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3月17日,有網友上傳了一段孩子班級群的聊天記錄,老師在群裡通知,稱次日上午要進行一元一次方程講解。

群裡在沉默了13分鐘後,有家長忍不住回覆道:"怎麼還收費呢?"

隨後,其他家長也立馬附和:"這樣應該是可以投訴的吧?"

接著有家長稱別的班都一元三次,"咱們的太貴了。"

最後還有家長建議跟老師講講價,看看能否給優惠。

清奇的畫風讓網友都樂了,並表示這種情況並非個例。

有個學生網友說,他將這則笑話講給父母聽時,父母的關注點也是在"價格",並說:

這個老師確實收費太貴了,我聽說有些老師講函數才三角……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由於"停課不停學",班級群成了老師、學生、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但班級群裡迷惑發言也著實不少。

這則真實的新聞一出,很多人把它當笑話聽了,但身為家長的我,還是想說:父母們,是時候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長時間沒有"學習"了。

很多父母會說,這個知識點是初中所學,我畢業這麼多年不記得,是很正常的事。

還有的父母會說,我當年因為各種原因沒讀書,我沒學過,所以有這種"荒謬的言論"也很正常。

其實,除了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很少有父母能對曾經學校所學知識還有記憶。

拋開專業題型不談,問問父母們:這些年你有沒有在自己的領域有所進步、有沒有和成長中的孩子共同成長呢?

這些知識並不需要多專業,但需要父母去不斷學習,才能扮演好自己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何棄療"的中國式父母

中國父母很辛苦,每天忙完工作還得忙孩子,一刻也沒有停歇。

如果孩子還小,下班回家除了照顧孩子的吃喝還得給孩子輔導作業,如果孩子大了,可能還要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無早戀等情況。

在留給自己的時間裡,幾乎很少涉及自我提升,都是吆喝三朋四友打麻將或者躺在家裡刷手機打發時間。

在很多父母看來,當年讀書那麼辛苦,好不容易畢業有了份工作,好不容易工作走上正軌,所謂"成家立業"都做到了,不就是到了該享受的時候了嗎?非也!

先不說學無止境,就做父母而言,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一項"工作"。

孩子對父母,並不只是物質方面的需求,對孩子來說,困惑時需要父母解惑,失敗時需要父母鼓勵,成功時也想和父母一起分享。

每個人的人生路上,都會經歷幾次成長,而學習如何做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充電的。

所以,打麻將和刷手機,絕不是空餘時間的全部,千萬不能因為你的"安於現狀"和自認"任務已完成"的心態讓孩子和你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不懂得反思的中國式父母

問父母們一個問題: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除了他愛吃什麼,穿幾碼的衣服,多大的鞋子外,你知道他喜歡什麼嗎?

他的課餘時間都在幹些什麼?

你清楚他的特長嗎?

他的偶像是誰?

都說現在的孩子很叛逆,不服管教,但其實是父母們更專制,不容別人質疑權威。

在面對孩子的"強辯"時,父母們大多以"我是你爸/媽,你就該聽我的"來平息事件。

至於孩子內心服不服,壓根不關心,如果孩子不服,那麼"打一頓就好了"。

除了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們最常做的,就是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公然入侵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多大,仍把他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仍然暴力地"操控著"孩子的人生。

最後親子關係越來越僵: 父母"為你好"——孩子"不接受"——父母態度強硬——孩子"叛逆"——父母"管緊點"——親子關係越來越遠。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雞娃"先"雞己"

社會日新月異,加速淘汰著一批又一批人,為了在未來的社會有一席之地,沒有安全感的你我,只好在"雞娃"的路上越走越遠。

你的孩子五歲學英語,我的孩子三歲就能做加減法;你的孩子會鋼琴,我的孩子打拳也不錯。

我們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學習書本知識是為了考個好學校,而有特長傍身是為了在以後的擇校時可以加分。

於是,滿臉疲憊的孩子週中往返於家和學校,週末進出於各大培訓班。

父母們拿錢換來孩子試卷上的高分,暗自慶幸自己"雞娃"成功,但可曾想過,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多久沒有進步了?

你的工作有新的突破了嗎?

身體鍛鍊的計劃實施了嗎?

說好的每天睡前讀書,你照做了嗎?

與其在孩子背後做那個"趕牛"的人,何不一起行動起來,和孩子並肩成長呢?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父母也需要成長

1、言傳身教,一切先從自己做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從生下來後就和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在給予孩子生理基因遺傳的同時,也在對孩子的性格、人品、習慣做塑造。

一個樂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會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家長,同樣,一個遇事就哭、不能承事的孩子背後,也一定有著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也改變著孩子。

2、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時也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

父母能做的,除了借鑑好的教育方法外,最主要的是能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和他溝通和對話。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不懂我"是我"不服他"的絕對理由,而"懂孩子"的父母,必然是孩子幸福的關鍵所在。

3、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基於和諧的關係,學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親子關係的好壞,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基石,決定著孩子"成才"的機率和速度。

因為"我想你學"和"我想學"會是同一方向的力,兩股力量的加持,會有驚人的效果呈現。

與其不斷地鞭策孩子,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該如何和孩子擁有親密的關係。

為什麼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你想過和他一起共同成長嗎

結尾

莫言說過:沒有天生優秀的孩子,也沒有天生稱職的父母。

大多數優秀的孩子都是優質教育的結果,而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是在不斷努力學習中。

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長成什麼樣取決於你怎麼畫。

愛孩子,請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