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藥降價進醫保 本土生物類似藥研發和商業化踏上新徵程

3月23日,復星醫藥旗下復宏漢霖發佈2019年報,第一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曬出了第一年成績單。

2019年,復宏漢霖營收約9090萬元,主要貢獻來源於利妥昔單抗(商品名:漢利康)的商業化上市。全年虧損總額8.75億元,主要由於擴大研發所致。

從2019年初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上市開始,國內目前已有四個生物類似藥上市,分別為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格樂立)、海正生物的阿達木單抗(安健寧)、齊魯製藥的貝伐珠單抗(安可達)。

雖然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十年磨一劍”,但在追趕國際速度方面,遠非當年小分子藥物可比。復宏漢霖聯合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劉世高在漢利康的上市會上表示,“漢利康是全球第三個獲得批准的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

繼美國和歐洲之後,類似PD-1/L1藥物的佈局方面,中國市場也成為目前生物類似藥研發管線最多的國家。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在研發創新、品種選擇、卡位上市和後續商業化銷售、渠道、產能、價格等方面,國內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一樣多。

與原研的競爭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准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大量的生物類似藥上市有助於提高生物藥的可及性和降低價格,讓更多患者用上藥。

不同於小分子化學藥的仿製,生物類似藥的開發要複雜得多。由於製造工藝和分子本身的特點,生物大分子藥很難做到和原研藥結構和功能完全相同,只能做到相似,因此被稱為生物類似藥。

據劉世高給出的數據,一個原研生物藥大約花費8~10年時間以及8億美元才能成功,生物類似藥則要經過更多步驟,花費大約7~8年、1~3億美金。

歐洲和美國多年前已經開始了對生物類似藥的開發和投入,也符合各國控費需求,監管機構也給出了積極反饋。跨國藥企因為專利懸崖和生物類似藥的糾紛也屢見不鮮。

2017年2月,韓國Celltrion的 Truxima最先被歐盟獲批上市;2017年6月,山德士的Rixathon也在歐盟獲批,2018年11月,Truxima也被FDA批准上市。

根據美國FDA下屬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發佈的新藥批准報告,2019年CDER批准了十個新生物仿製藥,“這將進一步幫助創造競爭,增加患者使用率並可能減少重要生物藥物療法的費用。”

與此同時,原研藥企業採用了更為直接的競爭方式。從2017年開始,多個熱門單抗藥物通過大幅降價進入醫保目錄。

如利妥昔單抗的原研藥為羅氏美羅華,是羅氏基因泰克原研、FDA批准的第一個用於治療癌症的單克隆抗體。目前,利妥昔單抗在歐洲和美國都已經有生物類似藥上市。2000年4月21日,羅氏利妥昔單抗獲CFDA批准上市,在2017年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價格降幅58.45%,此後市場放量明顯。500mg/50ml/瓶的規格從16041元降到8298元,100mg/10ml/瓶小規格也降到2418元。

2019年11月國家醫保談判落定,蟬聯七年全球“藥王”的修美樂(阿達木單抗)“掙扎”多年後也進入醫保。修美樂從單支價格7600元以上,到掛網主動降價60%至3160元,直至以1290元/支中標國家醫保目錄。

在此情勢下,佈局生物類似藥的企業不得不調整策略,以更低的價格面對原研的競爭。

“因為行業整體還是有很大的向上空間,國產類似藥有一個對原研的替代過程,還是有一部分市場空間可以搶。”東方高聖執行董事瞿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在原研藥降價高達60-70%這樣的情況下,類似藥企業的價值空間和收益可能沒有以前預期那麼高,也跟立項時期的財務模型不符合了。”

漢利康在上市之後也進一步調低了價格。上市時價格為1648元/10ml:0.1g,相較於同品規的羅氏原研藥,這個價格低了約30%;進一步降價後在全國各零售藥店價格為1398元/支(100mg/10ml)。

“漢利康的上市開啟了中國新的抗體藥時代。市場反饋來看,產品目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受限於產能,目前企業已經在全力擴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產品目前正在申請增加新的適應症,同時在美國歐盟等進行上市申請,會成為中國生產全球銷售的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市場未來潛力值得看好。”

與同行的競爭

除了與原研的“價格戰”,國內生物類似藥廠家還面臨後續與多家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

IQVIA艾昆緯預計,隨著生物藥專利的到期和大量生物類似藥的上市,全球生物類似藥將在2020年達到約3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的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市場份額約佔全球的1%,在研藥物項目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多集中在腫瘤和免疫疾病領域,預計到2030年,中國抗體類生物類似藥銷售額將達到42億美元,佔到該類藥物總銷售額的35%。

在主要單抗藥物上,涉及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等藥物,包括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寧傑瑞、神州細胞、海正藥業、齊魯製藥、麗珠藥業、正大天晴、三生國健、雙鷺藥業、華蘭基因等一大批企業紛紛入場。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藥物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藥物類型,生物類似藥的潛力也被廣泛看好,目前全球不少企業都在發力生物類似藥,市場機會是很清晰的,但是必然挑戰也是同時並存的。綜合來看,國產生物類似藥的市場表現,與產品質量療效、產品研發銷售的先發優勢、產品適應症是否與原研藥物一樣、企業的產品能否形成組合,以及市場開拓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係。”

以復宏漢霖為例,除了漢利康曲妥珠單抗中歐雙報,成為首個獲歐盟受理的“中國籍”生物類似藥;HLX02與HLX03(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獲國家藥監局新藥藥證申請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HLX04(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3期臨床試驗已完成患者入組。

從歐美市場的經驗來看,首個生物類似藥的先發優勢明顯。據IMS數據,歐洲市場上首個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對該類藥物的市場替代很快,穩定之後佔所有生物類似藥市場的份額也比較高(平均佔到70%)。競爭較小,與原研藥相比價格降幅明顯,是幫助首個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快速搶佔市場的主要原因。

後入的生物類似藥在搶佔市場方面稍顯乏力。例如,被EMA批准上市的類克(Remicade)的第二個生物類似藥Flixabi(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進入歐洲市場後,在與原研和首個生物類似藥Renflexis(已上市兩年多)的同場角逐下,第一年只搶佔了0.7%的市場份額,第二年的銷售額有所增長,市場份額佔比上升到3.4%,不及Renflexis上市第二年市場份額的1/3。

“現在大趨勢是將單抗類藥物慢慢納入醫保目錄,惠及更多患者。所以從市場卡位來說,有先發優勢的是復宏漢霖、百奧泰、齊魯等,在生物類似藥逐步獲批過程中,頭部企業也會逐漸形成渠道、銷售團隊的壁壘。創新藥企業現在已經從拼研發逐漸過渡到拼商業化的階段。”瞿鎔表示,而很多目前還在臨床早期的公司可能就停止項目了,“因為如果前期已經上市四五家的情況下,必然要打價格戰,後期的企業再建自己的商業團隊代價非常大,挖人成本也很高。以後會越來越像美國式的成熟市場,小的創新公司專注研發,到後期就賣給大公司做銷售。”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