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磚瓦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築材料,它擁有木質、泥質建材所不具備的巨大優勢,磚瓦的發明使用極大推進了建築業的發展。各不同時期的磚瓦種類、造型各異,既體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與用材特徵,又反映出著不同的製造技藝與文化傳統。其中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磚瓦製造的轉型創新時期,這一時期由大分裂、大動盪歸為統一,故此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製作工藝,使秦漢以來的青灰磚瓦建築格調發生了轉變,最終在隋唐確定下彩色建築的中華傳統建築風格。

大分裂、大融合,磚瓦製造迎來新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是大分裂、大融合的時代,這一時期傳統中華文化收到西域傳入佛教的影響,塔、石窟出現,讓建築融入了不同民族風格和技法。屋頂樣式又增加勾連搭和懸山式兩種,屋脊由瓦疊砌,正脊上使用鴟尾增強了建築美感。房屋樑架人字叉手常在中央加蜀柱或橫木以增強牢固度和承載力,斗拱的組成與建築各組成構件的規格比例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用法,除了有支撐簷的功能外,還有支撐枋的功能。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懸山式屋頂

尤其是人字拱逐漸由平直向彎曲發展與屋角起翹上揚的樣式配合,使大型屋頂在視覺上顯得輕盈,這種中間略向內凹、兩端略向上翹的新造型標誌著中國特色的飛簷形象初步形成,促使漢代比較質樸的建築風格轉變得更為成熟、圓淳。

隋唐時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國力強盛,建築風格、技法承襲魏晉南北朝而來,總體上體現出兼容幷包、海納百川的風範。此時建築業高度繁榮,設計建造出隋唐長安城、洛陽城、大明宮、華清宮等建築規模巨大、氣魄宏偉、結構嚴謹、古今罕見的大型建築。

隋唐建築以結構為主體,無華麗繁瑣的裝飾,建築外觀沉穩、厚重。隋唐工匠已解決木建築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難題,木架結構形制與規模都日趨形成定製,特別是斗拱部分已經定型並規格化。“飛簷斗拱”是唐代木結構建築最基本的特徵,構建築屋簷通常分為上下二層,屋頂變化幅度較大,屋頂裝飾主要集中在脊上,隨時間推移正脊兩端的鴟尾不斷美化、建築物內部裝飾逐漸繁華,屋內非常注重地面及牆壁裝飾,高等級建築地面常用方磚、花磚鋪砌。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仿唐代建築

專業製造磚瓦機構出現,磚瓦樣式有標準但不統一

隨著建築形式多樣化,磚瓦製造技術與使用範圍都有很大創新。魏晉南北朝在建築工程方面出現專業的、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在制度和技術上的專業劃分制,有利於整體建築設計、施工和技術創新。隋唐時期燒造機構更加完善,皇家御用磚瓦由“甄官署甄官令”負責督造,《舊唐書·匠作監》載:“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獸馬、碾磑磚瓦、瓶缶之器、喪葬明器,皆供之。”從唐印銘文磚來看有“匠某某”、“官匠某某”、“某某(人名)”、單字和只有紀年、只有官府名稱等幾種,可補文獻未載明的各種磚瓦生產者和生產機構。

但是唐代磚瓦窯樣式繁多並不統一,表明管理機構僅僅是對所燒製的磚瓦產品的樣式、規格有嚴格規定,一般常用的條磚長30、寬18、厚6釐米,而對磚瓦窯爐的型制、結構卻無統一的要求。即使這樣也直接促進了磚瓦建材的標準化與小型化,常見的筒、板瓦多呈深褐色,外素面、內布紋,質地堅硬,火度較高;磚多為長方形的素面磚和繩紋磚,呈灰褐色,尺寸較小,稀見大型空心磚。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唐代印銘文磚

磚瓦藝術進入大發展,多了一絲“顏色”

除了出現專業製造磚瓦機構,磚瓦的燒製技術和產品也有了創新。北魏時期出現滴水瓦的原型——花頭板瓦,工匠在該板瓦的大端捏製出波浪形以利於散水槽,散水槽可以使雨水流下後呈分散狀態,減少對房屋地基的衝擊。隋唐時期的滴水瓦在花頭的基礎上逐漸向垂直方向拉伸延長,形成三角盾形的滴水簷,這種盾形結構的用途與瓦當相似,可以有效避免雨水對椽子、檁條的侵蝕,此外還可以為圖案設計提供空間,起到美化、裝飾屋簷的藝術效果。後世沿襲使用一直未變,僅僅是在圖案和尺寸上作出細微改變。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滴水瓦

北魏時還開始在建築上採用琉璃,這促進了瓦逐漸向琉璃化、炻質化過渡。位於山西大同市的北魏平城遺址中曾發現琉璃瓦碎片,胎質含細砂、釉作淺綠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琉璃瓦,但此時實處於初創階段,琉璃瓦質量不高且對使用方面沒有嚴格的制度。隋唐時期將琉璃瓦的製造與使用發揚光大,在大型皇家、官府、祠廟建築中廣泛使用琉璃瓦,並配套使用建築彩繪技法,使色彩建築的基調完全確立起來。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北魏琉璃瓦

在瓦當藝術方面,秦漢時期一直使用平面二維的文字或圖案樣式,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浮雕藝術逐漸興盛,瓦當作為裝飾建材的代表也逐漸向凸浮雕式造型過渡,在南北朝時期主要是蓮花紋和獸面紋,凸起不甚明顯。隋唐時期繼續發展模製浮雕技術,製造出凸出感、立體感極強的瓦當紋樣,主要流行花草紋、龍紋和獸面紋,並由凸面圖案瓦當製造技術應用到地磚製作中,製造出大量圖案各異的蓮花紋、忍冬紋方磚。

在皇家建築中常常用作鋪地磚,大明宮、華清池出土蓮紋方鋪地磚皆為實心模製。磚以雙圈弦紋分磚間內外兩區,內區中間為12瓣蓮花紋,外區四角為葡萄蔓枝葉,最外側邊際為聯珠紋。這些鋪地磚與石雕蓮花紋柱礎、窗楞構建搭配分部,有效提升了建築物內部的裝飾效果。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唐代蓮花紋方磚

在唐末五代為提高生產效率、適應複雜裝飾圖案效果,出現了(彩繪)磚雕技術。代表為咸陽彬縣五代時期馮暉墓彩繪樂舞磚雕,這批磚雕共出土56塊,作為墓室壁面裝飾,分別鑲嵌於該墓甬道的東西兩側,每兩塊磚上下合拼成一個整形人物,共計28人,甬道兩側各14人,其雕刻內容為吹、敲、彈、跳的男女樂舞演奏隊,雕刻技法成熟。從建材製造技術方面來看,這開創了磚雕技法的先河,從此以後磚雕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開始迅速流行,作為建築構件或大門、照壁、牆面的裝飾,最終成為建築裝飾的重要承載物。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馮暉墓中彩繪磚雕

陶磚使用的突破,興教寺塔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陶磚建材的使用方面有所突破,漢代多用於地下墓室的磚結構建築技法到北魏已逐漸運用到地面建築上。據文獻記載北魏著名的洛陽永寧寺塔就是磚木結構佛塔,隋唐仍然使用磚來搭建佛塔,充分發揮了陶磚本身具有的抗壓、抗腐蝕性,西安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等唐代磚塔至今仍然屹立不倒。興教寺三塔為純磚結構佛塔,位於西安城南約20千米處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內,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興教寺塔

縱觀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磚瓦的發展,由於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製作工藝,隨著建築形式多樣化,磚瓦製造技術與使用範圍都有很大創新。這些創新沿襲使用、繼續發展,到隋唐時期走向定型,影響了後世磚瓦傳統制造業:一是專業管理機構出現,出現諸多專業的、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二是燒製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如滴水瓦、琉璃瓦、凸面浮雕式瓦當、蓮花紋磚,磚雕技術;三是在陶磚建材的使用方面有所突破,使用磚來修造佛塔。隋唐時期由於磚瓦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建築風格,讓原本的青灰磚瓦開始多了一絲“顏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