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有谋士郭嘉,刘备有谋士诸葛亮,那么孙权的谋士是谁?

大马哈鱼12


看到题主的问题,真的想为孙权一方的谋士发出一点遗憾和感慨!孙权的谋士不少,质量也绝对上佳,谋士排名先后以及厉害程度向来看法众多,以下谨代表个人观点。

三国势力图

三国时期,曹、刘、孙三家分天下,这其中谋士的功劳绝对是起到一半以上,曹、刘两家的谋士却是比孙家的谋士出名多了,难道说孙家一方的谋士不如另外两方?不,不可能。孙策刚死不久,孙权接替他的位置,此时江东也算得上震荡不安,但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对孙权采取的是安抚和妥协的方法--以朝廷的名义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另外,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中也说:“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再加之后来孙家有能力与另外两家三分天下,足可以说明孙家强,孙家谋士强。那么,为什么孙权的谋士在后世的名声没有那么响亮,最大原因就是孙权的谋士们心不齐,谋的不是帝王霸业,而是江东安稳。不行,感觉有点跑题了,主要是每回提到这个问题都比较意难平。

孙权的谋士不少,质量也绝对上佳,谋士排名先后以及厉害程度向来看法众多,以下谨代表个人观点。

孙权身边的第一谋臣,当推鲁肃。

鲁肃

谋臣,小可谋己,大可谋天下,孙权以江东为据点,就必然要受到江东各大家族的掣肘,所以身边有不少谋臣代表的不全是一心为称霸天下,而主要目的是保江东安宁。我觉得战乱四起,天下割据的时代,有了平中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已经难有退路,就不应该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顾雍、陆绩等人才华上佳,但难逃江东士族局限,所以不计入评论,若有冒犯先贤之处,就请多多见谅。

诸葛亮的《隆中对》古今闻名,早就进入了高中语文课本,供广大学子拜读,然而,鲁肃在建安五年劝说孙权的一番话我也觉得应该放进课本,与《隆中对》并列,当时鲁肃劝孙权夺荆州,尽力占据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进一步夺取天下,如果孙权能下定决心,三国局面未必可成。之前,鲁肃在天下大乱时周济贫者,结交贤者,毫不犹豫给了周瑜家中一半粮食;之后,刘备遇到了诸葛亮,悄然崛起,鲁肃初期就已经看出苗头,所以后来在刘表病死的时候直接促成刘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胜曹军,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之后在面对孙刘两方之间的问题时,鲁肃没有拘泥于一城一地,也没有被两方的恩怨所限,从大局出发,多次化解两方势力摩擦,让虎视眈眈的曹操没找到机会下手……以上可见,

鲁肃堪称孙权身边谋士第一人。

其二的话,周瑜。

虽然周瑜英年早逝,但孙权身边的谋士第二位我还是推他,评他能让鲁肃送他一仓粮,凭他能安定江东,凭他能赢下赤壁之战。


远慕长生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而东吴孙权的智囊团,同样有“声名显赫”的江东“二张”。

下面来介绍几个孙权时期的“智囊团”中的重要“谋士”。

一、张昭

在孙策临死时,把江东的基业交给了孙权,并且告诉孙权,关于“文”这方面,可以问张昭。而“武”可以问周瑜。这便说明张昭对于江东形势的重要性。

二、张纮

张纮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平定江东的时候,当孙策亲自登门拜请张纮,张纮才出来愿意当官。之后张纮去许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当了侍御史,直到孙权上任之后,张纮才回到江东任长史。

三、顾雍

在孙权年幼的时候拜蔡邕为师,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这个人很有才干,当过左司马和尚书令,一直政绩不错。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

四、孙邵

孙邵字长绪,孔融称他是“廊庙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职的人)。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深受孙权信任。

五、步骘

步骘字子山,当过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平定交州因为功劳显著,被加封为平戎将军。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后来接替陆逊为丞相。


草竹道人


曹操的谋士是郭嘉,而郭嘉不过是曹操的谋士之一!荀彧、荀攸、程煜、戏志才、董昭、刘晔、司马懿……呢,都不是曹操的谋士?

同样,庞统、陈群、孙乾、法正、徐庶……也都是刘备的谋士。(孙权)

唯独孙权!由于他身体健康,寿命超长,谋士们熬不过他!他的谋士要比曹操、刘备多的多……。分时期介绍几个:

孙策早在26岁就死掉了,托孤大臣是张昭,孙权初期的最重要的股肱就是张昭;

张昭也活到了80多岁!孙权中期的股肱大臣是陆逊,丞相!后来被孙权逼死了。

晚期,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孙权的股肱大臣,同时又是托孤大臣!我要重点的介绍一下他,先说一段对话:孙权问

“你的爸爸(诸葛瑾)和你的叔叔(诸葛)谁更优秀?”

“我爸爸更优秀”!孙权:“为什么?”

“我的爸爸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叔不知,所以我的爸爸更优秀。”孙权:😂😂😂……

后来蜀国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

噗咚!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

“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

“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敢把他叔叔诸葛当成给他养马的牧马人?孙权当然高兴了!这类展现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事太多了……(太傅诸葛恪)

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将诸葛恪引进卧室内,诸葛恪就在床下受诏,孙权下诏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诸葛恪悲泣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孙权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诸葛恪。


中行偃1


三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谋士最多的时期,名士荟萃、谋臣如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谋略文化,每一场战役无不透露出谋略,比如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开场战的白马之战,曹操用的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打法,这是荀攸提供的计策,还有延津之战,曹操用的诱敌之计,以财物诱惑袁绍军,再一举出击,同样是荀攸提供的计策,还有最终取胜的是偷袭粮仓之计,这是许攸提供计策。

作为三国最大势力,曹操手下的谋士自然不会少,名气最大的有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荀彧是曹操的战略规划大师和后勤部长,提供不少战略性的谋略,比如四胜四败论。

曹操

荀攸是曹操的战术大师,负责具体战争中的战术安排,比如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就是荀攸的计策,程昱是曹操手下文武双全的谋士,即能谋,又能打,经常是亲自上战场,郭嘉是曹操手下最神秘的谋士,号称鬼才,算无遗策,比如郭嘉准确预测孙策之死,要被是刺杀的,还在曹操准备北征乌桓时预测刘表不会攻打后方的。

还有个贾诩,也是神算,基本上没有谋错过一策,协助曹操以反间计击败马超和韩遂的联盟,即使是投靠曹操前也曾协助张绣打败过曹操,协助李傕、郭汜击败王允和吕布。

曹魏五大谋臣

这五大谋士算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曹操手下除了这五人之外还有不少,比如刘晔、司马懿、蒋济等人,事迹就多了,各有所长。

除了曹操谋士众多外,刘备手下也有著名的三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庞统与法正。诸葛亮是战略之谋,谋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就是其代表作,从公元207年提出隆中对开始,到公元219年几乎达成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战略,这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了不起的战略。

刘备

庞统是刘备手下的著名谋士之一,与诸葛亮齐名,但又各有所长,诸葛亮长于战略和内政,庞统长了谋略和计策,庞统算是刘备的战术大师,刘备入川,庞统就献计擒拿刘璋,可惜刘备不听,刘备与刘璋闹翻,庞统就提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选择,这相当于领导有需求时,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建议,至于是否采纳,则是刘备的决策了。

法正也是刘备手下的著名谋士之一,与刘备算是志同道合,法正总是能抓住事情的重要面而劝谏刘备,刘备也最听法正的话,比如法正为了劝刘备躲避敌方的箭雨,首先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别人劝刘备不听,法正一劝,刘备就听了,这叫欲劝其人,先入其境,法正是高手。

诸葛亮、庞统

法正总能抓住刘备的心思,比如劝刘备娶刘璋的寡嫂,告诫刘备这是政治联姻,刘备立即就明白并接受了,再比如劝刘备重用名士许靖,告诫刘备这是给天下看的,要重用人才,刘备立即就接受了,这就是法正的能力,诸葛亮都说刘备只听法正的话。

除了曹操和刘备,三国之一的孙权也有谋士,但是终孙权一生,他最重要的谋士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肃,鲁肃在孙权只有19岁,刚接班的时候,就跟孙权讲天下的战略,提出了比隆中对还要早7年的榻上对,建议孙权稳定内部,向东拿下刘表,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趁机统一天下,19岁的孙权听得那是热血沸腾啊,这也是8年之后的赤壁之战孙权不愿意投降的重要原因。

孙权与鲁肃

鲁肃的战略是孙权从刚接手时公元200年一直到鲁肃去世的公元217年,这17年中东吴的战略,孙权大致是按鲁肃的这个战略在进行的,包括赤壁之战拒绝曹操,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结成孙刘联盟,这都是鲁肃的战略,只可惜鲁肃在去世之后,孙权就开始不断地犯战略错误,比如偷袭荆州,不仅得罪了盟友,还给东吴政权带来了致命威胁,要不是陆逊打败了刘备,孙权亡国的可能都有。

东吴的其他人都算不上著名谋士了,周瑜是个文武双全的军事统帅,谋略是差了一些,赤壁之战取胜是黄盖提出的诈降计+火攻计,周瑜采纳了,南郡之战是甘宁提出的夺取夷陵的计策,然后吕蒙分兵救援稳定了战局。

陆逊

张昭只能算个文臣,算不上什么谋士,处理些政务张昭没问题,提供谋略张昭还是差远了,诸葛瑾比张昭还差一些,同样算不上谋士,吕蒙这样的只能说是个将军,不过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确实是吕蒙一生最漂亮的战术之谋,不过在战略上为孙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是他的短视。

孙权另一个重要谋士就是陆逊,陆逊同样是文武双全,在夷陵之战中,以缓兵之计,拉长刘备的补给线,再寻找机会打败了刘备,确实比较出色,当然了,如果不是他向孙权提供了破解刘备的方法,孙权也不会让名不见传的陆逊迎敌了。

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破魏国名将曹休,一生击败两大名将:刘备与曹休,也算是非常厉害了,东吴除了鲁肃和陆逊,其他也没啥出名的谋士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江东的谋士很多吧,最有名的我想莫过于有着美洲狼,啊不对,美周郎之称的周瑜周公瑾了。

江东家业的奠基人,和江东小王....霸王孙策两人打下来江东家业,赤壁之战的主要谋划者。伯符死前还嘱咐渣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张昭:不如我们投降吧)所以还有张昭张纮。

江东大都督团队:周瑜,鲁肃,吕蒙,还有陆逊

江东纵火团除了周瑜当然也要算陆逊一个。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一把火烧光了蜀国的家业。

还有诸葛丞相他家亲戚诸葛瑾

你说我为什么说这么多谋士?主要是孙权太能活了。


南黎23333


孙权有五大谋士:

第一名:张昭

孙策死的时候把江东大业交给了孙权,告诉孙权,关于“文”这一块,可以问张昭,他都知道。“武”这一块呢,可以问周瑜。可以说明张昭对于江东的重要性。

之后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起到了一些重要性。但在赤壁之战,他却是主降派,之后孙权对他明升暗降,一直没有重用。

第二名:张纮

张纮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平定江东的时候,孙策亲自登门邀请张纮,张纮才出来愿意当官。之后张纮去许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当了侍御史,直到孙权上任之后,张纮才回到江东任长史。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第三名:顾雍

孙权年幼的时候拜蔡邕为师,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这个人很有才干,当过左司马和尚书令,一直政绩不错。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

第四名:孙邵

孙邵字长绪,孔融称他是“廊庙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职的人)。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深受孙权信任。

第五名:步骘

步骘字子山,当过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平定交州因为功劳显著,被加封为平戎将军。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246年代陆逊为丞相。



历史的真相l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刘备就是被他活活气死的。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因巧夺荆州有功,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获胜。



小西影视迷


兵者,诡道也!

人主之辅佐者,无非两类人:文臣武将!

文臣武将中能谋全局者,能谋万世者,运筹于维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方可名之为谋士!

历朝能称为谋士者,周有子牙,齐有孙膑,汉有子房。三国孔明,郭嘉,明代伯温等,均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不测之机,能领兵临阵而手不自握刃者,是誉满天下,妇孺公认的战略家,一级谋士!

其他的,象春秋战国的孙武,田单,秦之吴起,汉之韩信,三国曹操,司马懿,周公瑾,吕蒙等人,有谋有勇,能临阵斗兵,能倾人之国,能伸战守之策者,为帅为将,一般不以谋士称之!

至于苏秦、张仪之流,能折冲樽俎,巧舌如簧,合纵连横,能说得君王从其一术者,也为不世之士!

三国东吴孙权,承父兄基业,保有江东之地,与魏蜀鼎足而立者,其自身雄才大略外,也得之于一般谋臣武将。先之周瑜,是东吴将帅之才,赤壁之战成就一世之名。

鲁肃知连横之术,战守之策,知天下大势,是周瑜后的辅国之士,勉强可视为谋臣!

鲁肃之后,吕蒙、陆逊以夷陵之战及计破荆州,用一时之谋而呈一时之勇,于国家社稷有功者,也是君王良弼辅臣,非通天之才,稍有良谋而已!

其他人,如张昭,诸葛瑾等人,和混无光,唯裁度农经蚕桑之事者,与谋士去之又远矣!

总之,东吴之谋,为一域之谋,均用于保境而安民,不足以为君王争天下!

蜀汉孔明、姜维之谋,虽足以与天下相争,然偏安于西南一隅,不得地利,歧山好出,渭水难渡,终不成大业!

曹魏阵营,谋臣武将云集,又占有广大领土,兵源战资充盈,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日突泉


孙策临死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还有鲁肃,鲁肃才能不亚于诸葛亮,是吴蜀联盟坚定守护者。

张昭大家都熟知,在赤壁之战投降派。但张昭对东吴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有稳定江东的功劳,孙策遇刺身亡,是张昭把孙权扶上大位,让孙氏在江东的根基稳固,江东的父老乡亲对张昭很是尊敬,张昭在江东有很高的威望,有他辅佐孙权处理政务,孙权高枕无忧。

周瑜,在军事上的造诣很厉害,当年和孙策一起打天下,什么样的阵仗没见过,在赤壁之战力挺孙权,主战派,对水战很是精通,火烧赤壁,让东吴政权坐稳。

鲁肃才能更是了得,对各方势力平衡起到润滑的作用,所以他在东吴和在蜀国都很受尊敬,即是和诸葛亮这一代谋士相处也是游刃有余,毫不逊色。

孙权能坐稳江东,靠的是他本人能识人善用,比如他提拔的吕蒙,陆逊眼光真是独到 ,所以说谋士是很多的,关键是要有一双识人的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饕餮中国


1、第一名:张昭

孙策死的时候把江东大业交给了孙权,告诉孙权,关于“文”这一块,可以问张昭,他都知道。“武”这一块呢,可以问周瑜。可以说明张昭对于江东的重要性。

之后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起到了一些重要性。但在赤壁之战,他却是主降派,之后孙权对他明升暗降,一直没有重用。

2、第二名:张纮

张纮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平定江东的时候,孙策亲自登门邀请张纮,张纮才出来愿意当官。之后张纮去许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当了侍御史,直到孙权上任之后,张纮才回到江东任长史。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3、第三名:顾雍

孙权年幼的时候拜蔡邕为师,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这个人很有才干,当过左司马和尚书令,一直政绩不错。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

4、第四名:孙邵

孙邵字长绪,孔融称他是“廊庙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职的人)。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深受孙权信任。

5、第五名:步骘

步骘字子山,当过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平定交州因为功劳显著,被加封为平戎将军。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246年代陆逊为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