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中佔比應該有多大?

阿Q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權重比已經越來越大,在現今社會已經上升至百分六十以上!家庭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融合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工程。同時對家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家長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家庭教育中屈出不窮的問題也實在是讓家長頭疼心痛!

家長們盡了全力,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命題上,常常把勁使過了頭、或用錯了方向!

地球人都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又很難做好!究其部分原因是偏重表象只要學習成績好,萬事好商量一白遮百醜!忽略了孩子成長本質!

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在不同階段抓重點守本質!



洗不白的豬




人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的融合體。

但在各種教育中,家庭教育最為重要,是其他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到位,其他教育就順利而為。如果非要說,佔據多大比例,我覺得最少大於百分之七十。



從未出生,人就在接受家庭教育。胎教就是最早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溫和的情緒,進行興趣啟蒙。

幼兒時期,父母的陪伴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個階段,父母關係融洽,親子關係親密,孩子就有安全感。相反,如果做的不好,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伴隨一生,甚至會讓孩子走向歧路。



青少年時期,學校教育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但如果沒有學校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是事倍功半。當然,前期養成的一些習慣也在這個時候助孩子一臂之力,抑或影響了孩子的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性格特徵、為人處世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姑娘的教育圈


人的一生中簡單的講一共有三種教育,1.家庭教育2.學校教育3.社會教育。這就好比一顆大樹的成長階段,家庭教育就是其紮根發芽階段,這個基礎打好了才有利於成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邊的父母言傳身教,孩子是有樣學樣。所以我覺得家庭教育佔比至少百分之六十。學校教育是茁壯成長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們汲取知識的階段,通過學校的教育讓我們學會了更多的生活技能,開闊了眼界。社會教育屬於打磨階段,步入社會有可能你得到的是正能量也有可能是負能量。就如大樹會生出很多枝節,如果教育得當,大樹的主幹筆直將會成為棟樑之材,如果枝節過多就需要繼續修剪,塑造成材。假如教育不當,放任不管,最終也會長歪,再拯救也無濟於事。



逸塵033


家庭教育可以說是每個人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教育,也是所有教育的根基。如果非要用佔比來衡量的話,我個人認為應該是90%以上。那麼我們來說說為什麼我這樣認為。

從我們剛一出生,其實家庭教育就已經潛移默化的展開了,首先嬰兒是靠眼睛和觸覺去感受外界的,那麼,我們的家裡佈置的是否乾淨整潔,每一位親人的言談舉止,都會映入嬰兒的眼簾,這就是為什麼嬰兒會笑,會哭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要以為這只是個嬰兒,什麼也不懂,其實嬰兒更能通過原始的方式與大人交流,這就形成了嬰幼兒家庭教育的發展。

隨著我們年齡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比如家長的一些舉動,一些言語等都會被孩子很快進行模仿,這當中就有好壞之分了,一位家長整天在家罵罵咧咧,孩子可能很快就會模仿大人罵人,一位家長整天看電視玩手機,孩子很快也會拿著手機不放;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家庭教育的原因,難道我們大人就不能看手機,不能罵人了嗎?我相信很多人對會很苦惱,這些事情沒有人能做到不去做,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在適當的場合,最適當的事情,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做,絕大多數家長會忽略孩子的感受,或者科學地說是沒有意識到這將是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關鍵,那就是言傳身教。

再往孩子年齡大一些說說,當孩子們上學的時候,孩子舉手投足之間,都會透露著家長或者整個家庭給孩子薰陶的氣質,有的孩子有禮貌、熱情、講衛生、謙讓;有的孩子自私、霸道、愛撒謊;這些就是一個家庭導致的,這種現象我們稱不可逆,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家孩子小,以後長大了就好了。我只能說,您說對一半,長大以後因為這些事情會給孩子在某些方面帶來負面影響或者改變孩子原有的生活或工作狀態,孩子因為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和約束力,會盡量剋制自己,但大小養成的習慣,是埋藏在心底深處的,而且不會改變。總結來說為什麼長大以後壞毛病消失了,是因為意識到壞毛病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問題,所以需要將自己的壞毛病隱藏起來。小時候有大人撐腰,再加上學生時代沒有利益和生存的競爭,所以孩子會顯得很散慢。

最後就是成人了,那我自己舉例,從小父母及家庭的薰陶,要孝敬父母及老人、要正直、樂於助人、上進等,使我從小開始去互幫互助同學,主動去小區做義工;幫助老人扶他們過馬路,看見他們的笑容,我很有成就感,看到小偷或者不良少年,我會制止,或者舉報,面對工作壓力,我會加班加點學習並克服困難。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但我可以說我是受家庭教育受益的人。

希望大家能理解,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到我們死亡的那一天,都會伴隨著我們,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學到的一切,也同樣會影響我們一生中遇到的所有人。


牛犇犇老師


在一個人能夠獨立生存前,家庭教育佔著重要作用。父母的生存經驗,生活常識,做人做事的道理,都給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

隨後成年,社會教育佔的比重逐漸增大,家庭教育減弱。學校教育眾所周知那是學習生存技能的重要場所。

人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家庭裡養成,父母的行為,語言方式,說話內容,脾性等,都是人早期模仿的來源,父母善,則孩子善,父母惡則孩子學惡。

好行為教千百遍,都不如一個壞行為的一個影響力的強大。因為壞的行為令人精神刺激,影響深刻,效果反差,孩子很容易學會。

人在幼年不知對錯,善惡難辨,這些都需要家庭教育去完成引導,去強制要求改正行為。即使上了大學,出了社會工作,如果還不能有自己的獨立行為去承擔一切,不能用自己的判斷去面對生活工作,那他都需要家庭教育繼續引導,也略帶強制性

慢慢地,社會教育的比重也在增加,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去模仿身邊優秀的人的行為舉止、言談等,來糾正自己的缺點。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性格脾性是比較難受社會影響,這是家庭教育決定的。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在後期能獨立生存了,骨子裡的稟性是保持原樣的,人的深層思想裡也有“懶得去改”的惰性思維,因為改起來很痛苦,很累。

所以,家庭教育影響了人的一生,也奠定了人生基礎。雖然隨著時間,人成年懂事,獨立生存,但在人生迷惑不解時,還會尋求家庭父母的開導和幫助,只是那時,家庭教育只是建議,不是“強制要求”。


壹克物理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佔有主導作用,因為人一生下來,全靠親人傾情付出長大。孩子進入小學之前的幼兒園期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專家說,剛生下來的嬰兒整天只知道睡覺,但到了三歲,幼兒已經活蹦亂跳地到處玩耍了,言語表達也較清楚了,心裡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良好早期教育的刺激下,這一時期的兒童身心兩方面的發展都很驚人,幼兒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時刻,三歲前是公認的最關鍵事情。

古有"三歲看小,7歲看老”的說法,由此可見幼兒期的品德教育對於人的一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家規,表揚,批評,懲罰,從聽話到自律全是父母言傳身教而來。禮貌,分享,合作,幫肋他人,同情心的教育,學會與人為善地友好相處也是跟隨父母一路走來而認識和成長的。……進食,睡眠,排便,穿衣,清潔,按時上幼兒園……等等良好習慣也是靠父母來養成的。勞動的意義,感恩的相互尊重與爰也是在父母的感召不循序漸進而來……就連關爰長輩,自信也是從父母身上折射而來……。

家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而父母和眭相處則是孩子一生受益的良好土壤。……


迎向太陽的向日葵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長的根本。人來源於父母精血,父系母系遺傳(一.生物遺傳、二、信息遺傳)顯形或隱性。“龍生龍、鳳生風、耗子養崽會打洞”一脈相承。雖然後天的教育(讀書,周圍的環境及社會環境,及個人的自我覺醒,也會影響到自己,但這只是一小部分有覺悟自我意識的覺醒想要擺脫原生家廷帶來的影響,而付出努力的一小部分人。但是這些人或多或少仍殘存一些原生家廷思想在個人潛意識之中留存無法完全擺脫。越是與父母及親人生活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影響有時是一輩子,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無法改變。


釆菁


🌷今日分享 🌷

教育孩子,大家記著壓迫是錯的,放縱也是錯的,因為壓迫和放縱都不是真正自然的狀態,就像一個彈簧,把彈簧使勁兒往下壓著,這是不是彈簧的自然狀態?不是。那使勁兒把彈簧拉開,拉到最長,這是不是一個彈簧自然的狀態?也不是。那什麼樣的狀態才是彈簧的自然狀態,就是不給壓力,也不給拉力,那麼她自然的狀態是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天津收金使者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斯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度,50年代是20%,80年代是50%,21世紀達到80%

我國清朝末年教育學者郭家珍說:“今之號稱家督(家長)者,以其家庭教育之全責諉諸學校而不復過問。”這裡的‘諉’就是推諉,諸的意思是‘之於’,就是把一切責任推到學校方面,對自己不過問就是認為自己一點責任也不負。我們看,不僅外國學者,中國學者也早就關注家庭教育了。

我個人認為,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在家裡如果培養了一顆蘋果種子,拿到學校,再高明的老師也種不出桃子來。所以我信奉一句話:沒有失敗的教育,只有失敗的家教。


張清義聊家教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一生中的價值佔有主導和基礎性的地位。

在人的一生中,會接受的教育基本概括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前者是所有教育的基礎,第二者是家庭教育延伸,第三者是家庭教育的拓展,離開家庭教育就沒有基礎,也就不可很好的進行,人的一生教育是有關聯年齡關鍵期的。

中國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說七歲之前孩子呈現出來特質基本勾括出人一生大致面,而七歲之前基本上多數時間和關聯的影響是在家裡進行的,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大人的素養和家庭環境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三Q即IQ、EQ、AQ基本決定人生的價值,可是這幾個Q形成和開發的關鍵期都是小時候,都是在家庭教育階段,人的智商的關鍵期是七歲之前,情商和逆商的關鍵期在四到六歲。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家庭教育是孩子學會處事、處世,裡面形成正確價值觀、外面形成良好習慣,學會做人的地方,學校教育則偏重讓孩子學會做事,懂得技巧方法、尋找專業方向的場所,社會教育重在職業塑造、角色扮演、施展舞臺等方面的教育,三者所承擔的責任和偏重不同,同時家庭教育也貫穿在其他兩種教育之中。

總之,家庭教育是人生中底色的,基礎的教育,所有的其他教育都會伴隨家庭教育的烙印而進行的,故而又有主導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