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梁武帝蕭衍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中國封建帝制,延綿2000多年,始於秦,終於清。在歷朝歷代的百位君王中,梁武帝蕭衍,絕對稱得上是一朵綻放絢麗的奇葩。

公元502年,梁武帝滅齊建梁,定都建康,其政治和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多帝王中,堪稱翹楚。

令人咋舌的是,稱帝后的蕭衍竟醉心釋門,三度出家,捨身同泰寺,並常在那裡講經,因此被人稱為“佞佛皇帝”。

也許是“佛痴”的名聲過顯,以至於後世的人們忽略了梁武帝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其實,梁武帝在文學方面也有著卓著的功績,其中著名的《千字文》,便是梁武帝授意當時的散騎常侍周興嗣編寫而成的。

《千字文》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通篇用四字韻語寫成,很適於兒童誦讀,問世後,迅速成為了中國史上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


傳世名篇一夜寫就

梁武帝一生戎馬倥傯,卻希望自己的子侄博學能文,在他統治的太平年代成為飽學之士,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同時,他要求子侄們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稱道其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

據《梁史》記載,蕭衍命大臣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供子女臨摹之用。

由於所用字例都是東尋西找地個別挑選出來的,因而拓印之時,“每字片紙,雜碎無序”,臨摹起來十分不便。

因此,梁武帝萌生了將這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編成一篇通暢又有韻味的文章的想法。他召來散騎常侍周興嗣,吩咐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


周興嗣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今河南項城)人,在當時,可謂是梁武帝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在梁武帝稱帝時,周興嗣便上奏《休平賦》,因文辭華美,受到梁武帝重視。

後來,梁武帝對周興嗣愈加倚重,著名的《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等,梁武帝都只要周興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會受到梁武帝的稱讚和賞賜。

周興嗣接到詔令後,立即返回家中,閉上房門,將這一千字攤在桌上,擺在地上,逐字揣摩,反覆吟誦。直到天剛放曉,豁然開朗,將這一千個不同的字,連綴成一篇內容豐富的韻文,這就是著名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即《千字文》。

周興嗣因一夜成書而用腦過度,次日已是鬢髮皆白了。據《獨異志》載:“歸而兩目俱喪,及死,開視之,心如掬燥泥。”


一千字傳誦一千四百年


《千字文》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千字文》全書共250句,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束,每4字一句,4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複。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及封建綱常禮教等各個方面。

《千字文》最大優點在於融知識性、可讀性和教化性為一爐,誦讀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易誦易記。梁武帝讀後,龍顏大悅,興奮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為“諸王”的習誦課本,並刊諸於世,為初學者入門教本。

從此,不僅中國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識字、書法和思想內容為一體的啟蒙讀物,而且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蒙學教材。

舊有打油詩云:“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

這一喊,卻已是整整1400多年。


是啟蒙讀本亦是書法範本


宋徽宗寫的千字文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由於《千字文》最初由王羲之法書單字綴集而成,《千字文》自然而然與書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人不但把它當作一部啟蒙教材,而且將其作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比如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曾臨寫《千字文》800本,分贈浙東各寺,弘揚以其祖先王羲之為宗的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深遠。

再比如張旭、宋徽宗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等書法大家抄寫的《千字文》,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影響也很大,在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的同時,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在被譽為“書法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自然也少不了《千字文》——“草聖”懷素所書《千字文》,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率意顛逸,奔逸中透露出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放蕩不羈的性情,這樣的懷素放在現在,一定會憑藉著這股酷勁,成為一位征服無數潮酷青年的時尚潮人。


為了順應國潮復甦的流行趨勢,與年輕人的潮文化接軌,華夏文創請來懷素為“代言”,從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懷素《千字文》中提取了諸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騰雲至雨”,“器欲難量”,“束帶矜莊、徘徊瞻眺”這些符合當代年輕人灑脫大氣心境的語句,並將其融入到文創產品之中。


這套名為“坐潮問道”的系列文創產品,也在不久之前榮獲了陝西文物系統第二屆(2019)優秀文創產品評選特等獎的榮譽稱號。

如何有格調地把《千字文》隨身攜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