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長平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投入百萬大軍於長平決一死戰。最終,秦將白起坑殺趙軍三十萬人,一舉挫殺雄霸不久的趙國,也致使六國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後主力軍不復存在。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長平戰場,屍橫遍野)

魏衰,時河套平原門戶大開,秦國鐵甲兵戈由是東征北伐無所阻攔。六國安逸,軍士羸弱,無法抵擋秦軍的猛烈衝擊。唇亡齒寒,是在秦國雄起之後,六國面臨的危機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衍、蘇秦等有識之士紛紛舉起合縱旗幟,積極組建六國軍事同盟體,共討關西。

而在長平之戰以前,六國共發起過兩次合縱之戰(實際上是三次,然而蘇秦雖倡導並組建起第三次合縱之戰,但戰爭未開展,六國就已經分道揚鑣,故這裡說是兩次合縱之戰),尤以第二次合縱之戰取得卓著戰果。在齊將匡章的統領下,六國聯軍大破秦軍,迫使秦國退守函谷,幾陷國難,數年未能恢復元氣。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齊將匡章畫像

當年五國合縱伐秦,慷慨激昂,一鼓作氣大破秦軍。然而五國卻在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中作壁上觀,任由兩國對陣。為何五國前後態度如此迥異?我們一探究竟。

一、諸國私心

破秦函谷,數年不興,這是六國合縱的巨大勝利。但這並不意味著六國之間團結一致,毫無間隙。六國各懷心事,從當時早已能看出端倪。

秦國大敗,五國陳兵函谷(這裡不是六國,是因齊國在大敗秦國之後,就撤軍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按兵家所言,合縱軍理應乘勝追擊,將雄霸百年的秦國從戰國版圖中一舉剔出,但為什麼結局沒能這樣?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五國攻秦)

只因齊閔王貪圖小利,在合縱攻秦之際,改道伐宋。五國奮力攻秦,齊國卻為一己私利,這樣的落差是五國不能接受的,由此,五國寒心,紛紛撤兵,大好合縱由此破裂。各國私心可見一斑。

在秦國退居函谷,養精蓄銳的數年間,關東地區經歷了五國伐齊這件大事。

齊國本是二次合縱的首要國家,但齊國吞併宋國之後,五國開始寒心忌憚齊國(宋國雖然軍事薄弱,但經濟發達是戰國數一數二的,齊國滅宋,財力大增)。合縱攻秦源自六國忌憚一家獨大的局面而威脅本國生存,而此時的齊國恰恰出現了這樣的勢頭。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五國伐齊——樂毅為帥)

在燕國被齊國威脅的背景下,五國(秦國為報仇也參與了伐齊戰爭,然而楚國未參戰)由樂毅領軍征討齊國,大破齊國70餘城,令齊國幾將滅國。而趙國在五國伐秦的之後,失去了東方的最強競爭對手,又加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建立起強悍的騎兵部隊,從而一舉崛起,成為新的關東霸主。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秦強——齊強——趙強,短短十年間,戰國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此時,其他諸國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改革上仍是停滯不前。他們只是表現出忌憚別的國家一家獨強的心理。然而如果此時有兩個強國對壘,其他諸國是欣然渴求的。

與此同時,秦國數年養精蓄銳,加上關東諸國相互牽制,無暇西顧。秦國又恢復了二次合縱之前的態勢,而秦強恰恰是諸國希望的。趙獨強不若趙秦同強,“一山不容二虎”,秦趙同強勢必彼此相互牽制,而讓小國平安。秦趙對壘,有利於弱國生存,這正是符合諸國私心。倘若五國幫趙,則秦弱趙強,反倒是對諸國未來發展不利。

二、大國外交

戰國時代,諸國林立,兩國開戰往往涉及其他國家的利益。而誰能觸動第三方的根本利益,就能拉攏到一方勢力,從而為取得戰爭勝利增添優勢。觸動他國利益,外交遊說的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張儀齊國遊說圖)

秦國一直是縱橫捭闔的高手,古有張儀三寸不爛巧化六國合縱,時(長平之戰)有范雎從中周旋致使諸國作壁。拿魏國來說,魏秦相鄰,戰爭頻頻,兩國積怨頗多,但秦國為了長平之戰問題上,魏國能夠不站隊趙國(畢竟魏國,趙國同源,有三晉共生死的盟誓),隨許以垣雍(韓魏交界之地,原屬魏國後歸屬韓國,魏都地勢較低,而此處地勢高且依有滎澤,若引水淹城,則魏國勢必損失慘重)與魏國,魏國齟齬此處已久,秦國以此利誘魏國恰恰迎合了魏王的心,這讓魏國在秦趙問題上搖擺不定。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范雎其人)

趙國雖然軍事上仍有廉頗、樂毅、李牧等,但傑出的外交家並無多少,而僅存的趙國武靈王時代的遊說高手藺相如等人在當時也都已經老了,這正是趙國外交方面的短板。在對魏問題上,趙國就顯得沒有秦國那樣高明,雖然魏出自三晉,與趙國關係交好,但當時環境下,國家間只有利益而沒有情誼,趙國未能給予像垣雍如此有利的條件,致使魏國與趙國結盟了了無期。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廉頗出陣圖)

對他國的外交,顯然是以秦國高明勝出。而兩國之間的外交又是如何?“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起初,廉頗三年堅守不出,穩紮穩打的進行消耗戰。秦國自知對其不利,於是用離間計使趙惠文王換將趙括,間接性影響了長平局勢。除此,趙惠文王在初戰不利時候萌生議和的打算,最終聽從臣下意見,派遣鄭朱到秦國講和。秦國高規格的接待了鄭朱,同時利用這一潛在機遇向諸國散佈消息,讓諸國以為兩國打算議和,此種錯覺也讓本來有同盟趙國傾向的其他國家偃旗息鼓。

三、國君智短

封建時代,君上的意思往往是決定事件走向的主導因素。而當時諸國君王大多才智平平,只有眼前利益而不知時局情形。

長平之戰,為何五國作壁上觀,而讓趙軍孤軍奮戰?

(長平趙軍已無糧可吃)

趙國秦國長平對壘,趙國糧庫日漸吃緊。趙國於是向齊國求糧(當時齊國糧食相比諸國都豐富),齊國大夫知曉其中利害(兩國平衡方能小國生存),然而齊王因當年五國伐齊之時對趙國作出的表現心懷怨恨而不願意撥糧救助,致使趙國長平將士飢腸轆轆,無糧可食。魏國情況亦然,秦國用垣雍阻止趙魏結盟。雖然魏國大夫告誡魏王其中利害,但魏王仍是在趙國求盟之時拒絕了趙國。燕國與趙國臨近,戰事頻頻,燕王在當時情形下也未能放下隔閡,作壁長平,甚至還在長平之後突襲了衰微的趙國。

說到底,還是諸王眼光短淺,諸國私心所向,才會被外交左右,最終釀成這一悲壯結局。倘若各國能認清當時的局勢,放下隔閡和私利,把眼光放長遠也不會有作壁上觀,漠視趙國孤軍奮戰直至其戰敗一蹶不振。

趙國衰亡,從此六國再無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諸國也只能成為板上魚肉,任人宰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