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梁武帝萧衍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中国封建帝制,延绵2000多年,始于秦,终于清。在历朝历代的百位君王中,梁武帝萧衍,绝对称得上是一朵绽放绚丽的奇葩。

公元502年,梁武帝灭齐建梁,定都建康,其政治和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多帝王中,堪称翘楚。

令人咋舌的是,称帝后的萧衍竟醉心释门,三度出家,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因此被人称为“佞佛皇帝”。

也许是“佛痴”的名声过显,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忽略了梁武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其实,梁武帝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卓著的功绩,其中著名的《千字文》,便是梁武帝授意当时的散骑常侍周兴嗣编写而成的。

《千字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通篇用四字韵语写成,很适于儿童诵读,问世后,迅速成为了中国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


传世名篇一夜写就

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却希望自己的子侄博学能文,在他统治的太平年代成为饱学之士,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同时,他要求子侄们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称道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

据《梁史》记载,萧衍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供子女临摹之用。

由于所用字例都是东寻西找地个别挑选出来的,因而拓印之时,“每字片纸,杂碎无序”,临摹起来十分不便。

因此,梁武帝萌生了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的想法。他召来散骑常侍周兴嗣,吩咐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周兴嗣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在当时,可谓是梁武帝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在梁武帝称帝时,周兴嗣便上奏《休平赋》,因文辞华美,受到梁武帝重视。

后来,梁武帝对周兴嗣愈加倚重,著名的《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等,梁武帝都只要周兴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会受到梁武帝的称赞和赏赐。

周兴嗣接到诏令后,立即返回家中,闭上房门,将这一千字摊在桌上,摆在地上,逐字揣摩,反复吟诵。直到天刚放晓,豁然开朗,将这一千个不同的字,连缀成一篇内容丰富的韵文,这就是著名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即《千字文》。

周兴嗣因一夜成书而用脑过度,次日已是鬓发皆白了。据《独异志》载:“归而两目俱丧,及死,开视之,心如掬燥泥。”


一千字传诵一千四百年


《千字文》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千字文》全书共250句,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束,每4字一句,4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互不重复。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

《千字文》最大优点在于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为一炉,诵读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梁武帝读后,龙颜大悦,兴奋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为“诸王”的习诵课本,并刊诸于世,为初学者入门教本。

从此,不仅中国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识字、书法和思想内容为一体的启蒙读物,而且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这一喊,却已是整整1400多年。


是启蒙读本亦是书法范本


宋徽宗写的千字文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由于《千字文》最初由王羲之法书单字缀集而成,《千字文》自然而然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人不但把它当作一部启蒙教材,而且将其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比如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曾临写《千字文》800本,分赠浙东各寺,弘扬以其祖先王羲之为宗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再比如张旭、宋徽宗赵佶、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大家抄写的《千字文》,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在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在被誉为“书法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自然也少不了《千字文》——“草圣”怀素所书《千字文》,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率意颠逸,奔逸中透露出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放荡不羁的性情,这样的怀素放在现在,一定会凭借着这股酷劲,成为一位征服无数潮酷青年的时尚潮人。


为了顺应国潮复苏的流行趋势,与年轻人的潮文化接轨,华夏文创请来怀素为“代言”,从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怀素《千字文》中提取了诸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腾云至雨”,“器欲难量”,“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这些符合当代年轻人洒脱大气心境的语句,并将其融入到文创产品之中。


这套名为“坐潮问道”的系列文创产品,也在不久之前荣获了陕西文物系统第二届(2019)优秀文创产品评选特等奖的荣誉称号。

如何有格调地把《千字文》随身携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