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不是什麼,理論化是什麼

導讀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一直是管理學界爭論的話題,今天這種爭論伴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的質疑,變得異常激烈。那麼什麼是理論?理論化的過程派生出

參考列表、數據、變量列表、圖表和假設是否可以被稱為理論?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理論與理論化的聯繫?


投稿沒有理論值得懷疑。但是,沒有根據的理論,還不如沒有理論的數據更有價值。我們能接受多種形式的接地氣,而不是完全避免接地氣——ASQ


正如最好的醫生直接治療症狀而不依賴診斷來確定治療方法一樣,最好的理論家可能只根據數據開出”處方”,而不需要在數據和”處方”之間引入理論

——斯達巴克(Starbuck, 1993)

也許最終的權衡是過程和結果之間的權衡,是理論化和理論之間的權衡,是行動和停滯之間的權衡。


關鍵詞:理論 理論化 近似理論

說明:本文是美國著名組織理論學家Karl E. Weick於1995發表的一篇關於理論概念的經典文章。文中作者對此前Sutton and Staw(1995)對理論的理解進行了回應和評價,並提出了近似理論的概念作為對理論界定的權衡結果。


Karl E. Weick. What theory is not, theorizing 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3): 385-390.

理論不是什麼,理論化是什麼


摘譯:張姝辰 朱佳敏 趙舒婷 杜運周 李曉菲 劉天華


理論是學術研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術發展的偉大成果,一個個偉大理論共同構築起了現代學術的城堡。但是對於理論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1995年,Sutton and Staw在《什麼是理論》一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理論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過程,因而理論化中包含的引用、數據、變量列表、圖表以及假設都不屬於理論的範疇。對此,Karl E. Weick提出了反對的觀點,他側重從動態的理論化角度給出了關於這五個要素屬於近似理論的思考,同時他也贊成:理論不是一個人“添加”的東西,不是一個通過圖形或參考從弱者轉變為強者的東西,也不是可以由浮華的概念裝扮的東西。因此他想通過仔細研究理論化過程來解釋什麼是真正的理論。


理論化的過程包括抽象、概括、聯繫、選擇、解釋、綜合和理想化。這些正在進行的活動間歇地派生出參考列表、數據、變量列表、圖表和假設。它們總結了進展,給出了方向,並起到了定位器的作用。這五種並不一定不是理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們本就達到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層次,而且大多數理論都是近似的。


大多數被標記為理論的實際上都是近似理論。這些近似理論可能源於人們試圖將理論移植到刻板數據集上的懶惰的理論。但它們也可能代表著人們有意地向更強的理論靠攏的過渡鬥爭。如果問題出在懶惰和無能,那麼將這五種因素人為地貼上“非理論”的標籤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問題出在理論發展尚處於的初級階段,那麼排除這五種因素可能會延緩研究的進程。


理論屬於單詞家族,包括猜測,推測,假設,猜想,命題,解釋,模型等。如果從“猜測”到一般可證偽的解釋都具有理論色彩,尤其是如果理論的發展始於猜測和推測,並以解釋和模型結束,那麼將理論與非理論區分開就變得更加困難。通過Sutton and Staw的觀點可以更清楚地發現,在一個低範式領域中,人們很難發現他們的哪些努力是理論上的,哪些不是理論上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困難,是因為理論本身是一個連續體,並且大多數口頭表達的理論都隱含了原始洞察力的關鍵部分。這表明,

僅檢查產品本身很難判斷某事物是否是理論,我們需要更多瞭解的是產品所處的環境,這就是理論化的過程。仔細研究一下五種因素的“五理論”,那麼就會發現某些形式似乎比其他形式更接近理論,並且這五種因素都可以用作理論建構的手段


不相關的引用,尤其是那些儀式引用,當它們僅僅指向理論時,就不是理論。而對於確實內在相關的引用,則屬於近似理論,此時我們需要從參考文獻中提取出更精確的描述。但如果作者確實在參考文獻中精確地指出和解釋關鍵思想,而不是簡單地指出它們,這需要空間,也需要審稿人對佔用大量空間的註釋更加寬容。


數據本身並不是理論,Bacharach(1989)在《管理學會評論》的理論專刊上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理論家們也需要注意Starbuck(1993)的論點,即最好的醫生直接治療症狀而不依賴診斷來決定治療方法,最好的理論家可能只根據數據來開方而不引入數據和處方之間的理論。在這兩種情況下,症狀的組合比診斷或理論要多,這意味著將症狀轉化為診斷會丟棄信息。由於治療多於診斷,基於診斷的治療注入隨機誤差。關鍵的聯繫是症狀和治療之間的聯繫,治療的反饋使這些聯繫更加清晰。一旦這些影響變得清晰,理論家就能更好地瞭解治療的內容,並嘗試做出診斷或解釋。Starbuck(1993)這樣總結他的論點:

學術研究正試圖效仿醫學院的教學模式。科學家們正在將數據轉化為理論,並承諾將根據這些理論開出處方。數據就像症狀,理論就像診斷,處方就像治療。組織像人的身體一樣有活力,一樣複雜。理論不能捕獲數據中的所有信息,也不能唯一地確定處方。如果科學家們不引入數據和處方之間的理論,或許他們可以在數據和處方之間建立起嚴格的聯繫。事實上,數據應該是處方的結果。理論應該來自處方和後續數據之間的觀察關係。


Sutton 和 Staw也認為,數據不是理論。如果只提供數據而不提供理論,審稿人很容易將這些視為糟糕的理論而拒絕。這些數據可能會與處方和治療聯繫在一起,作為獲取理論的一種手段。如果是這樣,那麼數據就具有更多的理論相關性。這也是數據可能比看起來更接近理論的一個原因。


與數據相比,變量列表離一個成熟的理論更遙遠,但列表仍然可以近似於一個理論。

列表中有以下幾點隱含信息,首先不在列表中的項不像在列表中的項那麼重要;其次激活的列表項越多,每個項的激活越強,關係就越確定;此外,假定因果關係是同時的而不是連續的,歷史的重要性不如當代結構,項目之間的關係是附加的,列表頂部的項目比底部的項目更重要。雖然這些非正式的理論信息可能是無意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只要列表中的項目之間存在一組隱含的關係,或者人們可以推斷出這種關係,就有了理論的開端,我們就可以認為變量列表屬於近似理論。因為相對少量的調整和闡述就可以使它成為一個理論。


圖表不是理論。但是如果你將圖表與列表相比較,你會發現圖表比列表更清楚地表達了順序、更多或更少的確定關係,以及影響的途徑。這些聯繫在Staw的理論中發現的許多圖表中都很清楚。Staw和Ross(1987)的圖表顯示,隨著承諾的增加,所涉及的人員數量和捕獲關鍵動態所需的分析級別也會增加。隱含的命題是,在一個級別內升級的承諾比在級別之間升級的承諾成本更低。它們還暗示,承諾激活的域越多,升級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些模式在它們的圖中是隱式的,而在它們的命題中是顯式的。但從它們代表現象的方式來看,它們是貌似合理的斷言,而且它們概括了所有細節。


最後,獨立的假設本身並不是理論,因為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是這些假設而不是其他假設。然而,孤立的假設與理論很接近,它只是缺少與命題和概念之間的聯繫(Bacharach, 1989)。也許只需要提高假設中關鍵術語的抽象水平便可展現這種聯繫。


關於這五個部分的觀點,似乎是在談手段和目的的問題。理論化的過程派生出參考列表、數據、變量列表、圖表和假設。他們有理論的痕跡,但他們本身不是理論。


再次重申,沒有什麼是完全成熟的理論。關鍵在於之前發生了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個語境的問題可以用Sutton 和 Staw的五個部分來描述。此外,與列表、圖表和假設相比,引用和數據似乎具有較少的概括性,更遠離理論。如果這種說法合理,這就意味著使用後兩種方法代替理論的論文比使用前三種方法的論文更容易被拒絕。


小結

僅檢查所謂的“理論”本身很難判斷它是否是真正的理論,我們需要更多瞭解的是它所處的環境,這就是理論化的過程。在理論化的過程中派生出參考列表、數據、變量列表、圖表和假設,都可以用作理論建構的手段,但它們都不能被稱為理論。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就像Sutton 和 Staw所說的,我們可能對任何一種理論化的嘗試期望過高。如果對於任何理論概念的解釋總是缺乏一種或多種概括性、準確性,那麼我們所能期望的最好結果就是折衷:行動總比停滯強,給有助於理論化的一個機會,你不可能期望發表一個理論


也許最終的權衡是過程和結果之間的權衡,是理論化和理論之間的權衡,是行動和停滯之間的權衡。


思而得,思而復得!

管理哲學探討,前沿方法分享。

審核:沒文化的Henry

排版:酷狗拉拉愛學習


理論不是什麼,理論化是什麼

理論不是什麼,理論化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