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別旁觀,不要浪費你遭遇的危機

用通俗的大白話講:

如果你不能活到看到所有可能性發生的那一天,那麼即使概率告訴你,你有可能獲勝,但你死了,你將永遠贏不了。

因此——概率的數字具有欺騙性。

“遍歷性”“概率權”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告訴了我們在當下這個危機時刻最該做的兩件事:

1、別出局。

  • 活著比什麼都強。
  • 要賺錢,你首先得活得長。

2、別旁觀。

  • 不要浪費了你遭遇的危機。
  • 參與其中,為未來下注,但不是簡單抄底。

本文是“看不見的遍歷性——別出局、別旁觀”

系列的下半部分:

——《別旁觀》——

首富巴菲特的背後,也是“遍歷性”。

假如我們只看見“別人樂觀的時候我悲觀、別人悲觀的時候我樂觀”,那就太簡單了。

那麼簡單,為什麼我們總學不會?

真的只是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慢慢變富嗎?

當然不是。

2020年的這場危機,如果說巴菲特預測對了,似乎有點兒勉強。

今年(2020年)2月22日,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裡說:

在給出這一樂觀預測的同時,我們也要發出一項警告:未來股價可能會發生任何變化。有時,股市會暴跌,幅度可能是50%,也可能會更大。

有人說股神抄底被套,增持達美航空4500萬美元,增持紐約梅隆銀行3.59億美元,增持後股價暴跌。

這點兒算啥呀,巴老截至2019年末持倉的股票市值高達2480億美元,大多成本較低。

同時,他手握現金超過1250億美元。

又到了他拿著臉盆滿地撿錢的時刻。

巴菲特不喜歡預測宏觀,但不代表他對宏觀沒有預測。

他有一個很喜歡的市場指標:股票總市值與GDP的比值。

  • 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高峰時期,美股與美國GDP的比值高達146%:
  •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為137%:
  • 在2018年,這一數字為148.5%。

過去兩年,巴老一邊重倉蘋果公司,一邊大舉囤積現金。

在危機時刻,既能做到不爆倉,又能抓住機會大賺一筆,等於要同時做好兩件事情,就像用一隻箭射下兩隻飛鳥。

我們還是要說回遍歷性。

巴菲特有一句至理名言:“ 要賺錢,你首先得活得長。”

這只是其一,對應的是本文的上部分:別出局。

一直喜歡索羅斯而踩巴菲特的塔勒布,對此評價道:

他的成功從來都不是依靠複雜的成本收益分析賺來的,恰恰相反,巴菲特只是建立了一個非常嚴格的篩選體系,只有通過篩選的項目他才進行投資。他曾經說過,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間的區別就是後者幾乎對所有投資機會說“不”。

塔勒布說自己的觀點與巴菲特類似:

對尾部風險說“不”。

  • 許多方法都可以賺錢,且完全不必觸發尾部風險。
  • 許多方法可以拯救世界,完全不必使用那種會導致系統脆弱性和未知風險的複雜方法 。

然而,“說不”的目的,是為了機會來臨的時候可以大舉進攻。

  • 別掛掉,這樣你才有機會保護“遍歷性”;
  • 要出手,這樣你才有機會實現“遍歷性”。

不因“遍歷性”而死,亦不要錯失“遍歷性”的指數型回報。

不從你遭遇的危機中獲利,在恐慌中躲在角落,即使沒有爆倉,其實也是隱性出局。

下面要說的,對應的是本文的下部分:別旁觀。

巴菲特在眾人悲觀時出手,以實現“遍歷性”,以及撿到那些被放棄的概率權,靠的是什麼?

首先,不是準確預測,也不是精確抄底。

巴菲特不喜歡預測宏觀,也不擅長於抄底。

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因為抄底曾經死得很慘。

歷史上好幾次巴菲特大舉買入後,股價繼續下跌,而且還跌得很多。

這是他堅守“價值投資”之道的原因。

把股票當作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假如股票下跌,相當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打折甩賣,何樂而不為?

同時,他也會鬼精地設計各種安全抄底,例如買可轉換優先股。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別旁觀,不要浪費你遭遇的危機

當然,看錯了公司是另外一回事。那就認錯,賣掉。

實現遍歷性,需要源源不斷的彈藥,以及聰明的下注方式。

巴菲特的公司,總部只有25人,卻管理了市值數千億美金的很多家公司。

他放權管理,只要求一點:公司把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交上來。

巴菲特選擇好公司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資本支出小自由現金流大。

外加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巴菲特擁有泉水般的資金彈藥。

加上價值投資的護城河,以及堅決不加槓桿的自律,在股市這個“遍歷性”遊戲場,巴菲特可以一直下注。

巴菲特的資金量很大,所以逆勢建倉是機會,左側買入是常態。

長期持有是另外一種下注方式。你可以理解:長期持有是每天賣掉手上持有的股票,然後繼續再買回這些股票,然後一分錢交易費用都沒有。

此外,巴菲特的資金幾乎沒有什麼時間期限,都是十年以上的長期浮存金或者永續資本。

當然,還有索普研究出來的關於下注的凱利公式。

時間是“遍歷性”的朋友。

這裡的時間,包括時間的長期性,以及週期的波動性。

馬克斯在《週期》中文版序言中說: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週期、判斷週期和利用週期,在週期的每個重要轉折點採取相應的投資行為,就能長期戰勝市場。

週期的特點是,市場要麼過於悲觀,要麼過於樂觀。

就像叔本華說的: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盪。

難題在於,你永遠無法知道,現在股市是處在過於悲觀的階段,還是過於樂觀的階段。

我贊成不去精確預測週期,但是要理解週期。

真正“靠預測賺錢”的鼻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後人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的泰勒斯。

泰勒斯曾被人嘲諷“哲學是一項無用的事業”,於是他憑藉自己的天文學知識早在冬天就預測到了來年的橄欖大豐收,因此他以微小的成本在米利都和開俄斯島租賃了榨油坊。由於無人競爭,他成功在來年通過出租榨油坊獲得了大量利潤。

亞里士多德記載了這個故事,並且說:

“只要哲學家們願意,他們很容易致富;只不過這並不是他們的追求。”

然而,塔勒布認為,泰勒斯的發財,靠的不是天文學的預測,而是基於概率和期權的下注。

重點在於泰勒斯能用“一小筆錢”獲得租下大量的油壓機的權利,這被認為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期權”案例。

泰勒斯的賺大錢秘密,靠的不是準確預測天氣,而是自己創造了一個“凸性機會”,如下圖: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別旁觀,不要浪費你遭遇的危機

我在《如何用小概率賺大錢?(更正版)》一文中詳細講述過這個話題。

這其實是一次逆向應用黑天鵝的精彩案例。

“遍歷性”下的黑天鵝,大多時候是反向的,也有時候是正向的。

讓我們再回到“預測”這件事兒。

除了算命先生,極少有人能靠精確預測來賺錢。

即使你可以極為準確地預測一件事會發生,你也很難預測這件事情究竟何時發生。

這就像是要把幾個鵝卵石疊起來,難度太大了。

即使是達利歐、巴菲特等大神,也做不到。

更何況,現實世界的發展是非線性和不對稱的,“百年不遇”的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巴菲特89年見過一次的熔斷在一週內就發生了好幾次。

所以塔勒布說,黑天鵝事件無法預測。

你唯一可以做的,是讓自己不要被黑天鵝殺死。

(厲害的話還能去抓只肥天鵝。)

我們只有像衝浪運動員那樣,享受波峰和波谷,在“遍歷性”中生存,強大。

一旦拿來做類比,多精確的概念都會有模糊之處。在塔勒布的書中如此,在我的文中也是。

塔勒布在書後列了一大堆數學公式以及技術性附錄,用於維護自己的“學術權威”。

完全遍歷性的反面,是一種吸收態

吸收態,是指當粒子撞上一個吸收壁,它們會被吸收或黏住。

吸收壁就像是一個陷阱,一旦被吸收進去就出不來。

比方說財富,有錢的人更容易賺到錢,而沒錢的人更難賺到錢。

又比如說,牙醫領域是個“吸收態”較弱,“遍歷性”較強的行業,大家的收入比較均勻。

很多行業的所謂“紅利”,都被寡頭獨吞了。例如智能手機。與其擠進去,不如做智能手機生態鏈的事情,包括硬件、軟件和服務。

例如羅永浩放棄智能手機而做直播帶貨,目前看起來是個聰明的選擇。

他仍然身處智能手機掀起的超級浪潮之中,並未真正出局。

但是對比起做手機,“直播”有更好的“遍歷性”,也契合他的基因。祝他好運。

我們還可以說,一棵有“遍歷性”的果樹的價值是小樹苗價值的很多倍。褚時健能做成褚橙,是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像種樹那樣來經營企業的人。

前陣子韓國圍棋世界冠軍崔哲瀚九段兼職當撲克牌選手,他自己的說法是棋賽太少,時間充裕,所以開始新挑戰。

但在我看來,是因為圍棋領域的獎金主要都被最厲害的幾個棋手瓜分了,而德撲呢,隨機性更強,更有“遍歷性”。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對於競爭環境的選擇,也就是說到底選擇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遍歷性”也是一個有趣的思考工具。

最後

該說的都說了,但是為了票房,還是要總結幾個乾貨。

“遍歷性”對個人而言,有什麼用呢?

下面給出十個建議:

建議1:你要對“別的平行宇宙裡的你自己”負責任。

這其實是對未來的你負責任。

有些看起來極小的集合概率,會通過時間疊加起來,形成要命的墨菲效應。

建議2:把自己的一生當作一盤棋來下。

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個蒙特卡羅發生器(我忍住沒展開寫這個),是一個概率統計的過程。

長久的行為方式,遠比暫時的結果更加重要。

建議3:警惕那些極小概率的風險,不管利益有多大。

假如失敗的結果無法承擔,多高的期望值都不值得去下注。坐飛機呢?約百萬分之一的風險,可略。

不要有僥倖心理。

建議4:別出局,保護自己人生的“遍歷性”。

只要活得久,一切都可能發生。

做對的事兒,知錯就改,別賭,別情緒崩潰。

建議5:別旁觀,為自己的“遍歷性”持續下注。

不好的季節,往往是耕種的好時候。

在大家都慌張的時候,看看能夠埋下什麼種子。

例如開始慢慢用閒錢定投指數基金,或者悄悄開個抖音號。

建議6:像衝浪那樣平等享受波峰和波谷,享受整個旅程。

這方面我們要向植物學習,一年四季,花開花落。

苦中作樂,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建議7:別試圖預測未來,而是提高自己的生命力。

生命力就是“反脆弱性”,就是在不可測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測試一下自己對現有生存條件的依賴性,例如是不是離開現在的工作就活不下去,離開了某個人生活就會崩潰。

2020年的這場危機,測試了很多行業,很多公司。

人們開始重新理解“在線”的價值。你該如何參與其中?

建議8:主動設計自己的“遍歷性”。

假如你是頂尖厲害的人,選擇那些“分佈不勻”的吸收態行業,例如基金經理,明星;

假如你是喜歡平平常常的人,選擇那些平均收益較高的“遍歷性”的行業,例如醫生,老師,工程師。

建議9:構建護城河,留有冗餘。

別總處在絕境。總在為下一頓操心的人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吃飽後,試著去做一些吃飽了撐著的事情。

建議10:守住大錢,虧點兒小錢。

不要拿自己輸不起的錢去冒險。

主動投資一些小錢,在那些肥尾的小概率事件上,敢於積極試錯。當然,要是那種正期望值的事情,而非買彩票買幣。


我們這個時代最奇妙的地方是:幾乎每個十年都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紀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恍若隔世。

這個世紀的第1個十年,第2個十年,第3個十年,各個不同。

不確定性,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我們過去這三十年一路向上的好時光,才是“意外”的、奇怪的小概率事情。

當然,更奇怪的事情,是:

  • 太陽何以如此牢靠地、接近於100%地升起?
  • 水和空氣為什麼能恰到好處地供養我們?
  • 大氣層如何這般脆弱而又盡職地包裹著我們?

如此種種。

假如真有造物主,祂已經在我們生存所依賴的99%的事物上,提供了接近於100%的大概率。

而類似於病毒、環境汙染、核戰爭等極小概率的威脅,也許是廣義進化論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有所準備,不被其殺死。

除此之外,生活中絕大多數困擾我們的小概率,其實都是人類百無聊賴的產物。

別為了那些可要可不要的小概率的浮世誘惑,而失去我們極大概率擁有、且不能承受其失去的陽光和雨露。

照顧好自己,活久點兒,我們會“遍歷”更多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