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院士提醒:這個習慣不可忽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不聚集,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


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可能成為我們抵禦病毒的疏漏,那就是——用餐習慣。


鍾院士提醒:這個習慣不可忽略


很多家庭都沒有使用公筷的習慣,有人說使用公筷是“瞎講究”,也有人覺得一家人吃飯用公筷“不習慣”。


近日,隨著餐飲行業恢復營業,“使用公筷”這個話題也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意識到使用公筷的好處。

使用公筷,為啥這麼難?


分餐制已是“老生常談”。早在“非典”時期,不少地方就提出過使用公筷倡議,公開報道資料顯示,早在十多年前鍾南山院士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


但疫情過後,由於百姓接受度不高、分餐服務不到位等原因,分餐制並未得到有效推廣。看似簡單的分餐,推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據新華網對近2萬名網友的問卷調查顯示,4成網友贊成分餐制推廣,而3成網友則表示反對。


下面這些場景,您是不是覺得“眼熟”呢?


聚餐等場合顯矯情不合群

“大家一起吃飯就是圖個熱鬧,喊服務員上公筷,會讓大家感覺彆扭,顯得自己很矯情。” 浙江寧波市民魏瑋說,公司同事都是年輕人,經常湊在一起聚餐,但很少用公筷。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出差,有些與工作相關的飯局往往坐滿一桌陌生人,少則五六人,多則十來人,根本不知道對方健康狀況。


有人夾菜時愛在盤子裡挑挑揀揀,有人喝湯不用碗,從盆裡一勺一勺地舀著喝,甚至還有人把咬過的黃瓜往蘸醬裡蘸。“提醒別人用公筷公勺吧挺失禮的,像嫌棄別人髒一樣,我只好假裝不餓,少吃或不吃。”


家庭用餐老傳統難打破


鍾院士提醒:這個習慣不可忽略


長久以來,圍桌合餐是中國人的主要就餐方式,親朋好友圍坐成一圈,觥籌交錯,共享美食,氣氛其樂融融,吃飯講究的就是“熱鬧”,因此和家人吃飯,推行公筷的難度更大,尤其是對於一些老年人而言,突然改變接受不了。


“我跟公婆一起住,老人愛用自己的筷子給小輩夾菜,我提議用公筷,沒想到老人強烈反對,差點引發家庭矛盾。”河北保定的孕婦宋女士說,一些長輩覺得用公筷又麻煩又生分,短時間很難轉變傳統觀念。


餐飲行業分餐服務不到位

經過疫情大考的人們開始重視使用公筷,但多數飯館、酒店的服務仍然沒跟上來。


記者採訪時發現不少火鍋店生意熱鬧,戴口罩、測體溫、登記信息等防控流程一項不缺,然而進入涮鍋環節便打回原形,店家不提供公筷,客人們拿著自己舔過的筷子在鍋裡上翻下涮。顧客徐先生說:“餐廳沒放置公筷,自己也不好意思要,只好將就一頓。”


即便實行了公筷制的飯店,實際運行情況也不太理想。呼和浩特市民王斌說,一般餐廳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樣,吃著吃著就分不清了,尤其是桌上的人喝了點酒以後,公筷基本上就成了擺設。


用公筷不是“瞎講究”

這5種疾病可通過筷子傳播


此次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多人聚餐時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傳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觸飯菜,這些飯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經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風險。

01

新冠肺炎


目前明確新冠肺炎能通過飛沫傳播,病人或者無症狀感染者的口水也是可以檢測到病毒的。

雖然近距離聚餐感染主要是因為病毒通過飛沫進入呼吸道,但是也無法排除病毒能通過口水進入消化道的可能性。

02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常存在於感染者的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很可能成為傳播媒介。當一個感染者用筷子夾送食物入口,如果筷子沾染到口腔內的幽門螺桿菌,再去餐盤夾菜,就可能汙染食物,進而將幽門螺旋桿菌傳播給同桌的人。

另外,有孩子的家庭常因為不正確的餵食意識,例如直接用嘴巴吹涼或嚼碎食物後喂孩子,會導致孩子傳染幽門螺旋桿菌。

03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症狀表現為發熱,口腔內出皰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現皮疹,可伴有腹痛、腹瀉、頭痛不適等症狀。

6歲以下的幼齡兒童免疫力比大人弱,更容易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分泌物,比如唾液、穿破的水皰、糞便或觸摸受汙染的物件進行傳播。

如果與手足口病患者共同進餐而不實行分餐、使用公筷的方式,則非常容易受到感染。

04

甲肝戊肝


甲肝和戊肝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糞口傳播,其病毒易在空氣中傳播,如果長期和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過唾液傳染到健康人身上。

05

EB病毒


傳播源患者可以通過親密的動作進行傳播。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傳播,一般常見病發人群是免疫力低下的幼兒。

感染病毒的早期症狀和感冒相似,還會伴隨高熱、咽峽炎或出現扁桃體白膜等,在免疫力低下時可以導致反覆感染。


親吻孩子、嘴巴吹涼食物、嚼碎後餵食,都是EB病毒感染孩子的主要手段。


近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接連發起公筷倡議。


廣州市29家餐飲龍頭企業、星級酒店等,主動推行公筷制;浙江省十個部門聯合倡議在單位食堂、餐飲行業、居家生活中,全面推進“公筷公勺”;江蘇泰州則於3月9日出臺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範》地方標準,對公勺的使用方法等進行規範。


那麼,如何使用公筷、分餐?


如何正確使用筷子?這些方法有幫助


1

在家吃飯


固定餐具:每位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顏色上容易辨別。


分餐: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員的盤子、碗裡面,大家只是圍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飯。


公筷公勺:不能分餐,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飯,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個人都用公勺公筷夾、盛食物。


兒童餵養:鼓勵孩子儘早獨立進食。


鍾院士提醒:這個習慣不可忽略


對不能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護人一定用適當的方式感覺孩子食物的溫度,嚴格禁止用嘴嘗試孩子食物、幫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對口餵食孩子、與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2

餐館就餐


提倡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


使用餐館的餐具,主動要求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備公筷公勺。


3

正確消毒


除了使用公筷、分餐進食之外,給筷子正確消毒也要注意。


定期更換筷子,最理想為三個月一換,最長不超過一年。建議家庭每天都進行一次碗筷消毒。消毒方式可選擇:


消毒櫃消毒

包括高溫消毒、紫/紅外線消毒、臭氧消毒,按照設備要求的溫度和時間進行消毒。


煮沸消毒

把洗淨後的餐具放入沸水中,沒過餐具,煮沸5分鐘以上。


若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品,時間應不少於15分鐘。


蒸汽消毒

將餐具放入蒸籠中加火蒸,當水沸騰後,再繼續蒸20至30分鐘,再將餐具自然冷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