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雍正朝服像》軸 圖源:故宮博物院


自從故宮這套表情包火了,

大家眼裡的雍正變得“萌萌噠”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圖源:網絡


眾所周知,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的瓷器,一直深廣大愛好者以及投資者的青睞。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雍正朝的官窯瓷器了。清雍正朝的官窯瓷器,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即便時間僅存13年,但瓷器技藝精湛絕妙,無與倫比。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琺琅彩梅花牡丹紋碗】

琺琅彩梅花牡丹紋碗,清雍正,高6.9釐米,口徑14.6釐米,足徑6釐米。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琺琅彩描繪梅花兩株,枝幹蒼老虯勁,設色嬌豔。樹下牡丹花朵怒放。一側墨彩題“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七言詩句。引首鈐閒章“先春”,末尾鈐閒章“壽古”、“香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圖案描繪細緻入微,設色清雅,令人賞心悅目。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案記載,琺琅彩瓷器的畫匠多出自供奉於內廷的如意館畫師,雍正朝有戴恆、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正是畫工的精湛技藝和非凡的藝術修養,方使琺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個人喜好會直接影響整個朝代的藝術審美傾向。雍正皇帝的涵養深厚,追求至善至美,所以個人審美水平很高。所以,雍正朝的瓷器極具高冷的藝術特徵,顏色釉在該時期高度發展,別具一格,讓人愛不釋手。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青花夔鳳紋雙陸尊】

青花夔鳳紋雙陸尊,清雍正,高18.6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10.3釐米。

尊圓口,長直頸,溜肩,直腹,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瓶體通過留白的裝飾技法,頸、腹間繪有青花夔鳳紋樣。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雙陸尊的名稱源自器形模仿雙陸棋的造型,系用於插花的陳設器。此器青花色澤淡雅細膩,體現了雍正朝的風格,是雍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

清雍正時瓷土選料精細,研粉、澄漿、製坯等工藝要求嚴格,燒製技術高,因而胎胚堅白細潤,成型工整,器體輕薄。大器胎體勻稱,不顯厚重,小器愈加玲瓏。因此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說。此時的青花瓷多采用淡描雙鉤法,勾出輪廓線,加以重染,畫風細膩,構圖疏朗,清秀典雅。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粉彩過枝桃樹紋盤】

粉彩過枝桃樹紋盤,清雍正,高8.4釐米,口徑50.6釐米,足徑28.1釐米。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底彩繪一株桃樹沿盤壁蜿蜒伸展至外壁,上結有9枚桃實,6枚在盤內,3枚在盤外。枝旁飛舞數只紅蝙蝠。桃花盛開,果實累累,紅色的桃實,粉色的桃花,嫩綠的枝葉,畫面喜慶吉祥。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盤形體碩大,造型端莊,紋飾主題寓意“洪福齊天”、“福壽雙全”。這種從器內延伸至器外的畫面俗稱“過枝花”。清末寂園叟撰《陶雅》曰:“庚子後,所出五彩過枝之盤碗甚多,有桃實八枚綴於枝上者,索價亦甚巨。過枝雲者,自此面以達於彼面。枝幹相連,花葉相屬之謂,皆雍正官窯也。”此種畫法起源於清康熙時期,一直影響及道光時期,亦見有“過牆龍”、“過牆鳳”等。晚清以後這種畫法不多見。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在顏色釉方面的卓越成就,得益於雍正帝對顏色釉的情有獨鍾。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景德鎮都會將運到皇宮的瓷器,先挑出好的讓皇上過目,以此來決定來年御用瓷器生產的品種以及數量。據《清檔》記載,色釉品種的瓷器在整個雍正朝佔有很大的比例,可見顏色釉的快速發展與雍正帝的偏好緊密相關。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2.9釐米,口徑4.2釐米,足徑9.9釐米。

瓶口呈蒜頭形,短頸,碩圓腹,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圈足。瓶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裝飾,口部為纏枝蓮紋,頸部為卷草紋,肩部為如意頭紋,腹部為纏枝蓮紋,上結蓮花四朵,近足處為蓮瓣紋。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屬清雍正時期新創的造型,輪廓線條富於變化而又不失穩重,釉面勻淨瑩潤,凸花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美感。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雍正皇帝“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御窯廠把皇帝的喜好作為色釉調配的獨有標準,嚴格按照樣品配釉燒製,常見顏色釉有紅釉系、青釉系、藍釉系、黃釉系、仿宋釉系等。後面生產出的瓷器,大多胎土細膩,能體現宮廷藝術的雅、秀、精、巧高貴氣質。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五彩仕女紋罐】

五彩仕女紋罐,高34.1釐米,口徑14.6釐米,足徑15.3釐米。

罐撇口,頸微收,圓肩,肩下漸斂,圈足外撇。主題紋飾為通景庭園仕女嬰戲圖。四仕女在遊園、憩息,四小童伴左右。其中一仕女右手提花籃,對面兩仕女並肩相倚而立,身後閃現一小童作趨前伸手取花狀,令二仕女側面相望,另一側洞石上坐一綺袖仕女,面前二小童似與身後的小童嬉戲。所繪仕女均髮髻高聳,面目清秀。畫面以深淺不同的綠色調為主,間施以紅、黃、黑、藍等彩,色彩豐富鮮豔。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絲綢的質感。罐肩部飾錦地纏枝菊紋一週。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朝粉彩瓷開始盛行,五彩瓷漸少。此罐造型規整,底釉潔白,畫工精細,是雍正朝五彩瓷的精品。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釉裡紅花蝶紋筆筒】

釉裡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高15.6釐米,口徑18.3釐米,底徑18.3釐米。

筆筒呈圓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釉裡紅裝飾。主題圖案有兩組,一組繪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飛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組繪喜鵲登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筆筒胎堅、釉潤。釉裡紅的髮色稍微不足,但正是這種缺陷所形成的層次,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筆筒上兩幅畫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用這種圖案裝飾筆筒,可謂恰到好處。

仿古創新,釉色豐富,代表了雍正官窯的最高水平。此時,所達藝術境界有人妙贊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無人能及。可能在措辭上有所誇張,但這也正從側面反映了雍正朝的官窯水平。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仿官釉琮式壁瓶】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釐米,口徑6-4.2釐米,足徑8.7-5釐米。

壁瓶半圓口,長方體,半圓形足,足邊沿為鐵褐色。通體施灰青釉,釉面光亮並有大開片,瓶壁凸起四組八卦紋。外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官釉琮式瓶出現於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極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時期對宋代五大名窯的仿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極高。此時所仿製的宋代官窯釉釉質瑩潤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紋或無片紋,其紋呈白色或鐵色。胎色黑,頗能體現宋代官窯 “紫口鐵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鐵骨大觀”。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沒有真品肥厚勻淨,也無宋官窯那種器口釉薄及其下漸囤厚釉一圈的特點。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天藍釉雙龍耳瓶】

天藍釉雙龍耳瓶,清雍正,高51.8釐米,口徑11.7釐米,足徑13.7釐米。

瓶洗口,細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凸起數道弦紋,兩側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雙龍耳瓶。

雍正天藍釉瓷器的燒造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深淺不一的兩種釉色,深若雨後晴空,淡趨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藍釉瓷器多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時出現行體較大的天藍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鬥彩纏枝花紋三足洗】

鬥彩纏枝花紋三足洗,清雍正,高5.4釐米,口徑17.5釐米,足距13.5釐米。

洗直口,淺壁,平底,下承以三足。外底留有9個細小支釘痕。內施白釉,外壁鬥彩纏枝蓮紋裝飾。三足上均繪折枝菊紋。外口沿及近底處均畫青花絃線兩道。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這樣的官窯瓷器,還有專有款識。款識由專人負責書寫,字體基本保持一致,青花楷書款和篆書款同時並用,常見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官窯年款較多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兩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款外為雙圈或方框,業內人士習慣將雍正官款分為無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區別。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黃釉盅】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口徑6.7釐米,足徑2.9釐米,高5釐米。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淡黃釉瓶】

淡黃釉瓶,清雍正,高14.6釐米,口徑3.3釐米,足徑1.7釐米。

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

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的藝術風格。

從雍正瓷器看雍正帝的藝術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