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民国作为一个特殊时期,不仅造就了不少时代英雄,同时也孕育了古典而潮流兼具的时代女性。

她们活跃在各种交际场合之中,活跃在风雨飘摇的社会时局之中,更是活跃在斑斓多彩的画报封面之中,逐渐地民国时期的女性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民国才女、风流女子、交际花……民国女性在不断地在追寻内心价值与外在话语权,正如"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那样,深刻彰显了一为时代女性的魅力绝不在于颜值上,更在于才情、气质和成就。我们欣赏赞美,但是殊不知逐渐"封面化"的民国女性,悲哀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审美取向。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01、画报期刊中的民国女性,有一种对晚清名妓的模仿的"病态美"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追求"时尚"无疑成为了一种潮流,许多期刊画报中都在追求"时尚"。于是,开始效仿西方,选用一些女性形象作为封面,一方面可以吸引男性的眼球,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女性服饰、装扮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观,而且蔚然成风。

说起画报期刊,其实在民国之前的晚清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变得多了起来,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大概来说,中国近代的期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

  1. 第一阶段:从1815年到戊戌变法之前的"初创期"(1815——1895年);
  2. 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到民国初年的"发展期"(1896——1914年);
  3. 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壮大繁荣期"(1915——1937年);
  4. 第四个阶段:由于战争破坏的"艰难的发展期"(1937——1949年)。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在各个时期封面类型都有所差异,不过民国时期的女性题材封面逐渐占据主流,在视觉与情感的交织中,逐渐被社会文化所吞噬建构,并"男权社会"所营销化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从这一点而言,无疑对于民国女性群体来说是可悲的,因为她们始终没有逃离出男性权力掌控的藩篱。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地区画报封面中,不少女性形象是以"交际花"形象出现的,这也是源于当时不少的名媛们跑到上海租界。

在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租界文化中,向来标榜标新立异的名媛显得游刃有余,她们作为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先锋, 并以公众人物的身份穿梭在都市中。

这种公众人物的人物的身份,使得名媛获得了以主角的身份登上各类印刷品的"许可证"。这既是一种女性自我价值的外化体现,但同时也是男权社会的一种掌控欲望的内化暗含。

民国的女性出现于各种画报中,她们在其中扮演着被调侃与被欣赏的角色。在画报图像的场景中,她们有时候与客人在庭院内当众玩西式游戏,或者与客人在上海最著名的餐厅吃西餐,大多数场景之下都被作为了一种"陪衬",而且各种姿态呈现,很明显有一种对晚清名妓的模仿的"病态美"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02、"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成为了一种盲目式的时代潮流

现在有很多人也都喜欢烫发,可曾想过烫发在民国时期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而且成为了社会潮流风尚的一种标识。作为美化头发的一种方法,民国女子疯狂地运用烫发的方式来"赶时髦"。

民国时期的烫发在最初,是电影明星、演员、交际花、名媛贵妇等新派有钱女性的扮靓首选,比如,胡蝶、严月娴、王汉伦、朱秋痕、叶娟娟等民国女星。我们可以看到当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兴起之时,民国女性都对之趋之若鹜,她们"头上烫发,面涂香粉",不惜花费很多金钱在烫发方面。

电气烫起初时候烫一个头须洋六十元……此种费用,除了一般要人之妻妾,其次恐怕只有女明星了。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烫发被奉为民国女性追捧的时髦事物,逐渐由城市衍生到农村地区,农村女子烫发也是受了都市女子的影响,有些女工不顾母亲的反对,她们也开始烫发。渐渐地,烫发不再是一种特殊的时尚,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审美文化。

在这种社会审美文化之下,不乏有一些批判的声音充斥其中,尤其是在一些封建思想束缚的人眼中,画报封面之上那些烫发的摩登女郎,是一种非常不检点的行为。不过奇怪的是,当社会舆论对烫发女郎议论纷纷、斥责讽刺之时,各 界媒体中却鲜有对男子烫发的评议。可能,这也算是男权社会之下民国女性的一种悲哀吧。

对于烫发这件事情而言,本是一件无关他人利益的个人私事。可是当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尤其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声音之后,取缔烫发被政府提上了日程。

推行烫发禁令是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对精神的控制;它放大了妇女的社会作用,将国家兴亡与民族精神及文化的复兴着眼于妇女身上;它是一种专制政策。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当时的民国政府对于烫发禁令下达了如下的几种形式,主要集中与社会、政府层面的管制,有的地区甚至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1)学校、警察厅、社会局等机关发文劝诫,督促民国女子放弃烫发;

(2)政府官方收缴理发店的烫发器具并派员监督巡查;

(3)政府颁发政令,使烫发成为妓女群体的专属标志,从而使不愿被误认为妓女的良家女子主动放弃烫发。

通过这种取缔烫发的禁令中,便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取缔烫发这一禁令背后的权力架构,民国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始终是一种次等的处境。进一步来讲,正如有的学者讲到的那样:摩登女郎是女性消费群体中的时尚标杆,也是处于"女性 地位"的女性群体中极具叛逆性的角色,其在个人装扮与做派方面的前卫和率性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既令处于"男性地位"的男性感到失控与不安,又与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女性地位"的国家摆脱困境的需求相违背。因而,男性与国家在鞭笞摩登女郎的问题上不谋而合。

民国爱美女性的烫发热情并没有因此被完全遏制住,在欲望心理的驱使之下,烫发现象依旧屡禁不绝。因为部分民国女性主体意识对美的诉求,已经超越了政府官方的束缚界限,他们开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爱美是女子的天性,烫发愈禁止得厉害,她们愈憧憬烫发,愈加向往一种突破常规的刺激感受。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03、从"封面化"的民国女性到如今银幕上的民国女性,已经不再是过往的悲哀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从隐性角度而言,代表了一种被时代男权压迫的社会审美文化,而如今中国电影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大量地被主体化地成功塑造。比如,在姚晨饰演的《送我上青云》的电影中,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面对疾病、死亡以及原生家庭支离破碎等困惑之下的自我救赎。再比如电影《无穷动》中,展现出来的完完全全地是一种女性的主体地位,而男性则仅仅成为了片头的一张照片。

从"封面化"的民国女性到如今银幕上的民国女性,已经不再是过往的悲哀,而是一股充满生气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如今,无论是封面还是电影中的女性,都应该摒弃传统男权社会下女性身份标签的限定,而是应该主动积极地朝着自信、独立的方向迈进。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种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肯定,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哀怨,对严酷外界的控诉,对污浊环境的拒斥。再比如《国风·郑风·箨兮》中,借用"箨兮箨兮,风吹其女"的诗句,体现出在男权逐渐占据主导的社会下,女性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诉求和欲望。

总结来说,正视自身的诉求,保持自己的理想与初心,民国历史毕竟已经成为一种过往,当下的生活理应具有更加符合社会时代的审美。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封面化”的民国女性,烫发背后的“病态”审美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