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协约国输了美国就会破产?

萌之帆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后期最近参战,如果协约国输了也就代表美国也输了战争,而输了战争的国家将进行大量的赔偿。其次美国给英国法国等协约国进行了大量有偿援助和购买大量协约国的国债,而同盟国获胜就会占领协约国,美国就找不到赔偿对象。最后美国在一战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是集齐了全国权力

所以可以说协约国的战败就代表美国破产


陈不了了之


破产倒不至于,顶多就是美国财团在协约国的贷款、投资赔个底朝天,当然这也是财团当道的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得益于一战前期的中立,美国大发战争财,一举成为协约国头号债主

一战爆发伊始,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中立,而得益于该政策,美国大发战争财。

美国一手为协约国提供战争军需供应消费品,另一手巩固拉美和远东的市场,从墨西哥、智利、巴西等国大肆进口石油、橡胶、矿石等战争原材料。

可以说随着交战国持续的战争,美国工业输出逐年增加,工业生产总值在短短的2年时间就从249亿美元增长到了639亿美元,增长了惊人的1.6倍。

巨额的贸易引发了造富运动,短短2年美国的百万富翁就增长了1.6万人。

而英法等协约国由于战争的惊人消耗以及贸易的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的黄金。

随着战争的继续,英法两国还向美国银行、美国大财团进行数目惊人的贷款(据考证,美国曾先后两次向英法提供了6亿美元贷款)。

由于英国控制海上运输线,中立国美国的贸易只能给协约国输血,此时协约国战败,美国的贷款、投资将一文不值

由于英军占据着海上优势,美国虽然宣布中立,但是美国的商品事实上却是无法运送到同盟国去的,因此美国的中立贸易越来越变成了实际上的为协约国输血。

以1916年为例,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余亿美元,而这2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协约国占比高达98%。

如果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战败,那么本就因打仗欠下一屁股债的英法两国更是无力偿还美国贷款。

那么美国举国上下辛辛苦苦两年的工业生产和获得的财富将直接清零,这是财团控制的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同盟国德国的获胜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竞争压力

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就是美国后花园拉丁美洲的强力竞争者,在拉丁美洲的对外贸中,德国仅次于美国,并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德国在拉美许多国家都经营多年,甚至在不少国家建立了居留地。

一旦德国获胜,德国首先拥有了欧洲巨大的市场控制权,其次德国难免向拉美扩张,侵占美国工业原料提供地,原材料+市场的打通,使得德国工业经济进一步腾飞,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和威胁。

综上所述,协约国失败,美国必定赔个底朝天


小油瓶侃历史


因为美国放了大量贷款给英法俄,华尔街银行的保险柜里都是协约各国的债劵!假如协约国战败,这些债劵就成了废纸,美国的损失将是天文数字。所以1918年,协约国和同盟国陷入僵局,而且俄国爆发革命,英法也已经只差一口气,法国甚至发生了严重兵变(幸好德国当时不知道,不然历史真会改写)。反而是德国东线趁俄国革命抢占大量领土,并把东线精锐兵团抽调西线。德奥联军又把意大利打得差点投降。同盟国方面形势看起来更好(这也是德国战败后不服的重要原因)。美国再围观就会破产,终于坐不住了,出兵欧洲。


炎焱海风


因为他们都向美国借了巨额借款,打败了就再也还不上了。


老李飞豪


当时的协约国主要是英-法-俄。

而同盟国则是主要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德国阵型之所以称同盟国,是在于原本在19世纪德,奥匈,沙皇俄国3国为了维系在欧洲内陆地区的霸权而签订了同盟关系,史称“三皇同盟”后因巴尔干国家自土耳其独立后,亲俄的塞尔维亚和奥发生了矛盾,俄奥关系逐渐恶化,德国也在卑斯麦退位后,继续维持对奥匈的友好政策,而放弃了俄德同盟。

至于“协约国”之名,是植根于英法间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挚诚协议”;以及后来法国GOV建议英俄间达成的解决两国殖民地纠纷的“英俄谅解”。

美国方面:

在1914年战争在欧洲打响之初,美国由于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为了从交战国中获得经济利益,选择的是“中立”政策。但是,由于英军掌握了制海权,尤其是大西洋的制海权,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美国逐步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1915年12月8日,威尔逊批准了美驻英商务代表摩根申请的一笔庞大贷款。“向协约国的贷款总数达二十五亿美元,可维持他们一年多的购买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中欧列强贸易的下降。

德国对美国此举非常恼火,同时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最终进行了无限制潜艇战,加上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在美国的宣传比起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远为积极,导致美国民意也更多同情协约国。----“齐默尔曼密电”披露无非是此优势的一次较强体现。

最终,随着第一艘美国商船“豪萨顿尼克号”在1917年2月被进行无限潜艇战的德国海军击沉,2个月后,美国对德宣战。

另外,此为本人总结的美国支持英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战略利益:

事实上按照美国国力尤其是军事力方面在整个美洲大陆的优势,她应该有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英国在美洲利益进行最大程度的侵蚀----也就是说当英国在一战中以倾国之力对付德国阵型国家的时候,美国当时完全有理由以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借此机会吞并加拿大,甚至可以利用某一些南美洲国家为美国利益而战,攻击另一些南美洲国家,让美国寻找统一整个美洲大陆的机会。如果美国人还是按照19世纪在美洲扩张领土的思维的话,绝对会那么做的。

但美国人并没有那么做,他们选择了更有远见的方式,接受了马汉《海权论》的基本观点,逐渐把自己的远洋海军力量升级为有压倒性优势的能投放到亚欧大陆沿岸任何一个角落的全球性战略力量。

不妨对这两条道路的利弊做一些分析:

首先简单看一下整个世界的地理概况,美洲大陆外加上孤悬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岛,是被麦金德认为是“世界岛”以外的地区,而就整体而言,相对来说比亚欧加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人口却比较少,以欧洲移民后裔占有优势,普遍都实行典型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世界岛”内情况则相反,相对贫瘠很多,欧洲普遍偏冷,非洲偏热,而亚洲则是山地高原和荒漠比重非常高,集中了世界近85%的人口,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都非常复杂,“世界岛”内各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经济和军事水平差距比“岛外地区”明显很多,注定是战争和冲突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已经基本完成对“世界岛”欧洲以外地区的瓜分,而美国相对在这方面获利比较少,虽然美国本土经济和工业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但由于欧洲国家军事实力更强大,所以美国当时基本只能在西半球有发言权,假如美国继续想美洲扩张,或者说“一统西半球”,的确美洲有更丰富的资源,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军事力都不强,人口普遍都集中在沿海城市,表面上这种方式可以让美国在相对少战争成本情况下,扩张了领土和国内产品市场。但是,如果这个“美洲合众联邦”出现的话,不得不面临很多问题,面积过于庞大,而且人口分居几个大区域,虽然文化接近,但仍有很大不同。更重要是的确美洲土地“肥得流油”,“世界岛”的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注定不会放过美洲大陆,即使是一个单独某一个国家不能在那个“美洲合众联邦”获取足够大的利益,但那样大而富裕的国家注定引起全“世界岛”强国的足够大的野心吸引力,促使她们联合起来对付,人口较少,更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美洲,而可能在争吵中忽略发展军事,难以对付联合起来的“世界岛”列强。那个方案的弊大于利。

而美国如果积极参与控制“世界岛”事务尤其是欧洲事务,虽然说表面上会时刻面临拥有更强大军事实力的敌人,在战争中形成更惨重的伤亡,而且并不会获得太多领土甚至是殖民地。但是,美国有经济优势和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先天条件,这给该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控制“世界岛”国家创造条件,而且美国作为强国介入“世界岛”事务,对美洲其他国家,既是一种战略安全上的保护,更会在软实力方面对于美国在西半球领导地位产生一种认可,那样实质上也能起到在“统一美洲”的作用。就因为那战略上的利害关系,美国不再象19世纪那样以扩张疆土,而是发展海洋力量为重,积极介入“世界岛”的事务。

美国作为协议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本土远离战火所谓损失最小,加大了美国在经济上的霸权,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得向欧洲(尤其是一战战败国德国)的渗透,到20世纪前50年,美国经济已经很成功地对西欧进行渗透。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和经济学有关。

一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把大量的国内物质物资拿去给英国人,换来大量英镑。

而英国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镑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只要英国不倒,英镑就坚挺。

但是如果英国所代表的协约国输了,那英国经济肯定就衰败,英镑会变得大幅度贬值,那么美国人手中的英镑就变成纸币。

以实物换纸币,你说美国能不破产吗?


国民往事儿


因为美国大发战争财,一战期间售卖大量武器,如果他支持的阵线失败了,那这笔战争财,就打水漂了


路在脚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殖民地瓜分不均,争夺利益的战争,后起的德国等想要跟多的利益,很多的殖民地,老牌的强国得到手的利益更不会拱手让出来,双方各种组成一个同盟协约国和同盟国。而美国正好利用这次战争大发战争财,两边做交易,欧洲强国因为战争国力减弱,美国国力大利加上,战争后期美国可能看到同盟国已经处于劣势,加上美国还协约国的贷款物资比较多,如果如战败,这些钱就没人还了,战胜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对付同盟国,并想在站后主导世界,可惜没有成功,二战后美国才成为世界老大。


行与知LL


美国是最大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