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绍不死,能否对曹操一方形成翻盘的局面?

土豆历史解说


袁绍头脑才智不聪明,是个心胸狭隘之人,气量小、见识不宏达宽广,和手下文臣谋士情感相处不好,袁绍本人缺乏判断力和决策,在众多谋士,田丰、审配、许攸、逢纪等人。提出的军事战略建议,而他们的建议各有各的想法,导致意见不能达成一致,袁绍作为团队当中的最高领导人拥有决策和下达命令的人。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分析在众多出谋划策的人,从中选取提出以大局着想,对自己事业方向有帮助的建议就可以采纳,而且要马上执行这个建议才能获得成功。

袁绍这种人不善于倾听文臣谋士的建议不会分析事情的全局,有机会攻取曹操的许都,也拿不定主意,错失良机。每逢大事情要做的时候袁绍一直优柔寡断拿不出决策出来,如果袁绍不死也翻盘不了,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懂收揽人才,善用谋士的袁绍最终还是会被曹操杀死。





书砚观世


袁绍在官渡之败后狼狈逃回老家,之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平叛,没有等到重出江湖便撒手西去了,那么如果袁绍不死,能否翻盘曹操,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说,如果袁绍经过官渡之败,突然开窍,吸取教训,是有很大机会翻盘的,因为按战后实力还是袁绍占优,而且他在自己的地盘还是很得民心的,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袁绍有性格缺陷加上自带每次避开正确答案的体质,所以感觉还是干不过曹操。

战后实力袁绍还是强于曹操

袁绍在官渡之战拥有绝大优势的情况下,多次决策失误,被曹操火烧乌巢,逆转整个战局,但战后来看,袁绍的实力还是强于曹操的。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

袁绍在战前坐拥四州,带甲数十万,而官渡之战袁绍带了精兵十万,一战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但为什么还说战后实力还是强于曹操呢,因为当时的曹操真的没啥家当,曹操在关乎命运的大决战中都陷入了缺兵少粮的窘境,可见当时家产之薄,而战后虽然缴获了许多物资,但却没有增加多少硬实力,而战后斩杀七万袁军降卒,也没有使自己兵力得到提升。

那么为什么袁绍翻盘不了呢,这就要说起袁绍的性格缺陷了。

袁绍好谋无断,刚愎自用

袁绍能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与其四世三公的号召力息息相关,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袁绍的能力,毕竟豪门出身的人很多,却不是谁都能成为乱世中最大的势力,但当他事业达到巅峰时,就开始无脑起来了,特别是在与曹操相持阶段,昏招频出,从而将自己陷于必败之地。

而袁绍的用人也是一绝,忠臣说的一句不听,小人说的一句不拉,让人拍案叫绝。

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三国志》

袁绍分封子侄,内部缺乏凝聚力

袁绍除了性格上有弱点外,他在对自己儿子的处理上也有失误,他让二个儿子袁谭,袁熙和侄子高干分管三州,自己跟最疼的小儿子袁尚坐镇冀州,且不说立长立幼的问题,就单单这种处理方式就为之后的内斗埋下了伏笔。

而这无疑也使得袁绍内部山头林立,最后各据一方,相互攻打,那么假设袁绍还活着,其军队的战力也明显缺乏凝聚力。

及绍薨,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尚为嗣。—《资治通鉴》

总结:综上所述,如果袁绍不死,且没有突然开窍,那么他还是斗不过曹操,因为作为一方统帅,袁绍好谋无断,刚愎自用的性格是致命的,与之相反的是曹操的杀伐决断,从善如流,因此虽然官渡之战后,虽然袁绍实力还在曹操之上,但袁绍还是没有翻盘机会。


临石观海


答案是不能,无论是东汉的汉献帝,还是河北的袁绍,此时的统治已经无法扭转衰落的趋势。只有另起炉灶的曹操,才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袁绍的出身、能力还是实行的政策,都已没有翻盘的机会。

袁绍出身

一提到袁绍,大家的反应便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一呼百应,天下都纷纷响应。因为自汉武帝以后,“察举制”成为推选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而袁绍祖上做到三公那样的高官,是有权利推举别人做官的!

袁家一连四代都做到三公那样的高官,在官场上的人脉有多恐怖,足以让人想象了。而且东汉时期,士人往往非常重视名声,因为好名声可以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袁氏推举他们出来做官,这些被推举的人,自然视袁氏为再生父母。官员把对国家的忠诚,转移为对个人的忠心。袁绍的这种豪门的出身,其实也决定了他的理念和所代表的阶级。

东汉时期,像袁氏这样的大家族,各种人脉交错,形成了世家大族。他们在政治上操纵朝廷选举,士人想要做官,便需要投奔到这样的世家大族门下。如果家族在朝廷上没有为自己代言的族人,只能属于暴发户,而不能被列为世家大族。

在经济上,这些豪族通过土地兼并发展壮大自己,有大量的佃农、宾客依附于他们。而为了维护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这些豪族又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膨胀以后,就朝着国家一统的对立面转化。

但无论是东汉统治者,还是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装,他们统治的基础都是靠残酷剥削底层人民,自然得不到人们的真心拥护。所以,从汉安帝时起,农民起义就不断。到了汉灵帝时,更是爆发了震撼全国的黄巾起义。

当初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人们普遍是“人心思汉”,而到了东汉末年,人们的思想已普遍转化为“人心厌汉”。这也是刘备只能偏安一隅,不能统一全国的一个原因。

而袁绍的出身以及支持他的力量,也决定了袁绍的统治和东汉统治是一脉相承。“得民心者得天下”,袁绍不得民心,早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而除了袁绍的出身外,袁绍能力欠缺也是一个方面。

袁绍能力不足

袁绍出身好,即使能力不足,也有其他官员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袁绍在官场上,天然便有优势。因为有这种优势,当袁绍在朝廷做官时,便掩盖了他许多缺点。但一旦袁绍成为一方首领,和曹操决战时,原本被掩盖的缺点便被放大了。

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故至于败。

袁绍外宽而内忌,治军无方,而且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袁绍对此不能有效处理。当初汉献帝流落到洛阳,手下谋士献策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终没被袁绍采纳。

袁绍手下谋士沮授、郭图、审配、田丰等人,都富有谋略,但内部之间却是内斗不休。袁绍本人也没有准主意,往往被他们的争斗带偏,而不能做出正确决断。官渡之战时,许攸建议袁绍趁许都空虚,可以派兵直捣曹操老巢,袁绍亦不采纳。恰好此时许攸家人犯法,被审配抓了起来,许攸于是投奔曹操,把袁绍虚实都告诉曹操,使得官渡之战以曹操胜利而告终。

除此之外,袁绍的三个儿子也陷入内斗之中。袁绍想要废长立幼,没有把危险掐灭在萌芽之中,埋下了后面失败的伏笔。

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乃以谭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曰:“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

袁绍这种举棋不定的作风,和曹操杀伐果断的作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内斗,给了曹操可乘之机。而袁绍的几个主要谋士,也各自选定人选,争斗不休。袁绍继承人和谋士的内斗,极大削弱了河北集团的势力。

所以,袁绍虽然声势浩大,但却是大而不强。曹操虽然弱小,却是小而精悍。除此之外,注定袁绍不能翻盘的,还有袁绍、曹操在各自统治地区实行的政策。

袁绍政策不得民心

在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了冀、青、幽、并四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而反观曹操,在公元198年统一了兖州、豫州、徐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连年征战,饱受战争摧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从底子或者说军事力量上来说,袁绍占据的优势极为明显。而且袁绍四周,基本上只有曹操一个敌人。反观曹操周围,都是对他虎视眈眈。刘表、孙策、张绣都对曹操的领地有想法。

但曹操却是机智如狐,赏罚必信,用兵如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上的主动。曹操大兴屯田,解决了东汉末年流民的问题,也使得军粮有了保障。曹操对豪族既打击也重用,但更偏向于重用寒族,因此得到了许多寒族之士的支持。

而袁绍,则依旧是延续东汉豪族统治的路数,纵容豪强肆意横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底层民众更加贫苦。这些底层人民即使卖尽家财,依旧不能应付税赋。百姓疲敝,自然对袁绍持反对态度。

综上所述,即使袁绍不死,可限于他本人的出身、能力以及统治理念,依旧难逃失败的结局。而曹操在平定河北之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的风气。曹操收拾人心,最终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


历史摩天轮


坦率地说,能够形成翻盘的局面。

为什么呢?有几个理由。

一,袁绍仍旧占据四郡之地,资源也仍然是最好的。

河内四郡,地势东高西低,有平原地带最多。粮食作物及其他物产非常丰富,如果假以时日,必定又是最无后顾之忧的诸侯。



二,袁绍治下,在当时的全国,人口是最多的。

有天然的好土地,有发达的种植业,人民丰衣足食,力量是诸侯中最大的。

人多力量大,要是袁绍还在,组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谁能打进来?



三,袁绍的军队仍旧是诸侯中最强大的。

每郡的军队都在十万往上,加起来又是四五十万之众。

曹操当时的军队十万不到,孙权只有七八万人,刘备更不用说,只有区区两万不到。其他的诸侯更成不了气候。



四,袁绍号召力强,如果他能放下架子,联合其他诸侯,仍旧打勤王和光复汉室的旗号,天下诸侯仍旧会群起响应。

如果能够卷土重来,那么曹操面临的就是四面围攻,能够支撑多久真的还难说。



总之,袁绍不死,他仍旧是天下最大的诸侯,如果他能够像曹操,刘备,孙权任何一个人处事能力,那么绝对是能够翻盘的。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翻盘,一代枭雄,死于家事,不得不令人扼腕长叹。


白云山水居


袁绍不死,也已无力回天。

袁绍死不过是加快了曹操统一河北的速度。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绍派遣使者招揽众人,遣使招诱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阴谋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除了阳安郡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

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

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

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

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颜良、文丑皆死于此地,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被乱军所杀。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

双方列阵而战,曹操败了。

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

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

韩荀,即韩猛,河北四庭一柱中的一柱,其成就应在文丑、颜良上,结果死在曹仁手上。

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本人一直怀疑孙策死在此时,是属于郭嘉的谋划,毕竟官渡大战时郭嘉应该随军,可整个官渡之战不见郭嘉的身影。

曹操没了信心还要写信问荀彧,若郭嘉在军中,还需要问荀彧吗?

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夜宿于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

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看袁绍的损失,河北大将四庭一柱全部损失殆尽,他们的损失还包括他们的精锐部下。

大将淳于琼,从西园起就是袁绍的盟友,他的死亡,代表着袁绍内部一支重要兵力消亡。

这可是袁绍集河北之力打造的精锐部队,随袁绍自起兵至官渡十年积蓄的力量,大部毁于一旦。

谋士方面,沮授被活捉,后被杀。

许攸投降,田丰被杀。

沮授原本是韩馥的心腹,投靠袁绍后,袁绍以其为三军都督,大概也就相当于三军总参谋长。

田丰,别说了,战略、战术家。

许攸,自袁绍守孝起就是袁绍的死党,跟袁绍一起串联天下,甚至联络王芬谋废灵帝,掌握着袁绍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的投降,可谓在袁绍心里狠狠插了一刀。

可更别说因官渡之战积累的大量物资,哪怕袁绍活着,再想跟曹操决战也得再等几年。

再说外部环境,郭援出河东,张既说马腾进攻郭援,庞德初次亮相,一刀砍了郭援。

刘备与刘辟被曹仁击败,逃至荆州。

汝南,袁氏大本营,其门生宾客分布于诸县,拥兵拒守。

曹操对此甚为忧虑,以满宠为汝南太守。

满宠招募五百人,攻下二十多个壁垒,设计诱杀首领十余人,汝南平定。

满宠俘获百姓2万余户,士兵二千人,令他们回家务农。

袁氏在河南的内应,几乎全军覆没。

外戚董承等死,朝廷上的保皇派几乎人人自危。

曹军大获全胜,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

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于是人心尽复。

曹操会给他时间吗?

肯定不会,曹操本欲趁胜追击。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渡过黄河进攻袁谭,袁谭向袁尚告急,袁尚害怕袁谭得到士兵后不还,于是留审配把守邺县,自己率军队援助袁谭,与曹操在黎阳对峙。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阳,大败袁尚袁谭,二人退守邺城。

曹操攻邺,收割其麦田。

此时曹操依从郭嘉之计,先行撤军静待二人自相残杀。

从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官渡之战结束,到建安七年(202年),不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曹操就再次进攻河北。

这期间,袁绍还要平定各地的叛乱,还要募兵、纠集粮草、训练新兵。

总觉得时间不够,袁绍若不死,率大军与曹操与黎阳对峙,曹操可分兵取青州、河东、并州,再四处纵兵掠其田,破坏其生产,袁绍也撑不久。

自袁绍逼走许攸的那一刻败局已定,若粮库不失,张郃、高览不反,纵然袁绍再怎么失败,曹操也扛不住,已粮草不济,而时已秋收毕,拖到来年开春,曹操必先溃败。


绣衣老王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曹操评价袁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曹操其实是比较了解袁绍的。尽管曹操的评价或许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但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袁绍的评价是比较低的。

袁绍其人,其优点在于威严优雅,具有领袖气质,气势磅礴,且能礼貌待人、性情宽厚;缺点则在于魄力、谋略、胆识不足,缺乏成就伟业的“软实力”。

袁绍在三国乱世中能成为讨伐董卓的盟主,降服众人,成为三国前期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可见其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但从后期与曹操争霸北方的过程看,袁绍在个人谋略、魅力、智慧上,确实非曹操的对手。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灭掉袁绍势力,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不过袁绍之死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在官渡之战后用了八年的时间,才清除了袁绍的势力。

尽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事实上在当时的形势下,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官渡之战,最初更多是曹操方面面对袁绍大举进攻的防守战役。

当时袁绍占据北方四洲,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总兵力大约十二万。曹操占据豫州、徐州、司隶和兖州,总兵力大约三万。由于袁绍家底实在太过厚实,官渡之战对于袁绍实力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能把如此一手好牌打烂,可见袁绍势力的灭亡有其必然性。

袁绍死后,两个儿子袁尚、袁潭开始内斗,内部人心不稳,不少文臣武将归顺曹操,袁绍不能说没有责任。

所以曹操之所以胜袁绍,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袁绍确实在谋略、魄力、胆识等方面不及曹操。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袁绍能翻盘,恐怕也有些太不切实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