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宋仁宗時期,宋與西夏關係惡化,為了西北的戰事,全國各地都在廣募士兵。據《宋史》記載,這一時期宋朝的總兵力達到了150萬之多。試想一下,當時的宋朝總人口在一億左右,就相當於66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參軍,這個比例是空前的。清朝時期總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多人,但是八旗和綠營的總兵力加一塊也才是90萬左右。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軍隊數量的激增對西北戰事和抑制農民起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有兩點,一為軍費開支巨大,國庫赤字進一步突出,二為士兵叛亂現象時有發生。農民起義和士兵叛亂的次數和頻率可謂把宋朝整的很苦惱,大小起義不斷,小的起義甚至可以說是多如牛毛,這其中也有規模比較大的,如王則領導的貝州起義。地方上有起義還稍微正常,對皇帝的威脅還是相對較小,但是如果皇宮內又有叛亂,那就要命了。不過在仁宗時期還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這是咋回事呢?

內宮叛亂

慶曆八年閏正月,宋仁宗為了慶賀平定貝州叛亂,決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適合再搞一次燈會聯歡,這可謂是要在一年中兩次過元宵節,這一行為被曹皇后諫止了。原因有兩個,一是耗費財力,二是貝州起義雖平定了,但是京城也有可能會再次聚眾叛亂。仁宗皇帝這才同意不再舉行元宵節燈會。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人算不如天算,京城內沒有再次發生叛亂,宮內卻有了情況。元宵節剛過沒幾天,親從官顏秀等四名衛士在宮內突然發生叛亂,翻牆越屋,直接殺入了皇帝的寢殿院內,擊傷了值班的宮人。一時間一片混亂嘈雜,仁宗皇帝聽見後也想看看熱鬧,宮內出現如此嘈雜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看看究竟是為何事。

曹皇后臨危不懼

曹皇后知道肯定有了緊急特殊情況,不然在嚴肅地宮內是不會出現如此聲音的,因為無緣無故在皇宮內,尤其是在內宮裡大聲喧譁吵鬧這是重罪。於是極力阻攔仁宗皇帝,最後乾脆緊緊抱住了,並且命人關上宮內,並大聲呼喊禁軍來護駕。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當時,亂兵已經闖到了殿門口,並且還砍傷了好幾個宮女,在殿內能明顯地聽到外面的搏擊呼喊聲。此時有一太監竟然稟報說,是乳母在毆打小女,不必擔心。曹皇后直接怒吼到:“反賊在外殺人,你卻胡言亂語。”曹皇后還想到反賊很有可能會防火焚燒,於是悄悄派人打來了一些水,以備滅火之需。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曹皇后又將所有的宮女太監都召集來了,要他們全力保衛仁宗皇帝,並未還為這些宮女太監一一剪髮,告訴他們,這將是明天論功行賞的證據。在曹皇后的號召下,宮女、太監爭相拼命保護仁宗皇帝。過了好大一會,禁軍才趕來過來,由於叛亂的人數較少,被趕來的禁軍全部擊殺。由於全都被擊殺,這四名士兵是如何密謀叛亂的,又是因為什麼,這也就很難得知了。

宮城戍衛有責任

宮內發生叛亂,這可非同小可,連夜就追查此事。因為叛亂的四人已經全部伏法了,所以就查相關的責任人。一查就查出來了麻煩,原來當日負責宮城戍衛的恰恰是楊太妃的兄弟楊景宗。楊太妃雖不是仁宗皇帝的生母,但是在幼年時期全靠楊太妃照顧,因此與其感情極深。對於他的兄弟,仁宗皇帝不忍心治罪。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御史們可不答應了,他們聯名上奏,並且還舉太祖朝宮內失火的例子,要求嚴懲相關責任人。仁宗也很無奈,最後將楊景宗等人全部貶職外放了。

張美人漁翁得利

在此次叛亂中,曹皇后顯示出來了她臨危不亂,遇事有勇有謀的勇氣和才智。大臣們聽說事件的經過後,都非常敬佩曹皇后的大智大勇。但是仁宗皇帝卻沒有發表任何言論,並且在之後將此次護駕的功勞記在了張美人的身上,這是咋回事呢?

宋仁宗宮內遇刺,曹皇后臨危不懼,為何最後功勞落在張美人身上?

張美人自慶曆以來一直得寵,幾乎每天都能在皇帝的寢宮進到她的身影。非常巧的是,發生兵亂的那天夜裡她並沒有在現場,並且也沒有聽說她是怎麼樣保護仁宗皇帝的。大約可能是曹皇后在指揮宮女、太監時,張美人才跑了進來,並在仁宗皇帝身邊寸步不離,或許就是這樣使仁宗皇帝錯誤的感覺她才是患難真情吧。並且仁宗皇帝還要加封張美人,宰輔大臣心裡都很清楚,因此極力阻攔,仁宗皇帝也是隻能作罷。不料,過了一段時間,這事已經過去了,又再次為張美人表功,這次仁宗皇帝不顧滿朝的輿論,執意封其為貴妃。就這樣,曹皇后的功勞被張美人完全奪去了!

參考文獻

①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