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清操自励辽东帽

管宁是齐相管仲之后,幼时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病逝,亲朋好友热心送来财物,被他一口回绝,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将父亲入土。汉末天下大乱,董卓乱政,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管宁离开中原,到偏僻的辽东避难。辽东太守公孙度亲自出迎,安置馆舍,赏赐财物,并请教称霸大计。管宁不语天下,只谈道德仁义。

管宁清操自励辽东帽

在管宁住所附近,有一口水井,前来取水的村民经常因为先后顺序争吵不休。有一天,村民们惊奇地发现,井边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很多装满水的水桶。问来问去,才知道是管宁亲自买了水桶,打满水,让村民随便取用,以避免争执。村民非常感动,昔日为水争斗的也感到异常羞愧。经过管宁的言传身教,此地人人守礼谦让,户户和睦相处,管宁的影响力也更为深远。

管宁清操自励辽东帽

中原局势稳定后,管宁不承认曹操政权的合法性,坚持住在辽东。直到辽东也面临动乱,管宁只好乘船离开他居住了三十七年的“第二故乡”。返乡途中,海面风浪大作,船只剧烈摇晃,即将没入水中。管宁从容不迫,正襟危坐,朗声道:“我管宁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晨起没戴帽子,三次晚起,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我一生所犯过失,只是这些!”同行的船只沉没,管宁乘坐的安然无恙,驶到一个荒岛上避过风浪。平民百姓分析说,善有善报,管宁积德行善,上天都不忍夺他的命。

管宁清操自励辽东帽

在管宁的内心,作为儒生,一生五次的“重大过失”中,有两次和帽子有关,可见帽子对他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返回故乡后,朝廷任命他做太中大夫,管宁不接受。曾经的同窗,“割席断交”的华歆要将太尉的官职让出,管宁也坚决推辞。据记载,魏主曾先后下诏十次征宁,委以重任,都被管宁拒绝。

管宁在故乡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终生不踏魏国土地,只是端坐楼上,戴着一顶高高的白帽,整日闭门读书。这顶白帽,就是著名的“辽东帽”。

宋朝大文学家苏辙称赞管宁:“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样评价管宁:“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文天祥《正气歌》中写道:“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