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浪伏茶業陸崇紹


第一 把農產品進行標準化

標準化是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首要必備因素。農產品由於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影響,很難去達到統一的標準化。比如我們買的柑橘,有的是60的果,有的是80的果,有的顏色好看,有的顏色一般。換位思考作為一個消費者試想一下,你是喜歡顏色一致、果形一致、口感一致等的柑橘還是喜歡雜亂一起的呢。所以,把農產品進行標準化是必須要進行的。可以從重量、顏色、甜度、品種等維度不斷的細分,將同頻的聚在一起,進而通過相應的通道觸達對應頻道的受眾。標準化案例可以學習百果園的體系。

第二 打造優質的供應鏈

做農產品,有一句話可以說很適用,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一件事情從0到1的開始很重要,從1躍遷100的質變更重要。供應鏈是一個體系,配送是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佔據核心。是自建物流體系,是建立前置倉,配合大物流,還是中臺作為核心遙控體系統調前後關係等,都應該分析自身的農產品流通的商業模式,確定適配的供應鏈體系。人、工具、產品的協同為一體時,最優的路線一定會形成,最後一公里不在話下。案例可以參照每日優鮮、美團、餓了麼、美菜等供應鏈體系,創新出屬於自己適合的。

第三 積極擁抱新的變化帶來的機遇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升級帶動了不一樣的農產品供需場景的變化。人、貨(農產品)、場是誰先遇見誰,是誰找誰,已然不是界限那麼的死板。事和物是人的連接紐帶得以維繫,而維繫的是共同認同的場景。社區生鮮、社區團購、社群成交、生鮮電商等等都是新變化,擁抱之後,你會發現農產品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就會逐步解決。

總體,作物君認為農產品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因為需求是變得,自然問題也是不斷的。對於做農產品的朋友來說,堅守住對於問題解決有利的不變進行持續打磨(比如產品標準、供應鏈優化等),同時在新問題到來時創新思考解決,你可以真正的把農產品最後一公里進行打通。


作物研究院


強烈建議你看一下我發的視頻,或者可以關注中工信泉眼。

中工信致力打造農產品得最後一公里,讓更多的百姓可以享受到國家帶給的紅利

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幫你建議,你們可以聊一聊。



談談小三農


最重要的一點,物流快遞要能跟上,有物無流就是死的!所以村鎮縣三級物流體系建立之後,然後再考慮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






鄉間厚土


搞好宣傳營銷,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營銷,加強農產品的推廣,結合傳統和現代傳媒,做好廣告,讓更多的人更廣的區域知道自己這裡生產的農產品。要突出特色,做好價值宣傳,使消費者和客戶認知認同自己的農產品,產生購銷的慾望。要通暢道路,搞好物流對接,做好農產品生產者和購銷者有效連接。打通農產品的最後一公里。


ZS文繪


產銷結合最佳 希望對你有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9780a021bfa043e389bb9cb8d4a5bcaf\

王千牛


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提法。因為,平時大家一般都說“生鮮電商的最後一公里”。無所謂了,反正農產品跟生鮮也基本上能融合到一起。但是,細分的話,還是有區別,比如:大米屬於農產品,但是不屬於生鮮產品。

生鮮產品,時效性更高,這表現在即時食用、即時配送上。所以,我們往往也就說“生鮮電商的最後一公里”。

一、我們探討的是“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

我們探討農產品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不如換個更精準的提法“生鮮電商的最後一公里”。之所以,要先修正一下問題的提法,也是為了後面的理解,不然一會兒農產品,一會兒生鮮,容易搞暈。

另外,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是下游終端,也就是零售端用戶的體驗的問題。這跟上游生產端的距離,有點遠,而且即使要提上游生產端,也就兩個字“優質”。上游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生鮮產品),經過中端流通,然後到下游終端。

二、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兩種模式

就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模式而言,目前有兩個方面的嘗試,最為引人注目:社區團購前置倉

01.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這兩年遍地開花,圍繞小區建群,提前收集訂單,第二天配送。這種方式,由於其產品價格上的優勢,受到用戶歡迎。只要價格便宜,質量不錯,大家願意多等等。比如:我們推出很便宜的土豆、西紅柿,小區用戶看到價格這麼實惠,於是下單,等待第二天收貨。

如果小區用戶,晚上家裡要來客人,要煮紅燒鯉魚,那麼社區團購,就不適合了。這個時候,前置倉就能發揮作用。

02.前置倉

前置倉,在小區附近設立配送倉庫,也有前店後倉的操作方式。前面開店,後面打包配送。用戶在線下單,一般30分鐘左右就能送過去。

這種方式對用戶而言,體驗更好。但是對於公司而言,這樣的操作成本,遠遠高於社區團購。因為前置倉就租金成本、配送人員成本,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就這兩種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模式而言,眼下來看,是兩條平行線,不過後面肯定會融合到一起。

公司前期靠社區團購這種輕資產模式起家,一旦有了資本,就會考慮落地前置倉。不過,前置倉能不能走得通,眼下也是個未知數。因為,其運營成本高,這主要還是表現在租金和配送人員成本上,而且訂單密度和量跟不上的話,前置倉是玩不下去的。

為了前置倉成本的問題,現在有個提法叫做“共享前置倉”。也就是多個公司、多個品類共用一個配送倉庫,共用一個配送團隊。這種方式,值得嘗試。

當然了,除了“社區團購”跟“前置倉”以外,在小區裡面放置自動販賣機,賣蔬菜、水果,也是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嘗試,也有人在做。到目前為止,也沒聽到說,誰做得很好了。估計還是在“虧損”的路上狂奔著。

三、最後一點想法

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從用戶的角度來說“產品新鮮、配送速度快、價格實惠”,這三點是根基,也就是說,無論誰,無論怎麼操作,都得圍繞這三點下功夫。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那就是選擇一個“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模式,社區團購、前置倉、自動販賣機......撐到資本願意給你投錢,並且後續還能不斷融資,直到建立自己的競爭壁壘,甩開競爭對手幾條街,那麼你成為互聯網頭版新聞時常報道的人物,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個人有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的想法,想想就好。至於說,真要入手,建議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慎重考慮(有錢任性的除外)。


農夫說


打通最後一公里不但對工業品來說很重要,對農產品來說更加重要。工業品由於大多沒有嚴格的時間要求,最後一公里一般隻影響客戶的時間。而農產品就不一樣了,最後一公里意味就是一天。這一天像新鮮果蔬,種苗保溼,都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種苗的成效率,所以打通最後一公里對農產品的需求至關重要。

如何打通農產品的最後一公里,這就要求農產品銷售渠道要保障暢通。如果是大型的農產品要成立公司加農戶加物流加超市的模式,實行無縫對接,儘量減少中間環節。對農產品來說,多一個環節,就多耽擱一段時間。農產品就怕折騰,來回搬動,闖動,都會增加損壞的可能性。所以,採取農戶+公司+物流十超市十上門服務。外賣就可以上門服務,農產品也應該可以。


風生水起0917


非常榮幸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幫助。農產品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我們鎮上有一個集體公司,主要為農民銷售農產品。首先為農民提供了免費的果苗、肥料!同時還提供技術,為農民進行培訓講解,傳授種植技術,所有過程直至掛果也沒有任何費用。當果實成熟後農民不必擔心銷售的問題,集體公司為所有農民解決滯銷。而農民只需要大規模種植,在銷售後農民還會得到集體公司的分紅。


川蜀農村一哥


你這問題是京東,菜鳥,還包括美菜網等生鮮平臺等大佬想的問題。

主流2種辦法,一是快遞送到家,二是在各個收貨的社區建立收儲櫃。


山野e家


如何打通農產品的最後一公里,這就要求農產品銷售渠道要保障暢通。如果是大型的農產品要成立公司加農戶加物流加超市的模式,實行無縫對接,儘量減少中間環節。對農產品來說,多一個環節,就多耽擱一段時間。農產品就怕折騰,來回搬動,闖動,都會增加損壞的可能性。所以,採取農戶+公司+物流十超市十上門服務。外賣就可以上門服務,農產品也應該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