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你为什么被黑?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讲了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华歆,你为什么被黑?

同样是《世说新语》,还有一个关于华歆的故事: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

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你为什么被黑?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华歆,你为什么被黑?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官渡,上书皇帝征调华歆。孙权想不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和曹操能相安无事,就是因为还尊奉傀儡皇帝的命令,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将军效劳,难道不是更好吗?今天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一个无用之人,这不是将军最好的办法。”孙权高兴了,于是送他入京。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来送别他,赠送了数百金的钱物。华歆对送来的东西都不拒绝,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到了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都摆出来,对各位送行者说:“我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的心意,因而收受的钱财就很多了。想到我这次是独自一人远行,将因为怀藏这么多壁玉而成为罪人,甚至有被杀的可能,希望宾朋好友替我考虑考虑。”众人于是只好留下原来赠予的金钱,并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三国志》对华歆的评价很高,其中记载,华歆为官清廉不贪财,并且一直拿管宁当好朋友,还推荐他做了官。

《三国志》的真实性可靠性是比《世说新语》要高的。

现在,流传最广的反而偏偏是管宁割席这个故事。

< %B��\u0012#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