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提分技巧


文言文提分技巧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瞭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

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

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部分:各題怎麼答?


文言實詞釋義題

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

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

則為正確答案。


推判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

以形析義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係。漢字中的

形聲字佔 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特

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


如:"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轍"和"軾"都有表意形旁"車",其義應與車有關,聯繫文章

可判定這兩個字都是車的一部分。


以音猜義法

古代漢語中,語音和語義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可以運用聲訓(訓詁學術語)原理,找到通假關係,用

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句中"闢"與"避"字形相似,讀音相近,

"避"的含義是"逃避"、"躲藏","闢患"就是躲避禍患,所以"闢"通"避"。


溫故知新法

對於某些詞義不明的詞,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過,是什麼意思,哪種含義與這個語

言環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處的含義。


如:"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句中"及"已知學過的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及郡

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淵明《桃花源記》)即是依據。這裡用法與"到達"相接近,但不確切。

"到達"可引申為"接觸",由此再引申為"實踐"。該句中"及"即為"實踐"的意思。"履"(lǚ )

字,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如"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薄冰"、"如履平地",

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講,這是"履"的本義。此句的"履"應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為"走

開"、"經過"或"實行"的意思。


以今推古法

即以現代漢語中的合成詞,成語語素意義來推斷該語素在古漢語中的含義。


如:"疏"字,在現代漢語中組成的合成詞有"疏通""疏浚"等詞,這些詞中的語素"疏",與"通、

導、浚"都是同義並列,因此,"疏"解釋為"通",這樣"疏八珍之譜"就迎刃而解了,即譯為:

疏注八方奇珍異味的菜譜(對好食物光有研究)。


互文見義法

古人常在並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

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詞的含義。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彼竭我盈"是由兩個主謂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處於

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由彼、此相對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


隨文段意法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通常會有不同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

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


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句中"入"和"出"

字,根據語境可推斷出意思是"在國內""在國外"。譯為: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使臣和輔佐

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成份分析法

根據詞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功能、作用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這種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樣一個"前"字,在"其一犬坐於前"中,它做介詞"於"的賓語,釋為"前面";在"狼不

敢前"中,它作謂語,表示狼的動作,釋為"上前"。


邏輯分析法

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

"並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

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


內容歸納題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⑪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⑫人物的事蹟張冠李戴;

⑬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⑭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⑮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⑯強加因果關係。


文言翻譯題

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

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


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


例如:"慶曆(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曆四年

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刪去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

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

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


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

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賦分點:

(1)譯準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準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係(並列轉折因果等複句關係)


第三部分:文言文備查知識


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餘、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

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

②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③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

④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如"一狼犬坐於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

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

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形容詞的活用

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

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麼樣。)

④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動詞的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心意震動;使----性情堅韌)

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判斷句

① 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②"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③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被動句

①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如:"內惑於

鄭袖,外欺於張儀"、"徒見欺於王"

②"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③"被"(後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④意念被動(無詞語標誌):兵挫地削


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②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③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賓語前置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

惡、安)

②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

利是圖"等。

④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定語後置

①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②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③„„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6)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①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②

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常見固定結構

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

②何所„„?(所„„是什麼?)


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

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

⑤孰與„„?(與„„比,哪個更„?)

⑥獨„„耶?(難道„„嗎?)

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幹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⑩顧„„哉?(難道„„嗎?)

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

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

既而:隨後,不久。

既„„且„„:又„„又„

乃爾:竟然如此,這樣。

然而:這樣卻;但是。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

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謂:所說的,所認為。

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

無庸:不用,無須。

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謂:說的就是――。

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