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蜀漢實力不如孫吳,曹丕為何一直伐吳?

唐那人


都說柿子掂軟的捏,三國中明明東吳實力強於蜀漢,為何強大的曹魏不打最弱小的蜀漢,反而攻打實力第二的東吳?

因為這是地緣政治決定的,曹丕無法改變。



曹丕時代,雖然魏國綜合實力大於蜀、吳兩國之和,但曹魏除了蜀漢與東吳兩個敵對勢力之外,還有西北方的鮮卑人、北方的烏桓人、遼東的公孫氏等外部隱患存在,其內部還有東邊的臧霸等半獨立勢力存在,以及剛即位時內部的勢力整合。

曹丕其實是一位英明的開國皇帝,看待曹丕的對外征戰,一定要從曹丕的角度以及當時天下整體局勢來考慮。



曹丕即位之初,心懷統一天下大志,要想統一天下,就得消滅周邊割據勢力,又因為周邊不止一個敵對勢力,所以就面臨一個先後順序,先打誰後打誰的問題。

早在曹操生命中最後一年時,東吳孫權就因為偷襲了蜀漢荊州三郡,為避免兩線作戰,而選擇投靠曹魏,還被封為吳王。

從名義上說,當時東吳孫權是臣服於曹魏的,曹魏不應該攻打才對,包括曹丕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果貿然攻打東吳,在尚未統一天下之時,會讓天下諸候心寒的。



所以在曹丕即位的頭兩年,曹丕沒有對東吳下手,選擇了觀望,而蜀漢的劉備卻因為東吳偷襲荊州三郡,而悍然對東吳發動攻擊。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整個期間,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對曹丕不時大獻殷勤,魏國朝堂當時對攻蜀還是助吳也曾發生激烈爭論,曹丕甚至一度還想攻蜀,但最終沒有這麼做。

曹丕之所以沒有攻蜀,就是因為地緣政治!



打開地圖,看看三國時期的地圖,曹魏雄據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佔據了整個北方,曹魏與東吳的交界大致是以荊州到揚州地界上的長江為分界線,曹魏與蜀漢的交界是以八百里秦川為分界線的。

再來看曹魏的軍事佈署,曹魏兵力的二分之一佈置在與東吳交界的長江附近,長達上千公里的戰線,從荊州的秭歸、當陽一線到揚州的建業(今南京)一線,這裡是曹魏主力集中地,也是東吳防守的主力。



曹魏兵力的四分之一佈署在與蜀漢交界的關中地帶,交界就是八百里秦川,秦川以北是曹魏西部重地關中,秦川以南是蜀漢北部重地漢中,中間隔著極其難走,以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崇山峻嶺。

曹魏兵力的八分之一佈署在西北防備鮮卑人,還有八分之一的兵力佈署在北方防備烏桓人和遼東公孫氏。

曹魏如果要攻打蜀漢,面臨兩大難題:



一是需要從東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到徐州一線調兵到關中。

這可是千里調兵,消耗極大,從荊州及徐州到關中,也就是從今天的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往陝西調兵,相距千里,耗時巨大,等完成調兵,失了先機不說,蜀漢早就做好準備了。

另外,如果大規模調兵,荊州及徐州前線曹魏兵力就空虛了,如果東吳來偷襲怎麼辦?這可是巨大的風險。



二是曹丕想攻打蜀漢必須穿過極其難行的蜀道。

蜀道難,難於上青雲,這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客觀存在的,當年曹丕他爸曹操在與劉備爭漢中時,就是因為道路難行,後勤不繼,才敗給劉備,曹丕不會不知道。

攻打蜀漢後勤補給極其困難,而且條件不具備,東吳並不是真心臣服,西北及北方邊境也不太平,再加上蜀漢雖失荊州,但是蜀中主力尚存,劉備尚在,並不懼怕再來一次漢中之戰。



即使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奉行了聯吳抗曹的國策,再加上道路難走,曹丕攻打蜀漢都不現實。

算來想去,曹丕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攻打東吳,既不需要大規模調兵遣將,又沒有秦川天險不方便運糧,又可以就近攻擊。

可是曹丕礙於政治上的原因,在孫權沒有最後攤牌時,曹丕沒有攻吳藉口和時機。夷陵之戰結束後,孫權解除了來自蜀漢的威脅,就不再對曹丕恭敬,並且拒絕派遣兒子到曹魏當人質。



孫權的態度和行為終於讓即位以來一直憋足了勁沒處使的曹丕找到了藉口,於是曹丕開始傾國之力南征孫權,這也成為曹丕時代的國策,並且曹丕還借南征解決了臧霸的半獨立勢力,並完成了內部整合。

所以曹丕的伐吳戰略是正確的,不要拿司馬昭時代先伐蜀後攻吳的戰略來比,時勢不同,司馬昭時代,東吳處於內鬥,無瑕北顧,西北及北方邊患已除,只有南方的蜀漢與東吳兩個割據政權。



而蜀漢由於連年北伐,國力衰弱,朝廷中也開始內鬥不斷,宦官弄權,司馬昭具備伐蜀條件,所以不能與曹丕時代同日而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為什麼曹丕一直伐吳,我認為有兩點原因。下面我簡單的說一說,歡迎討論。

曹魏國策

曹丕代漢建魏後,曹丕繼承父志,以一統天下為己任,當時的曹魏佔據天下十三個州中的九州半,曹丕繼位當年,命夏侯尚南下荊州,分別奪取了蜀吳的三郡九縣,佔據半個荊州,不久又平定國內青徐地方割據,擊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連遠在中國南方的交州士氏家族也表示臣服曹魏,(這裡解釋一下,交州在曹丕去世後,才被孫權奪取,此時為獨立的地方軍閥),曹丕對統一天下自信滿滿,於是欽定國策,先吳後蜀,一統中國,認為曹魏最大的敵人是東吳,只要東吳滅亡,蜀漢不足為慮。因此曹丕多次對東吳動兵,但孫權豈是無名小輩,曹魏雖然強大,但是還未強大到能滅東吳的時候。

戲弄曹丕

這一點是我個人觀點,我認為十分重要,曹丕的性格是比較狹窄,在曹丕稱帝之後不久,孫權迫於劉備大軍壓力,向曹丕稱臣,名義上歸順曹魏,曹丕自然心滿意足,封了孫權為大魏吳王,古人以五常為道德標準,這也是為什麼曹丕沒有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打吳最為猛烈之時進攻吳國的原因之一,在蜀吳交戰正酣之時,曹丕曾向孫權索要過太子做人質,均被孫權以各種藉口拖延,後來戰局逐漸對東吳有利,孫權乾脆直接拒絕了曹丕,因此曹丕才大怒,攻打了孫權,不過為時已晚。後來孫權來來回回、反反覆覆,一會臣服曹丕,一會又不鳥曹丕,這樣搞曹丕,曹丕能忍嗎?顏面不僅失嗎?曹丕能不氣急敗壞,急於幹孫權嗎?不過孫權是誰呀?“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掌權多久了?典型的政治老手,曹丕自然不是孫權的對手,不過孫權也知道一個度,曹丕三次伐吳,最後都是魏軍實際作戰不利,但最後竟然都是孫權認輸,好讓曹丕有顏面的“撤退”,孫權也一直做大魏吳王坐到了曹丕去世。我想曹丕對孫權的氣不是一點兒點。


曹老師xixi


既然蜀漢實力不如孫吳,曹丕為何一直伐吳?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個人認為曹丕伐吳的目的只是逼迫孫權真心稱臣,交出質子,轉移國內矛盾,而不是滅吳,因為先滅吳不如先滅蜀。滅蜀之後可以佔據長江上游,順江而下,難度更小。當時曹丕繼位不久,政權不穩,還沒能力發動滅國戰爭,因此曹丕此舉政治目的大於軍事目的。

吳蜀夷陵之戰後,曹丕三次派大軍揮師南下,攻打孫權,這很讓人費解,為何,因夷陵之戰蜀國大敗,國力受到重創,按理說曹丕應該先取蜀國,再下東吳才是,那為什麼他要多次攻打東吳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攘外必先安內

孫權是個政治小能手,在對魏稱臣後,虛與委蛇,表面畢恭畢敬,內心翻江倒海,多次拒絕曹丕要求送質子北上的要求,這就惹惱了曹丕,曹丕在想,我連自己的附屬國都擺不平,怎麼還有臉去打蜀國,必須先搞孫權。

忌憚吳蜀聯盟

有人問吳蜀聯盟不是有吳有蜀,打誰都是聯盟麼,其實不然,還是有區別的,你打蜀國東吳必有動作,你打東吳蜀國可能動不起來,最多佯攻一下做做樣子,為何,因為實力不允許,人家還在養傷呢。

轉移政治矛盾

曹丕是篡漢稱帝,必然會招到一部分人的反對,因此他發動戰爭也有一方面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類似諸葛亮的北伐也有此意在其中,所以輸贏的結果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

總結:曹丕伐吳沒有取得戰果,但也完成了其政治使命,正所謂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而三國之所以為三國,也正是其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性,各方都有鋤強扶弱的精神,這也造就了這麼精彩的三國。


臨石觀海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表面上看,曹丕繼位後,就一直伐吳,對蜀國不聞不問。可其實情況並不是如此。

曹丕建魏後,劉備就立馬稱帝,史稱“蜀漢”,代表著漢室江山。只有孫權沒有稱帝,倒只是稱王,為什麼呢?按理來說,天下三分,這吳國也有一份,怎麼輪到孫權,就只是稱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孫權在名義上沒有稱帝的可能性。你看曹丕,雖然是篡漢自立,但是他有絕對實力能夠壓制住曹魏集團裡的反對勢力,稱帝之事順其自然。至於劉備,更不用說,劉皇叔,而且還有一州之地,既然,漢獻帝已經被趕下皇位,那他劉備自然就要扛起恢復漢室江山的旗幟。反觀孫權,在這方面就比較弱了。所以曹丕稱帝后,首先打得就是孫權,目的很明顯,逼他向自己稱臣。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丕伐吳,是因為夷陵之戰。眾所周知,夷陵之戰,蜀國劉備大敗,不僅荊州沒奪回來,反而自己還被趕回了白帝城,命懸一線。這時的吳國可以說是士氣高漲,本來魏國內部是有考慮伐蜀,只不過曹丕排除眾議,非要等這場戰役打完後,再決定。



後來吳國贏了,而且挾大勝之勢舉兵攻川。這時的曹丕看到了戰機,認為趁此機會,南下伐吳,因為吳國大部分兵力在夷陵,這時趁機南下,可事半功倍。只可惜曹丕這次伐吳失敗了,再加上曹丕在位時間也不久,僅僅七年,他不可能光想著伐吳吧?



當然,曹丕伐吳也不是沒有收穫的,不管是逼還是自願的,孫權後來還是向曹丕稱臣,曹丕也自然給了雙方一個面子,封他為吳王。


青史回聲


蜀漢實力並非不如東吳,曹丕打東吳也並非沒腦子!



關於蜀漢與東吳實力的比較,至少是有三個階段的。第一階段:蜀漢強於東吳,蜀漢的實力在劉備奪取漢中和關羽兵壓樊城時達到頂峰,這一時期,連曹操面對蜀漢的進攻都產生退避三舍的想法了,可惜這種局面孫權是無法忍受的,強大的蜀漢對下游東吳的威脅,是要遠大於中原的曹操勢力的,後來孫權果然襲擊了關羽,打破了這種形勢。第二階段:蜀漢、東吳難分上下,這一階段主要是諸葛亮時期。第三階段,蜀漢弱於東吳,就是諸葛亮死後的階段了。

曹丕在位,從220年到226年,其中分別於222年和225年兩次攻打東吳,主要是第一次,曹真、張合、曹休合攻江陵;第二次,曹丕不過是到廣陵江邊溜達了一圈。同一時期,蜀漢有兩大事件,劉備徵東吳,諸葛亮平南蠻;東吳的大事件,戰勝劉備東進,打敗曹丕的南下企圖。

那麼曹丕為何不打蜀漢,而要執意打東吳呢!其實,說他攻打東吳並不恰當,曹丕實際上是要奪取荊州!荊州才是一切的重點。

回頭看赤壁之戰前的曹操,當時面對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東吳孫權,曹操為何不去打張魯、劉璋,而是去取荊州呢?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西上益州,東下孫吳,北面則是曹操的許昌老巢。拿下荊州,不但可以穩固後方,還可以徹底分割南方勢力,以便下一步各個擊破。曹操最後敗於孫劉聯軍之手,但也證明了他奪荊州、分割南方勢力的正確性。



再看宋朝太祖趙匡胤的統一方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他首先攻佔的也是荊南、湖南,因為此地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太重要了。宋太祖拿下荊湖後,西上平了後蜀,南唐、吳越主動臣服。

所以,曹操、曹丕、趙匡胤奪取荊州的戰略絕對是正確的,這就是曹丕為何要征討東吳,而不是蜀漢的原因了。而且,曹丕這麼做絕對是正確的,並不是他腦子不好使,看不清形勢。



另一方面,蜀漢真那麼好打嗎?曹魏對蜀漢發動過三次大戰。第一次230年,曹真、司馬懿、張合三路伐蜀,結果大雨三十天,魏軍自退。第二次244年,曹爽為建軍功,和夏侯玄伐蜀,結果被蜀將王平擊敗。第三次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伐蜀,這一次也不容易,鍾會都準備退兵了,不料出了個不要命的鄧艾,最後才成功的。再想想蒙古大汗蒙哥,斃命釣魚城下,你就知道從陝西進攻四川得有多難了。


魏濟文史小站


蜀漢實力不如孫吳,

既然蜀漢實力不如孫吳時事實,為什麼曹丕不攻蜀而伐吳呢?!

今天本大人來給你分析一下,你看有沒有道理?!

東吳孫權割據江東,長江以南,江浙滬廣。富庶地帶,漁米之鄉,沿海經濟帶,珠三角,長三角經濟特區。

蜀國劉備父子割據四川盆地漢中平原,物華天寶,人口眾多,易守難攻。

曹丕採取伐吳的戰略,為什麼不撿軟柿子捏呢?攻擊蜀國劉備軍事集團呢?!

因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戰爭消耗很大,短時間不能打贏,就會輸掉魏國的根基。其一。

因為,諸葛亮是曹丕的叔叔,正在不停的北伐,控制兵權,伺機攻擊蜀國都城成都,取劉禪而代之!司馬懿受命跟諸葛亮眉來眼去的唱雙簧。蜀國不足為慮。只要幹掉東吳孫權軍事政治集團,天下可定。

關羽就是上了諸葛村夫的當!舍荊州而攻擊襄樊。結果是諸葛勾結孫權,關羽忠義千秋,身首異處,孫權殺關羽怕背黑鍋,把關羽首級用楠木盒子送給了曹丕。曹丕從謀士賈詡之言厚葬了關羽。

就說這麼多

雷殿雲龍


綺麗神兵張廣綺


曹丕為何一直伐吳,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蜀漢雖然實力不如孫吳,但勝在地理位置優勢,易守難攻,且有諸葛亮坐鎮,曹魏的進攻很難取得明顯優勢;二是曹丕在位初期,孫吳作為魏國名義上的屬國,但吳主孫權不僅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國,而且在蜀國威脅解除後公然宣佈和魏脫離臣屬關係,稱王建號,這種公然的打臉行為,引發了曹魏伐吳的序幕。

公元221年7月,蜀主劉備為收復荊州,舉全國之力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在戰爭初期,蜀漢來勢洶洶,並迅速推進至東吳境內,東吳在求和不成的情況下,作為權宜之計,東吳被迫向曹魏稱臣,以便於集中力量對抗蜀漢。公元222年吳國大都督陸遜在夷陵利用火攻大破蜀軍,劉備戰敗,倉皇而逃,並病逝於白帝城,蜀漢對於吳國的威脅徹底解除。

既然吳國當初將向魏國稱臣作為權宜之計,此時在蜀漢威脅解除的情況下,在吳國看來,吳魏聯盟已無必要,因此當曹丕要求孫權將長子孫登送到洛陽為人質的時候,孫權果斷拒絕了要求,此時吳蜀之間也重新修復了因戰爭造成破壞的關係,孫劉的結盟給了孫權拒絕的勇氣。

但是,對於曹丕而言,孫權的行為無異於公然“打臉”的行徑,因此,222-223年、224年和225年曹丕發動了三次伐吳的戰爭。但是,曹丕的伐吳戰爭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225年後不了了之。


史海小白丁


因為雍涼那時候羌人還是不穩定因素,而樊城之戰之後曹魏失去從荊襄伐蜀道路,而雍涼伐蜀後勤過於困難,況且蜀漢易守難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