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庫塔牆體開裂,還好發現得早哦!餘慶縣檢察院@縣文體旅遊局:該修得了

字庫塔牆體開裂,還好發現得早哦!餘慶縣檢察院@縣文體旅遊局:該修得了


字庫塔牆體開裂,還好發現得早哦!餘慶縣檢察院@縣文體旅遊局:該修得了

3月24日,餘慶縣人民檢察院發佈稱,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該院對全縣所有文物開展了公益訴訟檢察活動,發現銀壩字庫塔保存在毀損和安全隱患,該院對該縣文體旅遊局提出檢察建議,責成對此文物進行維護和監管。目前,該公益訴訟案件正督促和辦理中。


字庫塔牆體開裂成危物
近日,餘慶縣人民檢察院對轄區3處近現代重要史蹟、7處古建築、4處古墓葬、2處古遺址、1處古窯址、5處石窟和石刻開展公益訴訟專項檢察活動,發現位於餘慶縣大烏江鎮的銀壩字庫塔文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周破壞較為嚴重,文物本體牆身開裂,存在文物毀損風險和安全隱患。
銀壩字庫塔,在大烏江鎮銀壩村雷家壩朝田間,距餘慶縣城九十四公里。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六角六級空心塔,坐西向東,全石結構,佔地面積約五十平方米,通高十八米。塔座高零點七米,邊長二點五六米,原有三級石砌臺階。塔底層高三米,邊長二點三米。其餘五級高、寬均遞減收分,呈錐形。塔正面第一級石壁上,有一拱形石門,高六十三釐米、寬三十九釐米,第二級顏體陰刻“字庫”二字,每字長、寬約八十釐米,塔後面有稜形透氣窗孔一個,第三級至第六級,各有透氣孔四個,多年前塔尖頂被雷擊毀。


塔前原有方碑一塊,四稜碑一對,四周另有七座小石塔。一九六八年全部拆毀,同時。字庫塔被二包焦子炸藥炸過,塔身六面僅出現裂口,最窄處二十釐米,最寬四十釐米。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入遵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檢察院工作人員在走訪中看到,字庫塔3面牆體從底到頂,已多處開裂,裂口寬約20釐米,簡直成了一座危塔,若一定抖動,隨時有垮塌可能。
檢察建議責成文體旅遊部門修繕
這塔為何叫叫“字庫”塔,據傳說,明朝萬曆二十八年,當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起兵反叛朝庭,明皇神宗命大將李化龍督川、陝、湘、黔數省二十餘萬人馬,分八路進軍討伐楊應龍, 當時,銀壩毛氏諸多族人是楊氏的幕僚,又有姻親關係,自然毛氏也是同遭討伐的對象,由於毛氏為官為宦讀書之人甚多,為避免戰亂,大量的書籍無法帶走,只好命家人把書搬到老林河腹地一數百平方米的大溶洞中存放。
戰亂平定後,多數毛氏官員對朝庭效力有功,蒙皇恩赦免,官復原職,子孫世襲俸祿。毛氏後裔沒忘記先祖們在戰亂時所藏於老林河洞內的書籍,由於歷時已久,大量書籍基本腐朽,但是已不能隨便扔掉。經族人商討,確定選擇吉址建造“字庫”塔,塔建好後因書籍較多,只搬了一半到塔前,舉行焚書儀式燒掉。

據傳,此書燒了三天三夜,剩下一半沒有燒的書籍又於道光七年,在銀壩街上附近又建磚石結構的七級“文峰”塔舉行焚書儀式,又燒了三天三夜,兩塔的建造,說明該地區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文物是社會進步的歷史見證,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是人類社會發展各個階段智慧的結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文物保護範圍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別、規模、內容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合理劃定,並在文物保護單位本體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採取安全防範措施的規定。
銀壩字庫塔保存在毀損和安全風險,餘慶縣人民檢察院依法向該縣文體旅遊局提出檢察建議,建議其加強對銀壩字庫塔實施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採取安全防範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同時對轄區內的文物進行全面檢查和保護。目前該案件還在進一步辦理中。


陳朝偉 都市新聞記者 姚強

校對 黃盈瑩

編審 廖波 周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