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實踐檢驗父親的唯一標準


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實踐檢驗父親的唯一標準


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很認同——“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用鬥志去激發鬥志,用氣概去培養氣概,用道德去涵養道德,用對偉大的追求去引導孩子走向偉大。”

這個觀點來源於一本書《我的事業是父親》,由這個觀點,我想到了一個我生活中的真實事例:

今天下午我帶著大兒子出門,尋找沙土灌裝拳擊不倒翁,在田野上遇見一群狗汪汪叫著跑過來,兒子哪見過這陣勢,就趕緊撲倒我懷裡,我對兒子說:“沒事,爸爸在。”我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拿著鐵鍬,站定,凝神注視著眼前的汪星人,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我所料,這群狗狗都怏怏地跑開了。兒子對我說:“爸爸,你真勇敢。”這應該也算是一個低版本的蔡笑晚所倡導的“用氣概去培養氣概”的實例了吧。

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實踐檢驗父親的唯一標準

《我的事業是父親》被譽為是“影響3代人的父教書”。一門5 博士,蔡笑晚的6個孩子中,5個博士1個碩士,小女兒22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我對本書一見傾心,也一見扎心,我如飢似渴地學習著,就像央視前主持人崔永元所說的:“蔡老師的《我的事業是父親》這本書,我不僅認真看了一遍,還在書中的重點之處畫了很多線、做了很多標記,是大家值得讀的好書。”尤其是書中的“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這個觀點,於我來說更是如當頭棒喝,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坤爸雲“自己不做到何以教孩子”。

在這個觀點的啟發下,我得到了以下3個收穫,分別是:

01 實踐是檢驗父親的唯一標準

做到,才是真牛!凡是父親對孩子的要求,首先都應該視為對父親自身的要求。

我在做初中語文課外輔導老師的時候,學生在課堂上對我抱怨他爸爸,說他老爸一回家就葛優躺、看電視、玩手機,翹著二郎腿,拖鞋掉在地上一隻,嘴巴里命令著:“看什麼電視,還不快去寫作業!”我的這個學生就說,他心裡很不服氣……顯然,這樣的父親的背影,在這一刻已然不再高大,甚至,如果日後不以身正向示範,恐怕也很難再高大起來了。

02 抓住最佳教育時機至關重要

農民種地必須要抓住農時,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荀子在《勸學》中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啊。對於孩子的教育,教育時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從簡便易操作的不太嚴謹的角度看,“一言以蔽之”,可以遵循“越早越好”的原則,提前開始對孩子進行系統科學的教育,假設即便沒有好處,也絕無害處,何況還好處多多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莫學傷仲永!

03 用苦難去磨鍊意志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苦難是最好的大學。“”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書籍《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說:“痛苦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蔡笑晚在本書中也說道:“我把培養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業,把它擺在日常事務中的第一位,必要時不惜犧牲其他一切。”又說:“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做了一些人們沒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犧牲了一些人們不願意犧牲或者不敢犧牲的東西。”快樂學習是可以達成的,痛苦學習也是可以達成的,快樂與痛苦,都是學習的本來面目,不要小看孩子,與孩子一起學會接受,學無止境,習無止步。

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實踐檢驗父親的唯一標準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蔡父教子。心嚮往之,身踐行之,一定能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