核流程從嚴外,當前業務中也大量使用電子印章替代傳統印章。王德怡表示,其優勢是全程留痕,便於監管和追責。畢研廣也分析稱,現在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通過高拍儀等自動就能審核了,重複率在一定比例下就不能通過。票據電子化、印章電子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機構風控水平。前述銀行人士也明確,不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印章,銀行都會嚴格核驗。

未來金融科技是否能進一步降低“蘿蔔章”事件發生的概率?王德怡認為,區塊鏈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也許能解決,人人都是中心,數據不可更改。

畢研廣認為,雖然電子化開始使用,但傳統風控手段和流程不能少。他提到近年爆發的供應鏈金融,“但不是有應收賬款就能做,要考慮企業主體問題,還要回頭調取原始消耗單據,或者根據企業上下游、增值稅專項發票等,採用其他手段第三次交叉檢驗,不能憑信單獨一方給的材料,還要用其他渠道去印證,這是風控應該做的。”

“強調金融科技手段,貸後管理也要跟上。”畢研廣建議,比如從某機構發出債券或貸款後,要不定期審核,隨時關注回款率等,不能等對方還不上款了再去看。

2019年7月,銀保監會下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提出可以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如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核心企業等合作搭建服務上下游鏈條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分析認為,以區塊鏈技術為例,業務上鍊後,數據可以溯源、追蹤,鏈上電子倉單憑證也避免了紙質倉單造假風險,能夠驗證企業實際生產情況和貿易的真實性,也避免了“蘿蔔章”事件發生。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付春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